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如果位卑者和位尊者都能尽其义务,整个民族也 能形成良性循环,其交易的成本比起西方个体主义的 解决方案,因省下讨论契约,合同的成本,可能还要 低一些。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人的民族保持了这种集体 主义的解决方案。其组织成员对集体有一种发自内心 的虔诚,一种近乎原始的、准宗教式的情怀,形成了 他们组织的强大竞争力基础,但是,这种集体主义的 古风在作为发源地的中国却很难找到。
在微软公司的员工休息室每周都放电影给员工 看,普通员工先到就坐第一排看电影,就算比尔盖 茨来了,也基本不会有人站起来让座或刻意逢迎, 他也就是坐在后排安静的欣赏电影。
西方基本不会把职位或财富上的差异带入对人 格的歧视,强调的还是平等。关于契约,我们看到 最多的是西方人习惯遵守习俗和规章制度,在西方, 如果有行人穿越马路,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所有 的车辆都自觉停下来等候,待行人过完马路,他们 再重新启动汽车前行,这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契 约精神,西方人认为如果不遵守契约和规章制度, 自己一定会得到上帝的惩罚。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单一的制度问题可以解决, 因为制度不可能涵盖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文 化传统中契约精神的缺失才是关键所在。
世界的华人都普遍依赖私人关系作为组织的 基础,仔细的观察这些华人所选择的发展行业, 第一类是通过与政府高层的特殊关系,垄断烟草, 博彩等一些特殊行业,例如马来西亚的赌王林梧 桐,菲律宾的烟草大王陈永栽,印尼烟草大王蔡 道行等。第二类是地产或以地产业为主的多元化, 如李嘉诚,郭鹤年(香格里拉),郑裕彤(新世 界)等。他们所选择产业的特征是,依靠个人关 系发展的产业,也许可以命名为“关系密集型产 业”。
总结: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法治,只有法治才能保证个体 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共存;中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治,通过 伦理道德来达成个体和集体的平衡。西方的方案科学性更强, 但是执行成本也高;中方的方案完全依靠伦理道德和集体成 员的自觉性来达成集体平衡,执行成本要比西方低,但是这 种集体平衡不牢靠,要么容易变成中国今天的“伪集体主 义”,要么组织的平衡很容易坍塌,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企 业,中方还得继续摸索除西方外的安全性高和成本较低的其 他组织解决方案,这也为中国整个国家的治理和企业的管理 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西方人对中国小学生守则的评价
“中国的学生守则没有一条说到上课的事情, 感觉中国守则都是很空的。中国的学生守则特别 像来自圣经的一些指导。”
“这个守则的区别让我想起美国人和中国人 开会的不同,美国人开会是直奔主题,中国人开 会一开始都是在讲空话。”
二、中方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它起源于儒家 思想,儒家的核心精神是“封建伦理“的三纲五 常:
秩序和体力哪个更强大?
秩序和马力哪个更强大?
西方文化实际上是通过虚拟的上帝建立所有 人共同的精神信仰,通过鼓励平等,自由,人权 的个体主义解决方案来达成集体的平衡。因为每 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大家需要尊重每个人的 权利和自由,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教育从小就鼓 励个人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游说 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既然是个体主义的解决 方案,如何让众多的独立的个人能和谐的生活在 同一个屋檐下呢?
极具传统特色的同乡会馆
美国旧金山
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中方文化所谓的集体主义解决方案也就是说集体 中地位低下的人有为集体奉献的义务,要绝对服从集 体,要尊重集体中地位高的人;位尊者作为领导或地 位高者,要起表率作用,要照料集体中各个成员的义 务。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沉淀下来的文化鼓励 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培养的是一种容忍的文化,强调 内敛,能忍就忍,勤劳;善良的中国人不善于表达, 防守多于进攻,统治阶级也不主张个人观点的表达。
就是这样的过程,公司治理的三个层次:工具、 制度、精神就产生了,但是西方管理思想的核心还 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特有基础之上,他们“重平等, 尚贤,求公益”,所有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遵守契 约和严刑峻法上,如果没有契约精神和严刑峻法, 企业和员工又如何会履行社会责任呢?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 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 事件,很多人质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现有监管体制下,食品质量安 全屏障为何屡被突破?如何从制度上保障食品质量 安全?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日常表现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在其中 的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让我们从 点滴细节看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Opinion/意见
Way of Life/生活方式
Punctuality/准时
Contacts/人际关系
Queue when Waiting/排队
In the restaurant/在餐厅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 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1.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文化的烙印从小 已经产生差异。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 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 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 可分的。我们的集体主义解决方案天生就把人放在不 平等的地位上,位高者享受更多的权利,但是承担的 责任少,集体中的成员都想往上爬,但是伪集体主义 又不能创造出公平,公正的晋升环境,人们只能寻求 其他的渠道,通过关系网,特殊渠道来钻营。因此中 国人特别喜欢靠私人关系来发展,干什么事情都想通 过找关系来方便个人,不喜欢遵守既有的规章制度, 这也是中国企业很难做大做强的原因,也是政府不可 能不透过干预来管理整个中国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管理思想进入中国,我们的企业管理 又进入了模仿阶段,因为不太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我们在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时因为忽视了背景而搞成了 “四不像”,他们的企业制度被我们改成“军事化管理”, 他们的企业文化被我们发展成了“洗脑型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目前中国的企业管理逐步 进入了“洋为中用的创新型组织”阶段,比如海尔。但是中 国的公司治理水平仍然还是很低,现在也只是刚刚入门,除 了文化原因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太多的依靠国有企业, 如果民营企业能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梁,那么这一切将会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oneself/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 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 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
因此,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 家,需要考虑东西方彼此不同的 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企 业真正走向国际化。
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是为了适应西方商业的 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早期的生意人找到一 个好的商业机会就像我们的个体户一样开始经营自己 的买卖,随着生意的发展和海洋贸易的兴起,他们发 明了公司这个概念并发展到今天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 份有限公司,自己雇佣的人越来越多后,发现不太好 管理,于是就产生了公司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人, 希望所有的员工都遵守规章制度来降低管理的成本。
人是一切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而每个个体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 又受其成长环境(文化)的影响。因此,跨国 公司的组织管理,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 间的文化背景因素。
补充: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契约,平等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核 心。在西方企业里,同事相互称呼英文名,而中国 公司内部一般就不能直呼其名,尤其是对领导,用 的多的称呼,一般是王总,张总等。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思 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 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 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 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 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 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恻隐之心,即仁; 羞恶之心,即义; 恭敬之心,即礼; 是非之心,即智。 由于后天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能够 保持四心的,就成为了君子。信是仁推引的结果, 指人的信义,即信用 。
中国人里最重要的三种关系是三纲“君与臣”、 “父与子”、“夫与妻”,五常中最重要的是 “仁(良心)”和“义(正义)”。这些能说明 什么问题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生来就 把人分成了三教九流,天生就确定了人与人之间 是不平等的,所有人遵守的是最基本的道德伦理, 尤以仁和义为首。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中方文化 缺少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权利和“普适性” 的关爱。
▲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 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 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 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 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 行为准则。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有为善的天性,具有 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