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程管理起源

流程管理起源

流程管理的起源、历程、主要观点
一、概述
所谓流程,hammer提出它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活动。

而业务流程可以被看作一系列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若干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

流程管理,则是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

流程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它一经产生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今天在欧美先进国家这一思想和技术已经走向完善并日趋成熟,适应于经济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程管理逐渐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并在企业界得到普遍的应用。

而在我国流程管理则处于起步阶段,对流程管理的概念及技术应用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流程管理在国外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成功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业务流程,开始认识到流程和知识是他们利用其资源取得更高的绩效和价值的关键,流程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背景和起源
虽然流程管理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程管理思想的萌芽却源远流长。

“流程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许多管理领域,都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流程的管理概念。

最古老的流程思想可以追溯到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首先倡导对工作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这种思想成为工业工程的主要思想。

在工业工程领域,制造工作被分为设计、加工、装配和测试四种活动。

流程管理在当时主要是指对原料加工、零件加工、分装和总装活动在整个车间内的组织和物流工程的控制。

伴随着这种萌芽的出现,一系列流程管理技术也逐渐浮现和发展。

三、阶段特性
根据各个时期流程管理电子化的特点,流程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传统流程技术阶段、内部电子化流程阶段、全面电子化流程阶段、电子平台化阶段。

对自泰勒的“方法和过程分析”提出以来,所出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流程分析”为出发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得出了以下的“流程管理发展阶段表”。

表【】流程管理发展阶段表
四、演进历程
根据各个时期流程管理的特点.流程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流程管理的萌芽和发展阶段;流程管理的初步形成阶段;流程管理的系统和成熟阶段不同时期流程管理有不同的表现与特点。

在流程管理发展各个阶段。

先后出现了多达数十种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下表是对整个流程管理演进历程中的主要技术所作的概括介绍。

表【1】流程管理的演进历程表
纵观流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其电子化、网络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网络化技术的出现要早于电子化,它于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

网络计划技术是对流程设计、流程优化及流程控制有用的工具,它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流程管理技术网络化的开端。

而60年代以来产生的MIS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可以看作是流程管理技术真正电子化的开端。

正是电子化的发展使得流程管理技术真正发展并成熟起来,而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结合,使得流程管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带来了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流程管理革命。

而到了全面网络化阶段,随着职P等技术的出现,使流程管理超越了企业内部流程,形成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流程网。

适应于信息时代的流程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主流。

下面我们对每个阶段的情况作一概述。

1.单一流程技术阶段
这一阶段,以泰罗的“方法和过程分析”的出现为标志,主要包括“甘特图”的出现、福特的流水线、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等过程,其共同的特征是所分析的流程活动主要都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是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的分析和优化。

每一过程的出现都是对流程分析的一次重大变革。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也标志着内生于管理本身的流程思想的诞生。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F.Drucker) 对此曾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科学管理的出现开创了运用知识来研究工作流程的先河”。

泰勒的研究虽然侧重于对生产的局部过程的流程优化,有其局限性,但却开创了流程研究的先河,以后的“甘特图”、流水线、全面质量管理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流程优化的改进和发展,从这一点上说,泰勒可以称为是“流程始祖”。

2.内部网络化阶段
企业流程的日益复杂化、交叉化、网络化促成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出现。

网络计划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流程管理网络化阶段的开始。

网络计划技术50年代中期
出现于美国,它提供了一种描述计划任务中各项活动相互间(工艺或组织)逻辑关系的图解模型——网络图。

利用这种图解模型和有关的计算方法,可以看清计划任务的全局,分析出各个流程的逻辑关系,揭示出主要流程,抓住关键,并用科学的方法调整计划安排,找出最好的计划方案。

网络计划技术是对流程设计、流程优化及流程控制有用的工具。

其后出现的看板管理、准时生产制、精益生产等技术,虽然都是以生产流程为核心的流程管理方法,但无不表现为网络化的特征。

如看板管理不仅涉及到生产流程。

而且还涉及到销售流程、供应流程、组织流程等,各流程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网络,看板管理的成效才能有效地发挥。

准时生产制、精益生产等也是这样。

3.电子网络化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产生标志着流程管理电子网络化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电子计算机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技术有管理信息系统、物料需求计划、闭环MRP、制造资源计划和并行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信息的流程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MRP II中,强调了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全面管理,把制造企业归类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等来管理,每一种生产方式类型都对应一套管理标准。

8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并行工程(CE, Current Engineering)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实例显示,美国波音公司实行并行工程后,使飞机的设计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从波音757、767的9—10年,缩短到波音777的4.5年,并实现了从设计到试飞一次成功的目标。

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也是80年代后期运用并行工程方法迅速研制成功的。

4.全面网络化阶段
随着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产生,流程管理进入了全面网络化时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流程管理超越了仅仅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管理的思想,把企业内部流程网和外部流程网统一进行管理,使两者融合为一体,更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变化需要。

这一阶段,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流程管理技术,先后有企业资源计划、“价值链”分析、企业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应用集成、工作流管理、ERP Ⅱ、流程建模语言以及流程管理系统等,使流程管理日渐完善。

电子技术与网络流程的结合,使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迈克·哈默(Michael Hammer)提出的流程再造(BPR),宣告了流程管理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隐身变为显身,从配角变为主角,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理念。

流程再造是由新经济催生出来的最热门的管理思想,也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之后为适应新环境而发起的又一次重大的企业革新运动,从此在全球掀起了企业再造的热潮。

BPR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

资料表明约有70—75%的欧美企业正计划实施BPR,更有许多企业通过BPR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例如F0rd汽车公司AT&T、IBM、意大利的BAT、德国西门子公司的Nixdorf Service等等。

流程建模语言(BPML,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Language)和流程管理系统(BPMS,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的建立,使得业务流程能够直接、迅速地执行,就像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SQL(数据库查询语言)一样,而不需要开发任何软件以取代以前的技术,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集成了以前的流程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将带来管理软件设计与集成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24卷4期,《基于网络化视角的流程管理的演进分析》,黄解宇,岳澎,登宇,王小兵
2./wiki/企业流程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