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黄河河口湿地的现状及湿地公园的建设
黄河河口湿地的现状及湿地公园的建设
由于黄河携带泥沙淤积 ,平均每年以 2 000 hm2~3 000 hm2 的速度形成新的滨海陆地 。三角洲面积 8 053 km2 ,其中湿地面 积 42. 2 万 km2 ,包括浅海湿地 16. 8 万 km2 ,占 41. 2 % ;滩涂湿地 10. 2 km2 ,占 25. 4 % ;河流水面 1. 59 万 km2 ,占 4. 0 % ;水库水面 1. 36 万 km2 ,占 3. 4 % ;坑塘苇地 4. 20 万 km2 ,占 10. 4 % ;沟渠和 水工建筑物占地 5. 72 万 km2 ,占 14. 2 % ;其他湿地 0. 35 万 km2 , 占 0. 86 %。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 和珍稀 、濒危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划为保护的湿地 面积为 15. 3 万 km2 。其中核心区面积为 7. 9 万 km2 ,缓冲区面积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44 ·
第 34 200
卷第 8年
5 2
期 月
山
西
建
筑
原始地貌以水体为主 ,有利于进行公园景观建设 。
然的崇拜就是近距离地接触自然 、阅读自然的话 ,在这个岛上就
4. 2 设计理念
明月湖湿地公园设计以“城市与湿地”为主题 ,从生态 、自然 、 文化的角度诠释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 ,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公园与 城市的紧密关系 。人是城市的主导要素 ,因此 ,在公园考虑生态 负荷的前提下 ,重视城市新景观的创造和人的休闲性的结合 ,使 之成为亲人的 、生态的 、展现黄河入海口典型湿地风貌的城市新 空间 。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 ,是我国长江 、珠江和黄河三大江 河三角洲中唯一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 ,是除河源区湿地 外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湿地 。保护黄河河口三角洲生态平衡 ,已成 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 。
3 建设城市湿地的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 、文化 、美学和生物多样 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 ,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 ,以保护湿地生 态系统完整性 、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 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 、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 ,可 供公众浏览 、休闲或进行科学 、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 域 。”故以此为宗旨建设的湿地公园应该是一种生态公 3 万 km2 。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各种生物 1 917 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
就有 50 种 ;各种植物 393 种 ,属国家重点的野大豆 1 000 余亩 ,天 然芦苇 3. 3 万 hm2 ,天然柳林 2 000 hm2 ,天然柽柳林 8 100 hm2 , 人工刺槐林 5 600 hm2 。拥有各种野生动物 1 524 种 ,各种鸟类由 原有的 187 种增加到现在的 283 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 鹤 、白头鹤等 32 种 ,常年在这里栖息的各种鸟类超过 400 万只 , 每年来这里栖息 、觅食的各类候鸟超过 100 万只 。这里几乎成了 鸟的“乐园”、鸟的“王国”。
黄河河口湿地的现状及湿地公园的建设
孙秀竹 高 玲
摘 要 :对湿地的定义及《湿地公约》进行了介绍 ,阐述了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探讨了建设城市湿地
的意义 ,研究了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及功能分区 ,以达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目的 。
关键词 :湿地资源 ,湿地公园 ,设计理念 ,功能分区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构建了城市公园的新类型 。 参考文献 :
[ 1 ]王秀凤. 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 [J ] . 绿叶 ,2000
中间湿地设置鱼戏迷网 (迷魂阵) 、禽鸟鸣桩 (木桩随意排布 于水中) 和孤舟渔翁等湿地自然天成的景点 ,在这里水 、洲纵横交 错 ,芦荡深幽 ,百鸟翔集 ,水乡泽国 ,野趣盎然 。
人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侧的滨水休闲带 。该区通过曹州路 、 东三路 、胶州路和其他支路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 ,是城市空间 与湿地空间的过渡地带 。南北道路通往公园的空间是城市空间 的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 ,部分岸线采用了混凝土砌筑 ,以避免池 水漫溢 。但是这种设计在另一种程度上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 环境所起的过滤 、渗透等作用 ,还破坏了自然景观 。有些地方在 岸边铺以大片石子滩 ,这样的做法 ,使湿地和地面有一个自然的过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总目标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
特征 、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 ,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 破坏 ,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为植
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 。东营明月湖湿 地公园合理地利用了黄河河口湿地这种自然资源 ,建立了一种人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提高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了
1 湿地的定义及《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 :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性的 沼泽 、湿原 、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或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 、半咸水 体者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 6 m 的水域 ,所有的湿地都有一个共同 特点 ,它们都至少偶尔被水覆盖或充满了水 。
为了保护湿地免遭工业化发展的破坏 ,保护水禽 、动植物以 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加强国家政府间合作保护和合理利 用湿地 ,1971 年 2 月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 ,18 个国家政府发 起签署了《湿地公约》,目前缔约国已有 142 个国家 ,遍及全球各 地 。中国于 1992 年 3 月 1 日加入《湿地公约》,并于 2000 年 11 月 8 日正式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于 2004 年 2 月 2 日通 过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 年~2030 年) 。
4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 4. 1 湿地公园概况
东营 市 地 处 黄 河 三 角 洲 湿 地 中 心 , 全 市 湿 地 总 面 积 约 1 410 km2 ,占市域总面积的 18 %。中心城就是在一片广阔的黄 河三角洲湿地上拔地而起的 。城区内部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 、 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 “, 湿地之中有城 市 ,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中心城的一大特色 。
中图分类号 :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地球上海洋 、森林 、湿地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 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 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也 是野生动植物 ,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 。它不但具有丰富的 资源 ,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在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保 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 、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6) :3522353. [ 5 ]崔心红 ,钱又宇. 湿地公园[J ] . 中国园林 ,2004 (4) :60261. [ 6 ]黄成才 ,杨 芳.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J ] . 中南林业调查
规划 ,2004 (8) :26229.
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通过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 ,以及通过 标本馆 、湿地生态链主题馆 、湿地功能展示馆 (区) 等进行湿地生 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 ,让游客较全面了解 、认识湿地 , 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
“三区”是指“银滩乘闲”沙滩活动区 、“风清铃虚”柽柳草坡区 和以摸鱼池为中心景点的卵石滩儿童活动区 ,这样不仅建立了一 个水与岸过渡的区域 ,还重视了人的可参与性 ,体现以民为本的 城市建设思想 。
(5) :70271. [ 2 ]肖晓萍. 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 [J ] . 福建建设科技 ,2005
(5) :37239. [ 3 ]常晓辉 ,张原锋 ,张建中. 黄河湿地保护目标及其措施 [ A ] . 河
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 C ]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 ,2005. [4 ]张永凤. 汾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浅析 [J ] . 山西建筑 ,2007 ,33
2 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资源及保护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东营市管辖的东营 、河口两区和广饶 、 利津 、垦利三县 ,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气温 适中 ,雨热同期 ,光照充足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 地公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是世界范围内河 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 ; 是我国暖温带最完 整 、最广阔 、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它是以保护珍稀 、濒危鸟类 为主的重要国际湿地 ;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 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是世界少有的候鸟聚集地 ,野生 动物资源丰富 。
4. 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见图 1~图 4)
公园是一个全开放的空间 ,由北至南分为三个区域 ———北面 是近潍河路的滨水休闲带 ;南面是自然野韵 、葱郁茂密的生态林 带 ;中间区域是借助水上交通工具可参与观赏游憩的浅水湿地风 貌空间 。
能近距离地亲近自然 、感受自然 。 “二廊”是指文化长廊和湿地科普走廊 ,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
该区域人为活动集中 ,游人活动基本不受限制 ,体现动感欢乐气
面积的盐碱滩涂 ,具有详实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地貌和盐碱植物分 氛 ,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区 。
布 ,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资源具有代表性 ,能够充分展示黄
“一岛”是指作为胶州路对景的“幽茂鸣禽”岛 ,是公园内唯一
河三角洲湿地的水路交接 ,自然过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 ,其 可进入活动的以观鸟赏禽为主要内容的小岛 。如果说人类对自
收稿日期 :2007210215 作者简介 :孙秀竹 (19632 ) ,女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高 玲 (19842 ) ,女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 东营 25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