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二、走近作者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请你采用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四、品读课文(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1)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对流浪老人进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3)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2)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4)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写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5)“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二)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我”的心灵世界,体会“我”的善良和“我”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1.“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三)结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1.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2.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四)小结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四处流动”的温暖;而作者也以他那颗善良而敏锐的心感受并回报了这一切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教会了我们该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的对待他人“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让我们的身边时时飘落起美丽动人的“好雪片片”吧五、拓展讨论结合本课和自身的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地对待他人?三、卖白菜莫言一、导入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1.完成课后练习一2.全班齐读,划分段落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结局(第27—31自然段):母亲为我的过错流下了眼泪3.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解析: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4.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解析: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三、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1.请第一组同学来读第1段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解析: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犹豫不决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终于下了决心似的——无可奈何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解析: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1.请第二组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①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②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2.请第三组的同学齐读第11自然段①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太太形象?非常挑剔②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有什么作用呢?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3.第四组的同学齐读第25自然段“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2.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3.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解析: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4.开头的第6自然段,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解析: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四、拓展思考1.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2.你所知道的关于诚信的名言有哪些?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英】哈伯特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1.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三、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五、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二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二、探究学习:(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1)(略)(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三、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四、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五、作业(略)五、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四.整体感知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虚写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

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