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

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

12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范文彬(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由儒家、道家、佛家所引申的审美观照呈现为由浅到深的三重境界。

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直接地观照为表层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玄览、虚静的观照为浅层境界,以《坛经》为代表的佛家的禅修性质的空观寂照为深层境界。

这三家的观照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过程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传统审美观照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三重观照境界给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造和鉴赏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指针。

关键词:审美观照;观物取象;虚静玄览;空观寂照;境界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7-0021-03 “观照”是美学中有关审美方面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本出于佛经,是指在禅修到一定程度的空寂状态下对心灵与宇宙的静观。

与之接近的是道家的“虚静”、“玄览”,一些美学研究者也把儒家五经之一《易经》的“观物取象”算作观照之一种。

可见“观照”与儒道佛三家都有关系。

儒道佛虽然都讲观照,而境界却不同。

佛家和道家的观照方式不易区分,因为表面上看二者的确很相似,此二者在很多研究审美观照的学者眼里是不区分的。

但两者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将重点区分之。

一、儒家的观物取象 《易经》中的“观物取象”被看做中国美学之“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命题,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认。

《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观物取象的目的是为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可见,易之所观,乃是以天地为视界,既广而大,通于神明,纳于万物。

《系辞上》也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郑玄注曰:“穷幽极深,无所止也。

”孔颖达疏曰:“‘夫易广矣,大矣’者,此赞明易理之大,易之变化,极于四远,是广矣,穷于上天是大矣,故下云‘广大配天地’也。

‘以言乎远则不御’者,御,止也。

言乎易之变化,穷极幽深之远,则不有御止也。

谓无所止息也。

”从《易经》原文和郑注孔疏中都可以看出,《易经》“观物”着重体现对宇宙万物观照,并非眼前身边之物的细观,而是一种向外的、高而远的境界,至大至远,天地之间,人寰之内,无所不极,也显示了主体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文心雕龙》就非常推崇这种境界,刘勰把《易经》中这旷观宇宙的精神作为文章之本,由“仰观吐曜,俯察含章”而归结为“天地之心”,使天之文地之理与主体精神合而为一,也就是自然之美与人精神作者简介:范文彬,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22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中国哲学之美的合一。

这也就是汉魏以来的易学向美学理论的转换。

不仅美学理论如此,具体的创作也同样传承这种观照境界。

在汉魏以来的诗中,如宋人范文曾所举出的有关诗句:苏子卿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魏文帝:“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子建:“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阮籍“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等等,文章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些诗文之句都是俯观仰察的观照,视界都至为阔大。

绘画同样如此,宋代的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说:“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

”此外,《易传・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观物是为了“取象”,“立象”是为了“尽意”。

对于《易经》的观照取象的特点,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大纲》中有细致的解说:“‘观物取象’说明《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

‘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后来在诗论文论中常说的“意象”,皆来源于《易经》的立象以尽意。

二、道家的虚静玄览 道家的审美观照不是眼观,它更深一层,是主体在进入特定心境之后,对物象的静观与晤对,是虚静心境下的玄览。

它是心观,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老子》中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有的版本作“玄鉴”,鉴本意是镜子,使头脑像镜子一样空明澄静。

高亨先生说:“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

”《庄子・天道》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这就是说圣人进入了虚静恬淡观照境界,这种境界之心灵之水平如明镜,可以照见天地万物。

当审美主体通过涤除、疏瀹、澡雪及心斋等过程,洗去心灵中的各种欲念或成见,然后进入虚静、坐忘、玄览之境。

可以看出,这两个道家的核心人物在这一点是完全相通的,都是属于心灵观照,与眼观完全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一直把老子“涤除玄鉴”和庄子的“虚静恬淡”看做审美中走向内心观照的最早的理论渊源。

这种观照方式在我国魏晋时期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心境产生很深的影响。

《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直接把庄子的观念引入,并把它作为创作运思的重要前提。

使创作主体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集中审美注意力,专于一境,处于宁静虚空的观照状态,也就是说,除去对立、冲突和异己的物象,接纳亲近、浑融、和顺的物象,使物我相融。

在《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赞”中,也特别强调说:“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玄神宜宝,素气以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以这样审美观照进行文学创作,即可使心灵的本真出于意表。

不仅仅在文学上,绘画、书法也都可契入这种虚静的观照。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了顾恺之的虚静观照:“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

”这完全是庄子精神的体现。

另外,这样的虚静之心境还可以沟通心与外物,也就是所谓的“虚而待物”,就是以虚静的心态观照外物。

《庄子・天道》也说:“言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虚静玄览之心与外物感召,达到心物融通,物我合一的境地。

用庄子梦蝶时的感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而苏轼《书晃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描述的文与可画竹的情景正是此境界之实证:“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惟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这种观照之境,是多么神妙的精神体验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此有非常恰当的解释:“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

”足见各位大家对老子庄子的审美方法都有较深的体悟。

三、佛家的空寂观照 “观照”一词本属佛教,《坛经・机缘品》:“若能正现,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观照是指用智慧观照内心,在寂定中观照自己的真心本性,这是禅的境界。

其观照思想可以追溯到东晋的慧远大师,其《禅经统序》有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禅、智者,照、寂之谓。

”方立天先生说:“中国佛教则把最高真理、终极本体‘真如’和主体的心联系起来,说真如也有观照万物的妙用。

真如本体是空寂的,由此中国佛教又把照与寂连用,从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说。

寂,寂静,反映真如本体的空寂状态。

寂照,即寂体(真如本体)的观照作用。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中说的观照,虽与道家的虚静玄览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空寂状态下的观照明显要更深一层,它是在禅定中直达心灵的本体。

晋宋以来艺术领域中的观照方法也普遍受到佛教影响。

刘勰把这种观照思想引入文学创作的审美中,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积学以储宝,斟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一句,很多注文中大都把它理解为洞察力,其实应理解为穷尽之照,也就是“寂照”,即最深层的智慧观照。

作为僧佑大师的弟子,刘勰在《灭惑论》中强调说:“佛之至也,则空幻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玄智弥照。

”那么,所谓的“寂照”也就是“玄智弥照”。

把前后文联系起来理解就是:研阅为对理的追寻过程(对理的深度追寻并不等于进入抽象思维),思之极致,便进入照境,这也符合慧远大师上面说的“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在中国佛学观念中,理和悟是不分的。

由此可知“研阅”是参悟过程,“穷照”是禅定止处,所以,这是最深层观照。

刘勰将佛教修养引入文学创作理论,把这一心灵的体认过程纳入文学创作过程,并把它当作“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前提,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创作主体心灵智慧的开启。

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颇有体悟,并将这一原理引入诗歌创作,其《诗格》说:“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力疲智竭。

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

”意谓诗人在苦吟力索诗思不来时,暂缓苦思,转而放松心情,观照外境,诗思或许就在这种偶然契机中“率然而生”了。

“率然而生”是说明当主体进入深层的空寂观照时,触动诗心,驰骋万象。

这也符合禅修中静极生象的原理,如《坛经》所云:“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

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儒家、道家、佛家所引申的审美观照明显可以分成由浅到深的三个不同的境界。

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的“观物取象”的观照为表层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玄览”和“虚静”的观照为浅层境界;以晋宋以来诸位佛学大师的禅学的空寂观照为深层境界。

进一步说,第一重观照境界是俯仰天地的视界阔大的眼观,可以体会到主体情感对于寰宇之内的外物的投注。

第二重道家的虚静玄览的观照境界,使主体除去了杂念而达到了一定平和安宁澄静的心境,在“恍兮惚兮”状态下体会到了物我相融之境。

而第三重境界,即属禅学的进入寂定状态下的观照,它与道家的虚静、玄览、心斋、坐忘是程度上的不同,禅的最高境界就是证见生命真如本体,宇宙万象皆现于心。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都很心仪这种使其诗心朗然、意境顿出的境界。

总之,这三家的观照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传统审美观照思想的重要来源。

他们从中领受到了不同层次的美学启悟,学会从眼观天地到心地澄明,从而创造出美妙的艺术作品,也使中国古典文学、绘画、书法等有了瑰异的色彩。

责任编辑:张利明32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32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