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摘要: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基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从中国古诗的英译出发,分析了诗歌的可译性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提出诗歌翻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诗歌; 古诗英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Abstrac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been a disputable topic.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ability;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1.引言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1]。
诗歌不仅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且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的产物。
中国是诗歌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既高度浓缩又抽象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在音律节奏、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诗歌独一无二的特点, 堪称艺术的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充分领略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者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独特的特点及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
2. 关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持不可译论的代表当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他曾经断言“诗歌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英国诗人雪莱也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
他在《诗辩》中指出:“要想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输入另一种语言, 就像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去找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构成要素一样是不明智的。
”[2]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
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3] 朱光潜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
”[4] 哲学家金岳霖在谈到翻译时,也认为诗歌“差不多不能翻译”。
[5]。
尽管诗歌不可译论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优秀的诗歌却正不断地从一种语言译入另一种语言, 并且在新的语言文化语境中获得了众多的读者。
巴西诗人兼翻译家 Augusto de Campos声称“诗歌无国界”,译者完全有权利跨越语言的疆界进行诗歌的传译。
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认为诗歌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
著名翻译家江枫也认为“诗,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译的...如果不可译,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读者和作者便会无法沟通。
”[6]3.诗歌的可译性及限度---古诗英译实例分析3.1.诗歌的可译性虽然关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众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尝试和努力却并没有停止。
在我国潜心于中国古诗的外译(尤其是唐诗英译)研究中耳熟能详的当代著名翻译家就有吕叔湘、翁显良、丰华瞻、孙大雨、杨宪益、丁祖馨、许渊冲、文殊、徐忠杰等人。
他们通过自己精妙优美的译文,更加深入地向西方译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方,也有诸如Arthur Waley, H. A. Giles, Ezra Pound 等译者致力于中国古诗的英译工作。
无可否认,他们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然而大量成功的诗歌翻译实践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
就连认为诗歌不可译的王以铸也说, 诗不可译“决不等于说我们今后就不再需要翻译外国诗歌了。
文化交流,开拓眼界,参考借鉴等等都要求我们有不断把外国的诗歌介绍过来的必要, 我们自己的古今诗歌也要不断介绍到国外去”。
[3] 当然,诗之所以可译,更是因为它是世界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尽可以千差万别,但是人类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 人类具有相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这就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
此外,因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需要交流, 需要共享优秀文化(文学)成果,而翻译是民族文化交往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这也使得诗歌翻译成为必要。
3.2. 诗歌翻译的障碍及可译性限度诗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族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构成了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的障碍,由此产生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刘宓庆[7]在其《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架构, 并从认知、思维、语言和文化四个维度对语际转换中的源出语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论证, 继而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 即:“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语际转换中的障碍”(包括语言文字结构障碍、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表达法障碍(Expression Obstruction )和语义表述障碍(Semantic Obstruction)及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
卡德福特[8](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可以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在译语中没有与源语相对应的词汇和句法)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因为源语中带有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在译语中是空缺点)。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是文学翻译界公认的事实,因为“诗的翻译不仅是追求语言的转换, 而应是意境、神韵、韵律及艺术效果的转换。
译者不应刻意追求复制原诗的形式, 而应将原诗的韵致、情愫、意象尽量完美地传达出来, 这样做才不愧于‘重暗示、重含蓄’的汉语诗歌。
”[9] 吴岳添在《许渊冲: 诗译英法惟一人》中说到:“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
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己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10]中国古典诗词音韵优美,精炼隽永,意境深远,以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意境,此外,在中国古诗词中,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经改变,往往让人产生诗歌不可译的错觉。
3.3. 古诗英译实例分析古诗英译由来已久,时至今日,译品百出,流派纷呈。
下面仅以几个古诗英译的例子来论证诗歌可译性限度的存在。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为: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Shut in the palace twenty years.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Oh!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该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的涵义,但是,“何满子”是中国唐代的歌曲,而“天鹅的绝唱”却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以“天鹅的绝唱”译“何满子”,虽然容易被英语语言使用者所理解,却使原诗作品中包含的生活画面失去了历史和民族色彩。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中反映的是唐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在这里,辽西不但代表丈夫,而且代表战场。
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几种译文:①.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My lover smiled to me. --- Fletcher译② Drive the orioles away,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is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Bynner译③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For their songs awake meFrom dreaming of my dear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许渊冲译从第一种译文中,已经看不出唐代连年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被抹上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
第二种译文是客观主义的译文,因为外国读者不可能懂得Liao-his(辽西)的寓意。
在这方面,第三种译文远胜于前两种,这和许渊冲先生深厚的国学背景不无关系。
再看一个例子。
张祜《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拨玉钗灯畔影,踢开红焰救飞蛾。
”Jenyns译为:Streaks of moonlight pass through the trees within the Forbidden City.Her seductive eyes dwell upon the nesting heron.Leaning aslant in the shadow of the lantern she plucks out a jade hairpinAnd picks at the flame to save the flying moths.在这里,译者用seductive(妖媚的)一词,歪曲了历史现实。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女都是命运悲惨的妇女。
他们远离家人,在宫中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在寂寞孤苦中了结自己的一生。
而译者却把她们描写成荡妇。
这位译者既谈不上洞察历史现实,也谈不上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秘密。
而另一位译者Bynner就比他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