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一、发展现状与前景(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牛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存栏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养牛业是现代畜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世界肉牛生产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印度、巴西、中国、美国、欧盟27国,肉牛存栏量分别为3.16、2.08、1.05、0.94、0.88亿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存栏总量的31.43%、18.40%、10.47%、9.33%、8.77%;出栏量分别为6150、4920、4150、3569、2995万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出栏量的22.14%、17.71%、14.94%、12.85%、10.78%。

近年来,印度、巴西两国肉牛存栏量在全球肉牛存栏中所占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尽管印度、巴西、中国的肉牛存栏量分列世界前三位,但是,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却位于美国之后。

2014年美国牛肉产量达到1107.8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为689万吨,居世界第三。

养殖比重及肉类生产结构方面,全世界牛的养殖量占畜禽养殖总量的比重平均为73.42%,其中欧洲66.06%,北美/中美71.71%,亚洲69.68%,非洲75.03%,大洋洲76.5%。

我国牛的养殖量只占畜禽养殖总量的43.0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

世界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25%~30%,而我国仅占10%。

在畜牧业产值中,发达国家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0%~50%,而我国为15%。

市场占有量及消费需求方面,牛肉是我国相对短缺的动物食品。

2014年,我国牛肉消费量729.7万吨,仅次于美国、巴西和欧盟,但人均牛肉占有量仅4.8kg,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牛肉主产国家的人均产量。

世界肉类人均占有量中,猪肉:牛羊肉:禽肉之比为4:3:3,中国则为6.5:1.5:2.0,与世界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相比差异较大。

世界牛培育品种及利用现状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育成夏洛来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多个优秀的肉用和兼用型品种且在多个国家广泛应用。

亚洲国家注重本国地方牛种遗传资源的保护的开发利用,先后培育了日本和牛、韩国韩牛,牛肉为其他牛肉价格的2~3倍。

我国自主培育的良种不多且利用率低,我国大量养殖的肉牛生产水平均较低。

目前,我国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包括杂交种和未经杂交的地方黄牛种。

肉牛主要杂交品种有包括,由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和安格斯的杂交牛。

本地黄牛品种中,秦川黄牛、延边黄牛、南阳黄牛以及南方各省的本地黄牛具有一定量的存栏和使用。

肉牛杂交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3-15月龄,本地黄牛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2-14月龄。

杂交、本地黄牛的有效哺乳时间为产后75±30天,但目前的断奶时间为150天±30天。

肉牛母牛的平均使用年限为9年。

肉牛公牛平均在18月龄后开始供精,平均每头每年供精1.7~2.0万支(每支有效活精数在350万个以上),供种年限为5~6年。

肉牛出栏率不足40%,为发达国家2/3~3/5;肉牛胴体重大约140kg~215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发达国家水平的50%。

育种技术方面,目前,国际上利用BLUP法研制各国自己的肉牛选择综合育种值指数,同时研究本地牛特有基因,开展功能基因的筛选和验证,采用遗传标记和全基因组辅助选择,育种效率提高17~25%左右。

而我国以传统表型选择为主。

在牛肉加工方面,截至2015年,全球牛肉产量保约5900万t/年,中国产量约760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三,销售产值分别达到4.98×104亿元和5.67×103亿元。

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低温肉、发酵牛肉、牛肉香肠、重组牛肉、复合功能牛肉制品等精深加工肉制品占牛肉总产量的50%以上。

中国牛肉消费主要以原料肉为主,且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热鲜肉仍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80%左右,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仅占10%,精深加工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微生物发酵、酶工程以及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屠宰分割副产物向精深加工发展,副产综合利用达到80%以上,中国屠宰副产物高效利用率不足10%,长期处于龙头大龙身小的原料优势而加工劣势的状态。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完成肉类加工产业的全面工业化改造,现代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紧密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充分利用乳化技术、腌制技术、保水嫩化技术、高温灭菌技术、真空技术、微波杀菌技术等作主要的加工手段,实现西式肉制品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并赋予产品优良的质地和风味。

中国牛肉加工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牛肉制品单一,品质良莠不齐,西式低温肉制品生产技术,冷却保鲜肉生产技术,屠宰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等,尚未在中国规模化广泛推广。

四川省肉牛存栏量440.0万头,占全国存栏量的6.5%;生产牛肉29.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5%。

四川肉牛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和部份丘陵地区,基础母牛主要分布在宣汉、自贡、通江、南江、万源、平昌等22个县市。

而架子牛的适度规模育肥则主要集中在成都、自贡、遂宁、南充、眉山、达州、巴中、西昌等大中城市郊区,占全省养殖数量的80%左右。

四川的肉牛养殖现状主要表现为,基础母牛分散饲养,架子牛适度集中育肥。

在育肥牛日粮结构中,浓缩精料占到70%左右,粗饲料只占日粮的20%左右,且粗饲料质量差,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和糟渣类,严重影响了牛的胴体重和牛肉质量,行业经济效益低。

目前,四川饲养的主要黄牛品种为西杂一代。

四川肉牛主要以户养1-3头母牛为主,专门从事犊牛的繁殖。

肉牛育肥由专业场、户收购断奶犊牛进行集中饲养,养殖规模由10头至500头不等。

尽管中国牛肉总体消费水平较高,然而目前中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4.1千克/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牛肉年平均消费50千克/人以及世界牛肉年平均消费10千克/人的水平。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1、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趋势(1)肉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牛肉品质牛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人民传统生活必须食品、以及宗教信仰人群,其需求量逐年增加。

由于市场缺口大,牛肉价格近年上涨了1-2倍,已涉及国家稳定,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近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养牛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

由于我国粮食缺口大,人畜用粮矛盾突出,加之土壤污染,种草养牛,保证食品安全,肉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牛肉品质。

(2)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肉牛生产、品种改良和和品种培育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多个肉牛品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轮回杂交,进行肉牛生产;肉牛改良;并与此培育体型大、增重快、瘦肉多、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的肉牛或肉乳兼用牛品种,如蒙贝利亚、弗莱维赫等。

(3)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世界各国重视本国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例如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挖掘本国牛特有的基因,整合地方遗传资源,采用导血杂交,培育体型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培育高品质肉牛品种,如中国的秦川牛、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和德国黄牛,四川的蜀宣花牛等。

(4)肉牛生产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国外肉牛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大的饲养场可以养到30~50万头。

美国北部克罗拉多州芒弗尔特肉牛公司育肥40~50 万头,产值3亿美元。

肉牛生产从饲料的加工配合、清粪、饮水到疫病的诊断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把动物育种、动物营养、动物生产和机械、电子学科的最新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5)利用奶牛群发展牛肉生产欧共体国家生产的牛肉有45%来自奶牛。

美国是肉牛业最发达的国家,仍有30%的牛肉来自奶牛。

日本肉牛饲养量比奶牛多,但所产牛肉55%来自奶牛群。

利用奶牛群生产牛肉,一方面是利用奶牛群生产的奶公犊进行育肥。

另一方面是发展奶肉兼用品种来生产牛肉,欧洲国家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牛肉生产,在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上,奶牛及奶肉兼用品种均较高。

再是奶牛品种用乳肉兼用牛品种杂交,公牛和淘汰的母牛,生产牛肉。

(6)重视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育种技术方面,开展功能基因鉴定和基因组选育,牛生产力水平提高20~30%。

营养方面,开展小肠可消化蛋白需要研究,建立新的营养需要体系,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饲料原料开发方面,农副产品利用有关生物技术进行处理,如发酵技术生产生物蛋白饲料。

重视牛肉品质和卫生标准,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牛的抗逆力,减少治疗,不用或少用抗生素,建立溯源系统。

建立大数据平台,共享数据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肉牛业,如饲养管理、发情监测等。

(7)牛肉加工发展趋势低温牛肉、冷鲜牛肉已成为未来肉类加工发展的重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食用快捷方便的熟肉制品逐渐成为牛肉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腌制技术、高压技术、超声波技术、真空技术、微波技术、栅栏技术、辐照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包装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传统牛肉制品质量与安全,实现产品多样化和产业化的保障。

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依然是肉类加工业重点关注的焦点。

采用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并将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紧密结合,转变传统肉制品凭感官经验判断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落后生产方式;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集为一体,组成测、控、管一体化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完备的肉类加工质量管理体系,是肉类加工业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屠宰场到餐桌,全程可控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将始终贯穿整个牛肉加工产业链。

2、市场前景分析2014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5885.6万吨,全球牛肉消费量5643.7万吨,—10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413.1万吨,近年来,国际牛肉的贸易量进一步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促使我国牛肉贸易量显著增长。

据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牛肉量达41.7万吨,比2012年增长44%。

我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7月我国牛肉进口量已达23.1万吨,同比增加26%。

而去年全年我国牛肉出口量仅2000吨左右,较2013年减少幅度高达66.7%。

2014年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总额约86亿元,比2013 年增加2.3%;贸易逆差约78 亿元,与2013年持平。

我国牛肉总产量与进口量逐年增加,且出口量逐年减少,客观反映了国内牛肉的强劲需求。

从国内市场来看,2015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5.1公斤,比2005年增长12%,年均增长2.3%。

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