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若干反思刘建飞1250202118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金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虽然旧石器时代的物物交换和后来出现的简单的货币流通还不能称之为金融,但它为金融业的诞生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也从中被剥离出来,从西方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展现着它的魅力,发挥着它的力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吸收更先进的理论思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但由于金融业本身的特性及人类对其认知尚浅,金融危机频发,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其成为了金融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样也成为了与世界人民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
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热”(被认为是第一次由投机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美国次贷危机……这些,都成为了金融发展史上的“灰色篇章”。
关键词:金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与政治一、金融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它的本质是价值流通,它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
(一)金融与经济的联系和区别金融的“成长史”还很短暂,现代金融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至今还不足百年,比起已有几个世纪历程的经济来说还很“年轻”。
但在我看来,金融的发展历程应该和经济的相差无几,只是由于人类主观因素的干扰以及对风险客观存在的认识不够,导致金融业发展“被搁浅”(荷兰“郁金香狂热”就是最好的证明)。
普遍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是“货币银行学”演化而来,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所以都以农业经济为主,市场中流通的主要是各种农副产品(易物),虽然存在简单的货币流通,但流通渠道单一且狭窄,货币大多都被用作“储藏品”。
然而,此时的货币虽然只具有“价值储藏”职能,但它的出现就已经标志着金融的诞生,金融的“胚胎”已经开始发育。
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济主体由自然经济上升为商品经济初期时,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亚当·斯密用它“砸破”了货币储藏的“窗户”,给予了货币新的职能——“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渠道”变成了“河道”且“支流”越来越多,同时也为货币在以后资本市场中“独占鳌头”埋下了根基。
这时的“胚胎”已经发育完全,金融“雏形”已经显现。
历史不断地前行,两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积淀了大量财富,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1911年欧文·费雪的《货币的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一书出版,书中提到的货币理论原则沿用至今,它提高了现代对于货币量和总体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
金融终于“破壳而出”,等待它的是世纪经济广袤的“蓝天”。
3年后,美国经济学家霍斯华茨的著作《货币与银行》出版,为“货币银行学”即“金融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金融第一次飞离“鹰巢”,在世界经济蓝天中“崭露头角”。
可是经济迅速膨胀造成资本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家越来越富,而普通平民越来越穷,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
在此背景下。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凯恩斯主义”诞生,它的理论创新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强调了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
至此,货币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已然无法撼动,金融这只“雄鹰”终于“羽翼丰满”,展翅翱翔于世界经济舞台。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互相推动的,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关系,金融发展导致金融体系的效率提高,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同时经济增长本身又使得经济体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金融的发展。
如果把整个经济的运行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麼金融就是一个人的心脏,而资本就是血液。
金融机构不断的从经济中取得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到报酬高的地方。
也就是血液不停的从全身流向心脏,又从心脏流向全身一样。
经济跟金融的关系就是“人”和“心脏”的关系。
但这并不代表金融就是经济,就像“心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一样,二者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从它们研究的领域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二者间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是资金流向、流通及货币信用。
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都要比经济学使用得多,尤其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关注和指导作用更为强大。
如果世界学术是一片森林,那金融学和经济学绝对是两棵完全不同的两棵树。
早期是没有金融学这一学科,虽然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信贷市场的基本经济职能,但他们因为金融业存在的风险性(认为金融业是一个“赌博”行业),所以并不热衷于分析更多内容,最多将其作为经济问题的“附属品”进行浅短的讨论。
因此,早期对金融业的观点大都直观,主要由实践者提出。
最早对金融市场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1900),基本上被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忽略了。
另外,金融学是研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决策,这和经济学需要利用确定性条件做前提有着天壤之别,非常复杂的计算在金融学里根本没有必要,甚至会产生误导,所以高深的数理定律在金融学中遭遇了“滑铁卢”。
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机构、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而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它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破坏力有时甚至比战争还要可怕,所以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小到街坊市民,大到国家元首;小到单位个体,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很多人都认为这二者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其实不然,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
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
这表明两者间存在联系。
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消费是最主要的两个环节,它们是完成一个经济活动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而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与这两者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货币资本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阶段转化(以生产为例,生产阶段的投资资本,加工阶段的商品,销售阶段又变回货币),正是因为这种转化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而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出现在更多的生产领域中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作证(其实,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有迹象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地震”)。
次级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上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从中看到了巨额利润,不顾市场本身的调节规律注入大量资本,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房价飙升,使得社会需求量“被压低”,供求严重不平衡。
此时,房价开始暴跌,注入资本无法收回,投资者无力偿还贷款,巨额资金瞬间“蒸发”。
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卷走了大量投资资本,开始向房地产市场注资,但已为时已晚。
(此时,由于投资资本短缺,各个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
比如2008年1月15日花旗宣布,该行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9月30日美股经历黑色星期一,道指跌幅6.98%,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点数跌幅等等)就好比次级贷款这颗原子弹炸开了房地产市场的大门,但因为威力太大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和严重的“核辐射”。
据统计,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财政部为救市投入的资金高达14720亿美元,足以建造325艘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现今最大的“海上棺材”)或980座“迪拜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会引起大范围经济危机,二者之间有联系,那么也有不同。
“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
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
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所以,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二)金融危机的挽救措施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最近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混合形式。
主要因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所以引发金融危机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机构等。
刚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结果危机,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掐断这根“导火索”,避免大规模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爆发前,资本市场的天平开始倾斜,市场的调节力度很难将其“调平”,所以此时政府的调控政策就有了用武之地。
通过不同的政策,迫使偏离平衡的市场回归平稳,这样就有效地阻止了金融危机的蔓延,断绝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比如,美国政府在发现问题初始就开始向其中注资,填补还未完全崩盘的房地产市场空缺,是有能力控制波及范围的,甚至是消除此次危机。
当然也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直接切断与房地产市场的部分经济活动,然后有针对性地保护受损企业,使其避免破产,剩下的由市场来调节,最终达到平衡。
当然,还有一些“偏方”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三、金融监管前面提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互相推动的,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一个相对安全可信的金融市场。
所以,金融监管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就“举足轻重”了。
(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业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