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本卷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道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中秋节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蕴含着“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名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中秋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皇帝制
3.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后来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
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
由此分析,进士科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4.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5.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
C.奴隶主阶级和有产者的民主
D.公民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6.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作用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8.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议会制
B. 联邦制
C.总统制
D.三权分立
9.德国是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发动者,这与其当时政体的哪一特征有关?()
A.民主主义
B.军国主义
C.自由主义
D. 理性主义
1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1.“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天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12.义和团运动最直接的作用的是()
A.制止了列强股份中国的狂潮
B.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C.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的本质
D.停止列强在华资本输出
1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中华民国成立
D.五四运动
14.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民主
B.科学
C.解放思想
D.爱国
15.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A. 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右倾教条主义的危害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16.抗日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
A.美苏直接参战 B.共产党的领导 C.中国军人的献身精神 D.全民族抗战
17.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最具实质性的意义是()
A.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会议 B.改组了国民政府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族权力
D.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
18.某历史学习小组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美妙,但无法实现
B.《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9.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实验。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
A.发布了纲领“四月提纲”
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C.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D.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其职权的是()A.中国共产党中央为委员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它开始于()
A.1956年
B.1966年
C.1976年
D.1978年
2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2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4.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尼克松访华
B.《联合公报》的发表
C. “乒乓外交”
D.中国重返联合国
25.针对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美国提出()
A.杜鲁门主义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马歇尔计划
D.成立欧共体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闻一多先生在上个世纪初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将澳门、香港、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曾经被哪两个国家侵占?我国解决港、澳问题的伟大构想是什么?(4分)
(2)香港、澳门分别是什么时候回归的?有什么历史意义?(8分)
(3)“但悲不见九州同”,统一台湾是党的四代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阻碍祖国统一的哪些势力?(4分)
27、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2)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3分)
28.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左图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6分)
(1)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4分)
(2)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