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领导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决策

浅谈领导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决策

浅谈领导者在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决策
进入新世纪,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从“非典”疫情到冷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领导者的挑战和考验,领导者在突发危机事件管理中通常处于领导地位,拥有紧急召集、配置人员和资源的权力,其领导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活动的成败。

在整个突发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中,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将对事件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民众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弱化和消除不正确、不健康的社会心理意识。

因此,领导者必须突发危机事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危机事件领导者决策
领导是指挥、引导他人实现目标的行为。

领导艺术是指挥、引导、影响他人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艺术、组织艺术、指挥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演讲艺术、培训艺术、公关艺术等,是管理者学识、智慧、技能、作风、个性、修养、阅历、价值观等素质层次的综合体现。

决策艺术体现为调研、分析、策划、预测、判断及取舍的能力。

其中,预测是决策的核心能力,所谓先知者为圣人,能准确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轨迹,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一、面对危机事件,领导者应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1、迅速采取措施,努力化解危机
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
应能力。

即便是专家,在确定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重大问题时,也只能解释其中的一小部分变量和因果关系。

危机事件的最大特点是突发性强,来势迅猛。

人们往往难以预料它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不能迅速确切找到根源,难以准确判断事态发展方向,这些都给领导人带来决策的困难和风险。

然而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又需要领导者迅速作出合理判断,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控制局面。

此时领导者的决策“会受到受害者、新闻媒体、幸存者和其他的人的干扰”,领导层“和其它人一样经历了失落、恐惧和无奈后,其决策难免失于冷静”。

危机事件考验着领导者的智慧、技能、经验以及个人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

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在地震两小时后从北京启程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抗震救灾过程中,两位亲民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更是不顾余震危险,亲临一线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挥抗震救灾。

国家一系列的应急机制被启动,救援队伍的调派,救灾物资的调拨,交通、通信、电力等生命线的紧急打通,受困人员的搜救,受灾群众的救治转移,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2、信息的公开化,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现实。

危机的到来,各种消息会以不同的渠道在社会迅速流传,很容易造成恐慌或混乱。

领导者的当务之急是向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的透明清晰、开放真实的信息。

媒体提供了政府与公众间交流的平台,按照新闻传播的优势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

媒体既既引导民众,又满足公众需求;既为政府传播权威消息和树立形象,又代表公众关注、监督危机处理的心态。

通过媒
体坚持实事求是,即便是不利消息,也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和理解。

在汶川地震,新中国第一次对灾情提供即时大规模的发布。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14点46分,新华网就发布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的权威消息。

此次,大半个中国的人们刚从避震的户外陆续回到室内,一上网就了解到地震的真相。

傍晚,温家宝总理飞往灾区指挥救灾的消息在网上发布。

截至到当晚10点,四川地震局已经召开了6次新闻发布会。

各网站均开设汶川地震专页,比中央电视台更早启动滚动发布震情新闻。

地震遇难人数也在网上持续更新。

即使统计口径存在出入,有的被埋或失踪人口被误统计为死亡,也通过新闻的动态更新来校正。

例如5月15日某地更正先前计入死亡的500人被成功营救,死亡人数相应减少。

信息公开、灾区透明,深刻地震撼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心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互联网上,过去充斥娱乐八卦话题,有很多年轻人的消极与颓废、不满与发泄。

但是大地震过后,网民所传递的尽是灾难中的温情。

这次全国上下一心自动自发参与救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灾情高度透明。

3、按“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处理突发事件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其基本要求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以人为本”以新的内涵,把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党中央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灾情传来,牵动了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心。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赴灾区。

地震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之后,又先后几次召开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冒着余震危险,赶赴地震灾区,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5月22日,赶赴浙江湖州,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5月25日,赶赴河北廊坊,实地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5月31日,赶赴陕西宁强,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

在抗震救灾中,领导者“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找到了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4、采取调控心理的策略
突发危机事件的出现,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会产生相当的冲击,表现在绝大多数人心绪不稳,思想混乱,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此时如何进行心理调解控制心理失常,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领导者要在保持冷静的前提下,极大程度地帮助其他人稳定心境,共同应对危机。

在突发危机事件处理中,领导者不仅要解决直接的表面利益问题,而且要根据人们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恰当的心理调解策略,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

情谊联络策略在此时能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它能够弥补、强化组织与公众的情感关系,缩短领导与下属的距离,显示出胜于平时的人文关怀。

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着重提升领导者应急处置能力
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问题的解决中领导者的有效应对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能够科学地掌握针对危机事件的理论知识,妥善处理危机,并善于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在危机事件中做到有效的应对.
1、关键在于提高领导者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等的能力,展示个人人格魅力。

因为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加上性质、类型、规模、影响面及表现形式等各有不同,虽有一般意义上的预案和模式,但决策指挥协调的环境和条件是随时在起变化的。

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2、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事前预防是关键。

高素质的领导者应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从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来看,正是有些领导者缺乏危机意识,对事件始发状态的信息掌握不准,从而错失良机,酿成大祸。

3、危机决策是非程序性决策,往往无章可循,这就需要领导者具备准确的识别判断能力。

现阶段突发事件的起因,有的是由于某一个单纯的因素,有的则是几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造成有时很难辨明其性质。

加之应急管理往往是非程序化决策,常规的办法对于突发事件是不适用的。

所以,领导者对突发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判断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控制局面。

通过精细快速的调查了解,尽快摸清事件的全貌和各种因由;其次,对各种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梳理,准确地弄清事件的性质、趋势及发展后果;再次,根据对事件的原因及性质的把握,有针对性地确定处置的策略和方
案,果断作出决策,并在第一时间与各方积极沟通,从而有效地把握时机,综合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损失。

4、在当今信息社会,提升领导者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沟通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紧急关头,领导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媒体应对能力,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使自己成为危机信息披露的权威渠道,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信息传播的走向。

5、提高领导者的社会动员能力。

无论什么性质、哪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会对发生地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因而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靠个别领导者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成功应对的,现代应急管理需要有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响应、全民参与的局面。

特别要提到的是,要通过宣传、动员、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伤害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抵御灾难,减轻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力资源网作者:赵东浅谈领导艺术
专家圆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肖文涛: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训美:福建行政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副教授
韦信宽: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2、《福建日报》
3、<人民网>汶川地震信息公开
4\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346页
5\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光明日报
抗震救灾折射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
牟维
<人民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