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罗先德[摘要]《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

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即“三美”特征。

这“三美”特征,充分体现于《诗经》各篇作品之中,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从而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诗经》;语言;“三美”特征[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04)03-0038-04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无疑是中国文学苑囿中的一枝奇葩。

反复解读《诗经》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艺术震撼力,而其诗歌语言方面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也构成一束束绚丽的光环,令人眩目陶醉,玩味不已。

本文拟对《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1《诗经》语言的音韵美1.1音节明快、和谐《诗经》的音节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音节词发声响亮;二是双声叠韵词韵致和谐;三是重迭词节奏明快,读起来语气流畅、朗朗顺口。

我这里着重分析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诗经》中重迭词的运用非常普遍,粗略统计,有750多处运用了重迭词,平均每首诗有两处以上,还未包括在同一首诗中重复使用的。

有的一首诗就用了20多处,如《大雅·生民》全诗共72句就有28处重迭词,《小雅·斯干》全诗53句也有15处。

有的篇章几乎全是重迭词,如《小雅·皇矣》第八章只有12句诗,竟有10处重迭词。

《诗经》中的重迭词内容广泛,形式变化多端。

试析如下:第一种“ABCC”式,共有300多处,是《诗经》使用最多的重迭词形式。

有状貌的,如《周南·葛覃》“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卫风·氓》“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等;有状声的,重迭的是象声词,如《周南·葛覃》“其鸣喈喈”,《郑风·风雨》“鸡鸣胶胶”,《小雅·鼓钟》“鼓钟将将”、“鼓钟钦钦”等。

第二种“ABAC”式,共有190多处,也是《诗经》使用相当多的重迭词形式。

如《秦风·小戎》“载寝载兴”,《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种形式在“雅”诗中用得最多,像《大雅·生民》全诗共72句,就有22句是这种重迭词形式,如“克克祀”、“攸介攸止”、“载生载育”、“不坼不副”、“无灾无害”、“实覃实”、“是任是负”、“或簸或蹂”、“于豆于登”等等。

第三种“AABC”式,共有170多处,也是《诗经》使用比较多的重迭词形式。

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唐风·鸨羽》的“肃肃鸨羽”、“悠悠苍天”等。

第四种是“ABAB”式,共有30多处。

如《周南·关雎》中的“悠哉悠哉”,《魏风·硕鼠》中的“硕鼠硕鼠”、“乐土乐土”等。

第五种“AABB”式,也是20多处。

如《小雅·小》中的“战战兢兢”,《大雅·云汉》中的“兢兢业业”、“赫赫炎炎”等。

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雅”诗中,国风和颂诗极少,各有2、3处而已。

第六种“ABCB”式,只有10多处。

其中的“B”全为语气词,如《邶风·谷风》中的“方之舟之”、“泳之游之”,《卫风·淇奥》中的“瑟兮兮”、“赫兮兮”等。

其它重迭词形式还有“AAB”式、“ABB”式等,但并不多见,前一种只有7处,后一种只有一处,而以上述六种形式为主,都由四个音节组成,而且其中有两个音节重迭。

这样的语言形式,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事物的声色状貌,让读者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而且能让读者感到语音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爽朗,音韵跌宕起伏、和谐完美。

这是《诗经》音节美的最突出表现。

可以说,重迭词形式是《诗经》语言的主要形式。

1.2用韵灵活、协调《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

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

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句尾韵。

即在句子的末字处押韵。

如《周南·关雎》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二、四的末一个字押韵。

《郑风·清人》第一章也是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邶风·静女》和《魏风·硕鼠》等全诗各章都是末字押韵。

二是句中韵,即句子中间的一个字押韵。

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句中“檀”、“干”、、“餐”押韵。

这种用韵形式,韵脚之后往往附带上语气词,也有以动词为韵,再带上代词宾语的,如《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三是在一章中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

如《秦风·蒹葭》第一章便是一韵到底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邶风·静女》第二章便换了一次韵:“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四是逐句押韵。

如《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五是通篇都是隔句押韵。

如《召南·桃夭》全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有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每章一韵,共用了三种韵。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诗经》的用韵形式非常丰富,都是根据吟唱的需要,纯出天籁,无论哪一种都显得非常灵活、协调。

2《诗经》语言的形式美《诗经》的语言形式呈现多元化状态,从二言式到八言式,式式具备。

最短的是二言式,如《周颂·维清》的“肇,《小雅·祈父》的“祈父”,《小雅·鱼丽》中的鲨”、“鲂鳢”、鲤”等。

最长的是八言式,如《王风·黍离》中的“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魏风·伐檀》中的“胡瞻尔庭有县兮”、“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等。

这是《诗经》语言形式美的重要表现。

为了突出表现《诗经》的“四言式”特点,一般把《诗经》分为“四言体”和“杂言体”两种体式,两种体式各有千秋,均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