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
1严格检疫。
黄萎病一旦传人土壤则很难根除。
故要严格保护无病田。
①严格检疫,严禁病地棉种不经硫酸脱绒调出,对调出毛子也必须进行硫酸脱绒处理,消除种子短绒带菌,并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检疫措施,以控制病害的远距离传播。
②控制零星病田的蔓延,可采取拔除零星病株,田外焚烧。
③发病严重田块,采取点片根除。
方法是在播种前20天,用土壤注射器注入90%的氯化枯2-3毫升,注入深度15-20厘米,覆盖注入孔,并盖膜,保持地温15℃以上,有较好防效。
该农药剧毒,要求操作人员戴口罩、眼罩和手套等保护工具,使用后要用肥皂清洗手和保护用具多次,以防中毒。
2合理轮作。
对于黄萎病重发棉田,应合理轮作倒茬。
长江流域棉区提倡水旱轮作3-5年。
黄河流域棉区提倡小麦玉米、小麦大豆与小麦棉花两熟轮作,轮作周期为3-5年,有一定防治效果。
大田蔬菜种植也有较好的防效,如大葱、大蒜和辣椒等,但种植葫芦科茄子等蔬菜则发病加重。
另外,由于蔬菜种植需大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对黄萎病也有较好的间接防治效果。
3培肥地力。
重施有机肥,稳施控施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补施微肥。
通过施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平衡营养,提高棉株的健康水平。
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0克/千克土,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50-200毫克/千克土。
此外,中后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减轻发病和促进病后恢复。
4健株栽培。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有效措施。
目前抗(耐)病品种有:中棉所43、中棉所45、国欣4号和星棉2号等。
这些抗病品种,要注意提纯复壮,减缓品种抗病性的衰退,延长使用寿命。
②壮根健株。
利用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刺激侧根发生的物化专利技术产品——促根剂。
通过使用促根剂,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形成健壮、生命力强的庞大根系,保证棉花苗期生长健壮、蕾期生长稳健、中后期生长势强、不早衰,以提高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抗病、耐病能力。
③调节灌溉。
棉花是较耐旱的作物。
可适当减少棉田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尤其是要保证不能在雨前灌水,可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④促早栽培。
采用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促进壮苗早发,协调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棉花的抗病、耐病、避病能力。
⑤生物防治。
最近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获得国家认证登记的寡聚糖类农药,是一种以壳聚糖为原料的生物农药,可通过诱导植株体内抗病物质的产生达到一定的防病效果。
于棉花发病初期(6月初)喷施400倍液0.5%的氨基寡糖素水剂,每7天一次,连续施药6次,据试验防病效果达到47.9%。
⑥化学防治。
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有“402”抗菌剂1500倍浸种和喷雾,农抗“120”药液1500倍液灌根处理土壤:50%多菌灵800倍液、黄腐酸盐500倍液、402抗菌剂1500倍液,于病害发生初期(6月上旬)喷雾,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雾5-6次,这些农药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但防效一般为20%一30%,但在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上都没有获得国家农药认证登记。
⑦生化和营养调节。
可采用磷酸二氢钾、倍特多收、ABT4号增产灵、缩节胺等喷雾,对提高植株抗病性,控制病害发展具有一些效果。
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