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比较研究及其作用机理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比较研究及其作用机理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比较研究及其作用机理0 引言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的长久生存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挑战。

而自从Teece等首次提出动态能力,并认为其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来源以来,动态能力理论已成为战略和组织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随着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分别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战略管理角度或是实证角度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界定,但至今对其内涵和维度构成没有形成一致的公论,其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大大削弱了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经营实际的解释性与指导性。

而从知识管理视角来解释动态能力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理论尚未成熟且面临着诸多置疑。

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以正确界定动态能力的概念,为实践操作中提升动态能力提供启迪。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行界定及述评;其次对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引入组织学习概念,构建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剖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持续组织绩效的影响关系。

1 基于知识观的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演进Teeee等首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竞争力的能力。

然而有些学者指出这个概念存在同义反复的嫌疑,因此以惯例、流程、集体行为等为切入点,试图定义企业的动态能力,其中知识角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Subba和Narasimha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知识的一种特殊属性,这种属性体现为一种为应对动荡环境而产生的变革能力,帮助企业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环境变化。

Zollo和Winter从学习和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

Nielsen直接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组具体的、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发展、知识再整合、知识运用。

国内学者董俊武等。

也从知识载体的角度提出,能力可以被看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而改变能力的能力也就是动态能力的背后也是知识。

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总的来看,从知识视角来解释动态能力的这一类观点,大多是基于Teece等学者的观点,并有所延伸。

强调知识获取、整合、运用及创新等活动,并指出知识是动态能力的核心。

因此我们将其总称为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而本研究将动态能力“知识观”的内容整合归纳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管理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识别市场机会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企业外部获取知识,并在内部整合与配置现有知识以创造新知识,进而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新的组织能力。

在对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动态能力“知识观”具有明显的优点: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都是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的组合,从知识角度来研究动态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同时它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易混淆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

“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并且这仅是从内部一个方面来理解动态能力来源,忽略了动态能力创造和开发的相关环境要素;②易违背同一律。

“知识观”并没有对作为企业动态能力基本属性的知识进行界定,而是笼统地将其统称为“知识”。

而往往企业中的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才是动态能力的表现形式。

同时,作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与动态能力形成基础、表现形式的知识都不是同一知识,如果将其混淆,就违背了同一律。

2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既有重合的研究领域,又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这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如图1所示。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图1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研究的异同2.1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研究的差异(1)理论起源的不同。

动态能力起源于企业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必须关注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能力。

动态能力就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使用和更新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能力,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而知识管理理论起源于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的知识体,其竞争优势源于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及应用。

(2)研究内容的不同。

动态能力研究的核心是企业识别市场环境变化,把握市场机会或规避市场风险,进而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的惯例。

并通过组织管理流程整合和转化惯例并且发展出新的惯例,达到创造持续组织绩效的目的。

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惯例是动态能力的内容,组织流程是动态能力的框架。

依托于动态的组织流程,惯例、结构、职能等各种资源能力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动态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惯例和组织流程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基本分析要素。

近年来诸多学者又开始致力于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与测度的研究。

本研究顺承Teece的研究。

将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分为机会感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及战略重构能力。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知识的内部特征,包括知识属性、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适应性等。

在知识管理领域。

通常根据知识的可见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起初,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集中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工具和系统之上。

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以信息编码处理的方式功效有限,无法处理隐性知识;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经过实践证明是有较大局限的,于是学者们开始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人力资源和社会流程上,认为对员工、社会网络以及团体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很好地解决隐性知识分享的问题。

进而,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分成两个方向,一为基于技术研究视角,而另一方向则重点研究社会因素。

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寻求技术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平衡,也就是整合技术、信息系统和人的因素来研究知识管理。

(3)研究方法的不同。

最初对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局限于还原论、经验论等,目前众多学者吸收系统论、理性论和人文精神等形成复杂理论,并与动态能力相结合进行研究。

王毅等运用复杂理论,对动态能力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复杂自适应系统。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组织运行模式,张晓军等认为“和则”与“谐则”间的耦合规律揭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机理和路径。

从总体上讲,活跃于动态能力理论前沿的学者们正转向实证性研究,通过过程性的详细案例等来验证动态能力与企业组织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与动态能力的研究方法不同,知识管理的研究方法除理论研究外多侧重于调查及实证等研究,同时由于流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知识和知识管理内涵理解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知识管理流派。

知识管理流派的差异主要是对知识管理研究方法的差异。

仲秋雁等将知识管理划分为5个流派:战略流派、组织变革流派、过程流派、技术流派和应用流派。

战略流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二手数据分析,非实证研究中的概念模型和基于个人经验或事例支持的观点也是该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组织变革流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过程流派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技术流派和应用流派强调知识的具体应用,既有理论研究也涉及调查研究等。

2.2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研究的联系(1)组织学习。

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理论均认为,组织学习是解释知识变化及演进的重要思路。

Zollo和Winter认为,有准备的组织学习推动过程研发、胜任力重构、流程再造和资源整合等动态能力关键构成因素的构成,进而推动企业原有运营规则的演进。

目前,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的来源。

而运作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结果。

而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研究发现,之前的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由于两者都强调知识与人力资源的互动,且学习可以被看作是知识创造、储存、运用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知识管理被认为是组织的“管理式学习”。

由此可以得出,组织学习构成了两者交叠的一个研究领域。

(2)知识开发与知识利用。

如果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那么动态能力是知识开发和利用与组织学习机制协同演化(Co-evolve)而成。

虽然动态能力领域强调企业全部资源与能力的更新,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特定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和惯例,但是这两个领域都涉及到知识开发与知识利用。

(3)环境动态性下的特征表现。

环境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或振荡性,能够同时影响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使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特征却具有相似性。

Eisenhardt和Martin 提出,在适度竞争的市场上,动态能力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可以详细地加以描述,其产出也是可以预测的;而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上,动态能力则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其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同样,在知识管理领域,Malhotra指出,在稳定或渐进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将“最佳实践”嵌入于IT使其制度化,可以促进有效地处理常规的、线性的与可预测的情况;而在激进的、间断的变化环境中,则会需要持久地对知识库中所存档的实践的基本前提进行不断更新。

这就强调了不管是动态能力还是知识管理,都需要保持与环境因素相协调,清晰地考虑当前环境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

(4)共同的影响因素。

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

Verona和Ravasi(2003)认为个人技能与知识、物理系统、管理系统、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对于构建动态能力至关重要;而在知识管理领域,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要素通过影响知识的创造、获取、储存、转移和运用来影响知识管理。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理论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但在组织学习、知识开发与利用、环境动态性下的特征表现及影响因素方向存在着交叠研究领域。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得知,动态能力并不是空中楼阁,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源尤其是知识作为支撑的,这也必然将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以双方理论研究成果作基础,更加深入地理解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

基于以上对两种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下面我们将讨论如何将其联结或整合,并阐明它们与持续组织绩效的关系。

3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的相互作用机理知识管理与动态能力理论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进而作用于持续组织绩效;而组织学习又是这种作用机理有效运作的根本保障。

所以要理解作用机理,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组织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管理企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组织学习则是通过组织记忆、积累并运用知识而被赋予人格化的一种学习手段,两者均强调知识与人力资源的互动。

因此,我们认为,组织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是相互伴生且相互促进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将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长,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提升企业的能力。

基于二者的互动关系,我们建立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模型(如图2所示),描述如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图2 动态能力、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持续组织绩效的关系企业自下而上存在常规能力、动态能力和学习能力,上层的能力对下层的能力施加作用,决定了下层能力演化的方向和频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