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工业城市旅游的发展探讨

关于工业城市旅游的发展探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柳州旅游初探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中国从1978改革开放后,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块活跃的土地上,各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在短短的30多年间迅速发展。

无疑,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是中国每个城市在发展之路上必选的一项。

柳州作为西南部最著名的老工业重镇之一,也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成为广西工业的顶梁柱。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行了一番大洗牌。

中国已经跃居全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体,而中国的各个城市也在为如何成为国际性现代化城市而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像柳州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提出了从传统型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宜居型旅游城市转变的发展思路。

柳州自古以来就有“桂中商埠”的美称。

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占据了柳州大壁江山,相比之下,桂林则先发制人的提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口号,着力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

事实上,柳州在旅游资源上并不缺乏,与桂林相邻的柳州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具有独特少数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可由于旅游形象,旅游资源的开放规划方面,政府的不重视,柳州独特的旅游资源被世人所无视。

在现今的潮流中,柳州政府逐渐的意识到旅游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近年的城市规划发展纲要中,柳州政府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基于柳州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这为将来柳州的城市转型,旅游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人希望通过身为柳州籍的自己的经历,并且结合长期以来为柳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的相关人士的文献及其他帮助,对柳州旅游进行初步的探究。

选题意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柳州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为旅游城市的成功案例,并对柳州旅游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指出未来柳州发展的广阔前景,提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通过结合旅游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提出柳州旅游业如何为柳州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对策措施。

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柳州城市转型的基础和现状,结合国内外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理论和目前柳州旅游的开发趋势,在理论上和策略上能为柳州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入手,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宁波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措施,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如下:1、工业城市转型概念1.1、工业城市特点1.2、工业城市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柳州旅游业概况2.1、柳州旅游资源2.2、柳州旅游产品2.3、柳州旅游业地位3、柳州城市转型,旅游业SWOT分析3.1、优势3.2、劣势3.3、机遇3.4、威胁4、柳州旅游发展的对策4.1、旅游知名度的提升4.2、旅游业与工业如何结合的发展4.3、旅游产品的开发4.4、与政府、企业间的联系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其方法是中西方学者研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为所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既包括相关知识也涉及一些研究方法。

通过期刊网等阅读国内外学者的同类文章和相关信息,获取研究对象的背景知识,得出大致的分析思路。

2.SWOT分析法: 战略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的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1.26——2010.12.15 初步收集资料,提交论文研究框架;2010.12.15——2010.12.21 填写开题报告,完成文献综述,论文开题;2010.12.21——2011.02.28 完成论文初稿并提交;2011.03.01——2011.03.10 指导老师审阅初稿提出修改意见;2011.03.11——2011.03.25 根据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成二稿并提交;2011.03.26——2011.04.10 毕业论文定稿,完成相关材料填写装订成册。

2011.04.11——2011.04.20 论文传阅2011.04.21——2011.04.30 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韦达,《工业城市旅游规划的新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1期;●刘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商业现代化》,2008年2期;●王成武,南剑飞,赵丽丽,《老工业城市工业旅游研究述评》,《开放导报》,2010年2期;●杨兴柱,王群,《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7年1期;●李广宏,吴忠军,《打造柳州旅游品牌突破口的探讨——兼论“百里柳江”旅游开发》,《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5期;●宋章海,韩百娟,《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旅游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特区经济》 PKU -2006年4期;●朱竑,柳意云,《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2001;●王成武,南剑飞,赵丽丽,《老工业城市工业旅游研究述评》,《开放导报》PKU -2010年2期;●刘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商场现代化》,PKU -2008年2期;●杨宏伟,《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经济问题》PKU CSSCI -2006年1期;●张卓,《沈阳老工业城市旅游业发展方向的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柳州旅游初探1、国外研究沈虹(2008)提到英国著名的铁桥峡谷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20世界80年代开创了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并形成了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与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每年平均有30万人到此地游览。

沈虹(2008)还提到德国的鲁尔区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区,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

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经济衰退。

作为一个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与西方普遍的传统工业衰退历史和空间转型过程中的典型区域,鲁尔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同过去与整治和更新,特别是与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密切结合,大胆地进行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实践[1]。

田双双,张丽琴,田燕燕,马小平(2007)也提到位于日本北海道的夕张市,被誉为日本的“煤炭之都”。

1990年该市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旅游区。

该市建造了煤炭旅游中心,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煤炭历史和生产过程;建设开发以煤炭博物馆为中心的多处教育娱乐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展出包括煤矿的形成、分布、利用、开采、技术改良等多个主题的内容;还有反映当年夕张生活情境的“煤矿生活馆”,可以现场操作采煤机械的“煤矿机械馆”、“煤矿动作馆”和“煤矿历史馆”。

通过再现采煤现场,展示劳动情景,配合采煤机械和通风设备的轰鸣声,使参观者如身临其境。

在开发利用矿山遗迹方面,夕张市提供了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开发成功的范例[2]。

Po,WC;Huang,BN(2008)提出工业旅游可以增加地方外汇收入,还可以增加工作机会[22]张亚芳(2007)阐述到国外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后。

在所有关于旅游现象的研究中相对较早的是对旅游经济的研究[15],因为随着欧美两地区间游客流量的增加和经济支出大幅的增长,对旅游经济的关注自然成为旅游现象研究的焦点[15]。

早在1899年,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局长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关于在意大利的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的文章为代表,揭开了对旅游经济分析和研究的序幕。

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A,Mariotti,1927)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出系统剖析和论证,书中对旅游活动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作了研究,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

随后瑞士的汉克泽尔(HunZiker)和克拉蒲(Krapf)在1942年出版的《旅游纵论概要》中又秉承了多科学研究旅游现象的思想,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对旅游进行了研究。

二战结束后初期,旅游同样被普遍看成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手段,此时学术界主要强调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特里西(Treaey,1955)、彼德斯(Bidese,1969)、伯卡特和梅德里克(Burkart,Medlik,1974)、阿彻(Areher,1978)、布鲁纳(Bruner,1987)、兰费特(Lanfant,1988)等人分别对旅游经济的性质、特点、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尤其旅游影响力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上世纪80年代末岗恩(Gunn,1988)、因斯科普(Inskeep,1991)、维尔(Veal,1993)等人不仅对旅游经济效益和方法进行研究,还为旅游经济分析理论的推进作出了努力。

通过研究1995一2003年《旅游研究纪事》发表的382篇文章发现,旅游经济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这些文献中,主要是从旅游市场研究、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旅游组织与旅游业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是对于旅游经济影响的系统研究,如Marwin(1988)、DouglaS(1982)运用投入一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的投资乘数效应。

2、国内研究国内工业旅游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项目,它以其新创意、新内涵、新视角逐步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崭露头角,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也都在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傅晓莺,张义丰,李想(2008)对一些工业城市进行工业旅游的规划,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北京正在将即将搬迁的首都大片厂区规划为重要的文化区域,过去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798工厂,从封闭沉寂的工厂区到开放活跃的艺术区[11];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中,这座投影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老厂将被迁往长兴岛另建新厂,现有厂址将作为世博会的浦西主会场,改建为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广东中山市将一粤中造船厂改建为岐江公园,铁轨、烟囱等标志性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符号,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

这些都是在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

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研究者首先由经济入手展开对旅游的研究。

从中国旅游类权威性学术期刊《旅游学刊》自1986年创刊至2006年21年发表的2592篇文献中发现,与旅游经济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达402篇,约占巧.5%,其一大特点就是与政府发展旅游的政策和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动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