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经过长期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许多困难。
主要有: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部份仍然在种粮食,依靠此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不强,小富即安。
据英山县农委调查,只有20%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兴趣,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0%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并不关心,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不高。
调查表明:面对新技术,84%的农民,都不选择有偿服务,也不去自己学习新技术。
目前,农村年轻点、有知识的劳动力很多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分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四是少数乡镇干部素质不高,对农业结构调整不热心。
其表现在: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对本镇农业资源认识不足,心中无数,对农业结构调整无整体规划和长远计划。
有的仅仅是只召开会议了事,没有具体行动,根本没有服务意识。
有的整天忙于日杂事务,忙于应酬。
五是农业结构调整没有与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就结构调结构,该宜山没宜
山,该宜水没宜水,总是根风跑。
六是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调整大路货居多,调来调去就那么老三样。
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着手,解决农民不愿干、不会干、不大干的问题: 一是政策开路。
政府要利用各种会议、报纸、广播电视大力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经验、相关事例、相关市场信息、指明目前农业的出路,从舆论上让农业调整“热”起来;并且,政府要利用财政职能,制订相关农业产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政策上让农业结构调整“亮”起来;而且,要组织农民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先进管理技术;再次,政府启动示范建设项目,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
二是干部帮扶。
乡镇主要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作好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制订出适应本地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亲自带头帮扶有意之户率先实施结构调整,做好跟踪调查服务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做好以点带面,防止一哄而起和一哄而下。
三是市场引导。
政府要组织人员对市场跟踪,搜集市场上有用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让他们放开手脚找市场、争市场、开拓市场,力争通过信息服务,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培植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好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协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生产技术、种子
种苗供应、信息、销售服务,做好市场引导。
四是科技带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政府应充分发挥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农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经管站、广播站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倡他们推行有偿服务、技术承包服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应积极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促进本地农民科技种养技术的提高。
还应从政策上鼓励本地土专家、种养能手发挥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