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普洱茶_得名历史考证

_普洱茶_得名历史考证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5,2012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历史上产地及得名研究的不准确。

对此,笔者不断检索史料,从大量文献研究中对此进一步考证,以期对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有一重新认识,以弥补过去史料和研究的不足。

历史上的普洱茶究竟出产于何地?因何得名?过去史料记载均认为普洱茶出自西双版纳六大茶山,而非普洱,因为普洱并不产茶。

如《续云南通志长编》之说:“六大茶山,在昔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又属普洱府,故外省人士概名滇茶为‘普洱茶’,实则普洱并不产茶,昔思茅沿边十二版纳地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名耳。

”为什么会认为普洱不产茶呢?笔者倾检了几乎所有有关云南茶记载的史料后发现,皆因古今史家缺少对普洱茶生产区的实地调研所致。

过去(从清代至当代)对普洱茶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概历代著者均抄袭前人,以至于人云亦云,以误传误,流错至今。

历史上对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用茶、饮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三国时期吴普所著的《本草·菜部》,其中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

“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滇池为中心所设的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州市的辖区。

对云南茶的产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唐代樊绰的《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1](P190)之后是南宋时期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中有沿用樊绰所述:“茶出银生诸山。

采无时。

杂椒姜烹而饮之。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唐朝使节樊绰出使南诏。

根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

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2]。

“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蒋文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摘要: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得名及产地研究的不准确。

而从大量文献钩沉中对此进一步考证,可以发现过去认为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的历史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普洱茶是因出自普洱(今宁洱)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有普洱茶而闻名,从而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关键词:普洱茶;得名;考证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2)05—0142—03收稿日期:2012-05-02作者简介:蒋文中(1962~),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142林超民先生的《普洱茶散论》说,所谓“银生城”,在今景东县,是南诏所设“银生节度”区的首府。

银生节度又称开南节度,其辖区相当广袤。

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茫乃道”[3]。

据方国瑜教授考证,茫乃道为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相邻的地区。

银生节度管内还有奉逸城和利润城,奉逸城在今普洱县,利润城在今勐腊县的易武乡。

樊绰所谓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应在开南节度管辖界内的茶山[4](P487)。

蒋铨《在云南种茶是“濮人”先行》一文考证认为,“银生城界诸山”为南诏六节度之一的银生节度使所管辖的地区,包括思茅专区(今普洱市)的景东、景谷、普洱、镇沅及西双版纳等地[5]。

樊绰《蛮书》史料尚未提到普洱茶,那么,普洱茶名究竟是出现于何时何地?普洱茶名最早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6]谢肇淛这段文献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我们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有关普洱茶名称的记载。

“蒸而成团”,说明明代时云南普洱茶已是经加工揉制的“紧茶”。

《滇略》虽说到普茶,但仍未提到因何得名和具体产地。

直至清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才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7](卷1物产·食货)。

这条史料非常重要,已点明产地并因该茶出在普洱山而得名普洱茶。

但普洱山又在哪里呢?后人则多有解释在车里,即今西双版纳六大茶山。

如清代师范《滇系·山川》曰:“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曼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洒。

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六茶山遗器……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树独大,传为武侯遗种,夷民祀之。

”[8](第六册)师范《滇系·异产》还记有:“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滇略》所记时间为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年)。

此后雪渔《鸿泥杂志·卷二》同样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

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莽枝、为蛮专、为曼洒。

其中惟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若云南府所出之太华茶,大理出之感通茶,徒耳其名,未尝见也。

”[5]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志草木》继续记之:“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嵩,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至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谈得更为详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

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熠崆、曰曼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

”[5]上述史料为何认为普洱不产茶,其原因是清朝在雍正七年(1729年)以六大茶山和橄榄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到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治所,同时设置思茅厅,攸乐同知驻思茅。

刘慰三《滇南志略》载:“普洱府,元至元二十九年置散府。

……本朝顺治十六年取其地,编隶元江府,调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其车里十二版纳仍属宣慰司,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榄江内六版纳地设普洱府。

乾隆元年,增置宁洱县,附府,移攸乐同知驻思茅,而省旧设之通判。

”[9]对普洱茶谈及最详细的是阮福的《普洱茶》,所记时间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但仍续前误“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他文中既说到“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又说“非普洱府界内所产”,让人觉得自相矛盾。

从史料研究看,“车里”即今景洪,当时“车里”为普洱府所辖六茶山,今属西双版纳州。

明代思茅、普洱隶属车里宣慰司,由傣族土司管理。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大茶山的茶叶,以六大茶山和九龙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到乾隆元年(1736年)在今普洱县设置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治所,同时设置思茅厅,攸乐同知驻思茅。

可见普洱茶所产是以普洱府的治所今宁洱为中心区域,涵盖今西双版纳州六大茶山。

由于史料的误传,以至之后及当代史家和茶学专家均沿用前人“因茶叶汇集于普洱,都称为普洱茶了”①。

“明清两代,都以六大茶山隶属普洱。

所以六大茶山所产的茶称之为普洱茶……普洱产茶,不过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②。

①见方国瑜教授《普洱茶》(《方国瑜文集》第四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谈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②林超民教授《普洱茶散论》(《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中谈到“明清两代,都以六大茶山隶属普洱。

所以六大茶山所产的茶称之为普洱茶。

从以六大茶山的范围作为普洱府行政(接下页注)143以上解释说明直至当代有较大影响的学者,所认为的皆如清代刘慰三在他编纂的《滇南志略》中写到的那样:“思茅茶山,地方瘠薄,不产米谷,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

”[9]可见说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最近笔者从云南省图书馆查到了清康熙年间章履成《元江府志》原件,其中还有一幅地图,清楚标明了普洱山位于今普洱市宁洱县(原普洱县)。

此外,《元江府志》还对从元江府城至各地里程有明确记载:“府城西一百至三板桥,三板桥一百里甸索,甸索一百里至他即,他即一百里至阿墨江,阿墨江一百里至通关哨,通关哨一百里至磨黑,磨黑一百里至普洱,普洱一百里至班鸠坡,班鸠坡一百里至思茅,思茅一百里老军田,老军田一百里至普腾,普腾一百里至大开塘,大开塘一百里至关铺,关铺一百里至板葛,板葛一百里至孟养,孟养一百里至车里九龙江宣慰司。

”[7]这再次说明了普洱府的位置与今天完全相同。

另据清《云南通志稿》载:“普洱府六茶山谨案:并在九龙江以北,猡梭江以南,山势连属数百里,上多茶树,革登有茶王树。

《一统志》有普洱山,在府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府亦以是名焉。

引《滇程记》,自景东府行一百里至者乐甸,又行一日至镇沅府,又二日达车里宣慰司,又二日至普洱山,想即此。

”《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说:“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

一山耸秀,名为光山。

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上述记载不但道明了普洱茶产于普洱山,而且品质优于其他产地所产。

可见因普洱茶出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这里有普洱茶而得名且闻名,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随清代普洱茶需求不断扩大,普洱茶产地也不断扩大,特别当时清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大茶山的茶叶,以六大茶山为基础和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

清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二》载:“雍正七年己酉。

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

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

”[10]思茅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总茶店。

该史料仅表明对六茶山茶叶贸易的管理,并非普洱不产茶。

但因普洱府所属六茶山被经常提起,后人便一直沿用了。

结合史料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山并非西双版纳六大茶山。

普洱山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的宁洱县,宁洱县北距省会昆明市373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46公里。

普洱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因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门外,俗称“西门岩子”,海拔1838.3米,与县城相对高差518.8米,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这与《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中所记“一山耸秀,名为光山”吻合。

参考文献:[1]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方国瑜.普洱茶[A].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四辑)[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林超民.普洱茶散论[A].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5]赵春洲,张顺高,编.版纳文史资料选辑———西双版纳茶叶专辑(第四辑)[C].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11月编印.[6]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7]章履成.(清康熙)元江府志[O].云南省图书馆藏.[8]滇系[O].光绪云南通志馆刊本.[9][清]刘慰三.滇南志略·卷三·普洱府[A].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三卷)[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杨宪](接上页注②)区划的基础来看,建立普洱府的一个重要动因应该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六大茶山的管理,进一步控制当地茶叶的贸易和税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