法律专科《法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于( )。
A.18世纪90年代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初D.19世90年代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是( )的。
A.矛盾 B.辩证统一 C.不一致 D.有时是一致3.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4.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 )。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5.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调整 c.习惯 D.具体性调整6.社会调整的决定因素是( )。
A.自然发展 B.社会革命 c.物质生产方式 D.政治7.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是( )。
A.长老决定 B.祭祀 C.道德 D.习惯8.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
A.商品的交换 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9.法的实施有( )作保证。
A.习惯力量 B.法律传统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10.法反映的是( )的意志。
A.团体 B.人民 c.统治阶级 D.社会全体11.法和国家产生的过程是( )。
A.不确定 B.先有法 c.同一历史过程 D.先有国家12.法的内容集中体现为法的( )。
A.法条 B.技术 C.结构 D.原则13.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c .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14.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 )意志。
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15.国家意志和法的关系是( )。
A.二者是一致的 B.有强制力保障的国家意志才是法 c.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意志才是法 D.法是国家意志的政治化16.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
A.法的调整性职能 B.法的保护性职能 C.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17.法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法律需要的价值是( )。
A.法所中介的价值 B.法的工具性价值 c.法律价值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18.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科学根据是( )。
A.历史阶段 B.经济基础 c.法的阶级性 D.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9.法的历史类型集中反映了法与( )之间的相互关系。
A.阶级划分B.社会经济基础 C.阶级利益 D.统治阶级意志20.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 )。
A.基本不一致 B.有交差 C.相一致 D.不一致21.历史上存在过( )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A.二 B.三 C.四 D.五22.法的历史类型更替是通过( )实现的。
A.生产力发展 B.社会革命 c.群众运动 D.政治改革23.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变革D.废除旧法.创制新法 C.阶级斗争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24.划分法系的决定性标准是( )。
A.法的传统 U.经济基础 C.政治制度 D.法律技术二、多项选择题1.法学主要职能有( )。
A.应用职能 B.认识论职能 c.意识形态职能 D.阶级职能2.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核心是( )。
A.发展稳定 B.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 D.依法治国3.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等法律现象。
A.法律行为 c.法律规范 C.法律关系 D.法律文化4.法学是( )。
A.以法律现实为研究对象B.如何组织和运用国家权利学问C。
确认和保护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学问D.具有阶级性的科学5.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方法有(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系统论 D.控制论6.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法学 B.法 c.法律现象 D.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7.属于理论法学的是( )。
A.犯罪学 B.法学史 c.法哲学 D.比较法总论8.从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分为( )。
A.习惯 B.法律 C.个别性调整 D.规范性调整9.个别性调整带有一定的( ).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
A.重复性.B.偶然性c.任意性 D.规范性10.调整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 )。
A.道德 B.习惯 c.禁忌 D.宗教11.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 )。
A.阶级分化 B.社会分工 C.商品交换 D.私有制12.法产生的政治根源是( )。
A.商品交换 B.阶级 C.阶级矛盾 D.国家的产生13.法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是( )。
A.禁忌 B。
祭祀 C.道德 D.宗教14.习惯靠( )保证实施。
A.传统 B.惯性 c.国家强制 D.社会舆论15.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
A.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 B.从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调整C.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发展到法调整D.从无强制性的规范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的规范调整16.法与习惯具有以下共同点( )。
A.都是社会规范 B.都是上层建筑 C.都有阶级性 D.都有强制性17.从法的起源看,法( )。
A.是从来就有的B.不存在于原始社会 c.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D.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 )。
A.修改 B.制定 C.颁布 D.认可19.法的本质具有( )。
A.必然性 B.规律性 C.一般性 D.共同性20.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可以把法的内容划分为( )。
A.社会政治内容B.专门法律内容c.法律技术内容D.法律经济内容21.法的第一层本质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
A.法是一种意志B.法体现统治阶级利益C.法律是法的载体D.法是国家意志22.法具有( )。
A.规范性 B.阶级意志性 C.国家强制性 D.物质制约性23.保证法的实施的手段有( )。
A.国家强制力 B.道德规范 c.思想原则 D.文化素养24.法的内容和形式是( )。
A.矛盾统一的 B.相互转化 c.内容决定形式 D.形式反映内容25.法是( )。
A.一种规范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C.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D.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26.法本身的职能又分为( )。
A.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B.法的调整性职能巴法的保护性职能 D.法的专门职能27.法本身的作用是通过( )来实现的。
A.合法行为的保护 B.评价、指引人们的行为 C.非法行为的预防和制裁D.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28.法的作用和法的价值的关系( )。
A.二者等同B.有联系、又有区别 c.法的价值侧重法对主体需要的满足D.法的作用研究法对社会的影响29.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
A.二者是内在统一B.二者截然对立c.法律规范执行二者中的一个D.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30.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 )。
A.法律制度的性能 B.一定主体对法律制度的需要C.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 D.法律制度对主体的满足程度31.法的价值的特性有( )。
A.社会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主体性32.法的价值的主体性,又表现在法的价值的( )。
A.客观性 B.变异性 c.主观性 D.多维性33.法的价值的范围可分为( )。
A.法所中介的价值 B.法的工具性价值 C.法本身的价值D.法的社会价值34.法的工具性价值表现确认性价值和( )。
A.认识性价值 B.分配性价值 c.衡量性价值 D.保护性价值35.法在协调利益关系时遵循的原则取决于( )A.法的阶级 B.社会本质 C.主体所处的历史条件 D.经济条件36.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即( ) 法系。
A.资本主义 B。
大陆 C.英美 D.社会主义37.新法与旧法之间的关系是( )。
A.新法肯定旧法 B.新法批评旧法 C.新法继承旧法 D.新法否定旧法38.划分法系的标准有( )。
A.技术标准 B.政治制度 c.经济基础 D。
哲学原则39.到了垄断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所通行的绝对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的原则被( )代替,A.相对所有权 B.所有权国有化 C.标准契约 D.限制契约40。
影响法的实现的因素有( )。
A.阶级本质 B.法律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程度 C.现行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程度D.公民法律意识41.法的实现和法的实施的关系( )。
A.同一个念 B.无区别 C.法的实现是法的实施的目标D.法的实施是法的实现的前提42.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包括( )。
A.禁止性规范 B.绝对权规范 C.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规范 D.单纯规定义务的规范43.下列属于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有( )。
A。
履行契约 B.保守国家机密 C继承海外财产 D.收养8岁男孩44.以法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方式为标准,可将法的遵守分为( )。
A.权利的享用 B.积极义务的履行C.消极义务的履行 D.禁令的遵守45.法的适用的范围包括( )。
A。
解决争执 B.惩罚犯罪 C.确认某种法律关系D.分配资源或提供福利46.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 )。
A.契约 B.判决书 C.裁定书 D。
决定书47.法的适用的主体有( )。
A.国家机关 B.单位的保卫部门 C.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 D.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部门二、简答题:1.法学产生的条件 2.我国法学的体系划分。
3.简述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的优缺点。
4.简述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
5.简述法的外部特征。
6.简述社会规范的特点。
7.简述法律调整的基本阶段。
8.如何区别法制与法治? 9.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10.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什么?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渊源。
1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有几种方法? 14.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墓本要求。
15.简述法律权利的特点。
16.简述法律义务的特点。
12.简述违法的构成三、论述题:1.试述法的本质。
2.如何理解法与利益之间的一般关系? 3.试述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4.试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
5.试述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
6.试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
7.试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8.试述我国法的创制工作的基本原则。
9.试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
10.试述法律关系的特征。
11.试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