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寄生虫为病原的疾病是水产动物疾病的一大类型,病原的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复杂,严重地危害着水产动物的健康,在寄生虫病发生及流行过程中,水产养殖动物(寄主)、寄生虫(病原)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三者之间的矛盾发展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机理可用“三环体”关系来概括,如图1:图1中所示的阴影区即为水产动物发病的条件区,当病原生物存在,寄主机体状态不佳,以及环境条件恶化时,就会发生疾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疾病发生以后,病原、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以概述。
1寄主与寄生虫的关系寄主和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简单称为寄生关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寄生虫对养殖对象的影响,其次是水产动物自身对寄生虫的抵抗反应,其影响程度难以估计,研究也比较少。
1.1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可导致寄主的病理变化,主要影响包括:机械损伤、压迫和阻塞、毒素作用及夺取营养。
1.1.1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是寄生虫对寄主最主要的负作用,主要是指寄生虫对寄主的机械刺激损伤等作用。
由于损伤的方式不同,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及危害也不相同。
机械刺激和损伤的典型病例为具有锚钩等固着器的寄生虫疾病,例如:三代虫、指环虫疾病,其固着器抓伤鱼体、鳃等重要部位,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并由于创伤的形成,可继发细菌性鳃病。
另一种寄生虫虽然不具有锚钩等固着器,但虫体基部通过主柄固着寄主体表,造成一种损伤,例如:中国对虾聚缩虫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聚缩虫主柄固着在对虾体表或鳃,形,,,,,,,,,,,,,,,,,,,,,,,,,,,,,,,,,,,,,,,,,,,,,,,,,,,,,,,,,,,,,,,,,,,,,,,,,,,,,,,,,,,,,,,,,,,,,,,,,,,,,,,,文章编号:1002-0659(2009)02-0004-03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觹摘要: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地不断提高,鱼类传染性疾病暴发所带来的损失愈发严重,鱼类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寄生虫病发生较为频繁,同时由于原发寄生虫所造成继发感染其它的疾病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损失。
当前,传统的化学药物防治鱼类疾病带来了病原体抗药性增加和药物残留等新问题,这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的观点是不相适宜的,所以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从寄生虫对寄主造成的损伤方式、寄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寄生虫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对水产养殖中的寄生虫防治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寄主;寄生虫;环境中图分类号:S94文献标识码:B试验研究杨凯,冯守明(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300221)收稿日期:2009-02-16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项目(06YFGZNC001300)主要作者简介:杨凯(1978-),男,2001年毕业于天津农学院,现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工作,工程师。
杨凯等: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4《天津农林科技》2009年4月第2期(总第208期)成15~20um的圆盘,主柄穿过甲壳并在其表面形成一个直径为10~20um的圆孔,主柄呈树根状,从圆孔中央伸入甲壳下面的组织,寄生在鳃上的聚缩虫除了可导致鳃组织的变化坏死外,还可以吸附大量的污物,从而影响鳃的呼吸功能。
再有一种寄生虫的损伤是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例如:中国对虾的蟹栖拟阿脑虫病,该病通过对虾体表的伤口进入体内,在对虾血淋巴中迅速繁殖,并随血淋巴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可吞噬大量的血细胞,造成血细胞大量减少,使各器官组织受损,以致对虾死亡。
再如:鱼类的血居吸虫病,尾蚴钻入鱼体后在鱼的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成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肝、脾、肾等器官,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成幼虫,引起出血和鳃组织受损。
1.1.2压迫和阻塞寄生虫的压迫作用是指寄生虫大量寄生在寄主体内或器官上,对寄主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压迫,引起组织的萎缩、变性或坏死的现象。
例如:鲤鱼的双线绦虫病,由于腹腔中大量寄生双线绦虫,整个腹腔的大部分被虫体充塞,从而压迫鱼体的各腹内器官,引起萎缩坏死。
再例如:寄生在鱼鳃上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鳃组织具有压迫作用,而导致粘液细胞增多,上皮细胞肿大、增生。
寄生虫对寄主机体的阻塞作用指虫体或孢囊对鱼体管腔的阻塞作用。
例如:前面讲到的鱼类血居吸虫病,血居吸虫在血管中大量增殖,导致血管的阻塞,另外,鲤鱼肠道中产生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空的肠道具有阻塞作用。
1.1.3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部分被寄生虫夺取,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这方面的病例很多,例如:鱼类的绦虫病、鲟鱼的单殖吸虫病等。
另外,一部分寄生虫与寄主不存在夺取营养的矛盾,例如:虾、蟹类固着纤毛虫病,虫体通过自己的胞口摄食水中的饵料颗粒,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
1.1.4毒素作用一些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到体内,或分泌毒素,从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草鱼鳃上的鳃隐鞭虫分泌的毒素可引起溶血。
1.2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研究不多,一般来讲,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反应和体液反应等途径完成,从流行病学及生产需求来考虑,鱼病学工作者更应注意不同寄主对寄生虫产生的不同反应或影响,通过此方面的研究,对水产病害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学者研究表明,锚头鳋对鲤、鲫的寄生存在着种间、种内差别,认为在锚头鳋寄生数量方面,荷包红鲤<方正鲫,未见镜鲤体表有锚头鳋寄生,白鲫>异育银鲫>彭泽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某些寄生虫对寄主则没有严格的选择,研究表明,三种纤毛虫幼体对宿主和非宿主鱼的组织,例如鳃、鳍、鳞具有相似的趋向反应。
寄主的年龄、食性及健康状况对寄生虫具有明显的影响,寄主的生理状态是决定是否发病的重要原因。
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是指随着寄主年龄的变化,寄生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寄生在草鱼肠内的九江头槽绦虫,其感染强度随寄主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另外,寄主的食性对寄生虫也有影响,主要是由于寄主在食物链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例如温和性鱼类和凶猛性鱼类患寄生虫病的种类不相同,前者没有以其它鱼类为中间寄主的寄生虫寄生,而后者由于可以其它小型鱼类为食,故可以有其它鱼类为中间寄主的寄生虫寄生。
2寄生虫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寄生虫来讲,其所处的环境包括两方面,即寄主体内的环境及水环境,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寄生虫对寄主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一类寄生虫为寄主内寄生,它们主要以寄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来源,对水环境的依赖程度较小,另一类为寄主体表寄生,其对水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或大部分的营养来自水环境,例如体表寄生的固着纤毛虫类。
从鱼病学角度来讲,寄生虫与环境的关系一般指寄生虫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是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并可以为防治技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2.1理化因子与寄生虫的关系2.1.1水温季节与寄生虫的关系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作为水生生物受到水5温的严格制约,不同的寄生虫有其特定的最适水温,在最适水温下,寄生虫的活力及对寄主的感染能力都处于较高状态,在此情况下,如果其它条件比较适宜,则寄主就易发病。
另外,季节变化也主要是通过水温对寄生虫产生影响,在夏秋季节,由于水温升高,寄生虫生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加;在春冬季节,水温低,寄生虫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寄生数量减少。
在我国北方,春季水温较低时,养殖鱼类易被车轮虫、小瓜虫等原虫寄生,夏秋季节,易流行锚头鳋等挠足类引起的疾病。
2.1.2溶解氧与寄生虫的关系水中溶解氧对寄生虫的直接影响尚未查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查明,富含溶解氧的水体,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较多,但那些具有特殊呼吸器的鱼类,如:泥鳅等,在相同环境中单殖吸虫寄生则较少,可以肯定水中溶解氧的高低与寄生虫的感染力有直接关系。
2.1.3有机质与寄生虫的关系水体中有机质含量一方面可以影响水中溶解氧或其它物质含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寄生虫的活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还能作为食物等重要因子,直接对寄生虫产生影响,水中的固着纤毛虫类可以通过胞口直接摄食有机颗粒作为食物,因此,富营养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水体,养殖对虾患纤毛虫病的可能性越大。
2.1.4其它因子与寄生虫的关系水环境中的其它因子,例如:水流、盐度等也可以对寄生虫产生影响,实验表明,水流对小鞘指环虫的幼虫及若干单殖吸虫都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盐度可限制中间寄主的存活,间接影响寄生虫的存活,也可以直接对寄生虫产生影响。
2.2密度及其分布对寄生虫的影响水环境中寄生虫和寄主的密度及它们的分布情况,可直接影响寄生现象的发生机率,在单位空间及一定时间内,寄生虫、寄主接触的机会越多,寄生现象越易发生,而接触机会取决于在特定的时间内和空间内二者的密度及分布,一般情况下,池塘水环境中病原数量及养殖对象放养密度越大,越易暴发流行寄生虫疾病。
2.3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对寄生虫的影响是明显的,人工使用杀虫剂,可直接降低环境中的寄生虫数量,另一方面,人为因素还有助于寄生虫的传播,例如:养殖品种的引进和移植,可将其它地区的寄生虫引入本地区,因此,必须加强检疫工作。
3寄主和环境的关系寄主和环境的关系是发生寄生虫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水环境、寄生虫两个方面。
寄主和寄生虫的关系前面已经述及,影响寄主的水环境因子基本包括:水化学因子、密度因子和分布因子,水环境对寄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当水环境各项指标均适合寄主生长、发育时,则寄主可健康生长,而不易被寄生虫寄生;另一方面,当水环境因子不适于寄主生长发育时,则寄主就会被寄生虫寄生而患病。
在人工养殖水环境中,寄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在养殖池小生态环境中,如果措施合理,放养密度及种类的比例合理,则能基本保持生态平衡,达到健康养殖。
但是为了消除养殖对象及投喂等养殖行为对环境的负作用,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生态平衡,例如:增氧、换水等。
因此,充分了解寄主对环境的副作用,从生态养殖角度出发进行水产养殖,才能获得理想结果。
!!!!!!!!!!!!!!!!!!!!!!!!!!!!!!!!!!!!!!!!!"!!!!!!"!!!!!!!!!!!!!!!!!!!!!!!!!!!!!!!!!!!!!!!!!"!!!!!!"欢迎订阅《天津农林科技》杨凯等: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