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行政行为(1)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的种类
(1)警告申诫罚来自(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财产罚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行为罚
(6)行政拘留
人身罚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的区别
二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保护性 措施,其本身不具有惩罚性;行政拘留是依据行政法律作出的行 政处罚,其本身具有惩罚性。 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案件中现行犯或重大嫌 疑分子,是即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行政拘留适用于其违法 行为按照相应的行政法律应予以惩戒的人,该人的违法行为尚不 构成刑事犯罪。 二者适用的目的不同。刑事拘留的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 利进行;行政拘留的目的是处罚和教育一般违法行为的人。 二者羁押期限不同。普通刑事拘留不得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 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拘留期限不得超过37日, 而 行 政 拘 留 的 期 限 最 长 为 15 日 , 合 并 执 行 最 长 不 超 过 20 日 。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的特征
(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这一点使它与刑罚区别开来。刑罚的适用主体 是人民法院。
(2)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 相对人的制裁。
(3)行政处罚的目的一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二是对违规者进行惩戒。
(4)行政处罚只是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还没有构成 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
是否可以反复适用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分类
2.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 是指对于行政事件的处理,法律已硬性规定,行政主体必须严格 受法律约束,而没有其他考虑的余地。如征税。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是指对于事件的处理,法规并没有明文规定,或者仅有原则上的 规定,或者规定在多种形态的范围内,由行政机关抉择。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公司变更必须办理有关变 更登记手续,违者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处罚依据是法定的。
行政处罚程序合法。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原则 2.处罚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 决权,保证行政处罚的合理性;公开原则要求设定和实 施行政处罚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开放、以接受社会的民主监督,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 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 依据。
第五章行政行为(1)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4.行政奖励 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
重大贡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物质或者精神 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5.行政裁决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 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的审查与裁决的行为。 如裁决赔偿争议、拆迁补偿安置争议、权属争议等。
第五章行政行为(1)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概念: 是指行政行为所发生的法律上的效果和作用。
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 主体要件: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合法。 职权要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行政行为。 内容要件: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 程序要件: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步骤。
第五章行政行为(1)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命令表现形式与特征
表现形式:凡在带有“命令”或“令”的行为一律称为行政命 令。如授权令、公告令、执行令、嘉奖令、任免令等等。
基本特征:①行政命令由有权发布命令的行政主体作出;
②行政命令属于行政主体的一种处理行为,表现为要相对人进行一 定的作为或不作为;
③行政命令是要相对人履行一定的义务,而不是赋予相对人一定的 权利;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 3.行政裁量 是指法律仅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 度和种类等等,由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 定如何适用法律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
1.主体要素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 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这是构成行政行为的 主体要件。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
实施处罚的主体必须是法定行政主体。不具有有关法定职权的行 政机关,尽管他们是行政机关,也不能实施特定的行政处罚。如: 某乡人民政府对该乡个体饭店经营者甲某作出处罚决定:经乡财 政所查实,甲某欠2008年税款45.00元,按《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22条规定,处罚滞纳金16.20元,共计61.20元,限甲某在接 到处罚决定十日内自觉到乡财政所缴清。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49条的规定,行政处罚须县以上税务局才有权作出,该乡人民 政府虽是行政机关,但不具有法定处罚权,所以其作出的处罚决 定是违法的。
主动性——无需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就可以由行政主体主动地实施。 可救济性——由于依职权行政行为更加具有主动性,它也往往容 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从而导致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因此,对于这类 行政行为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相对人权利救济机制,以实现公民权利 与行政权力的协调发展、社会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在 我国,对于大多数依职权行政行为都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等方式予以救济。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表现: 确定力
确定力,也称为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 其内容非依法律程序不得随意变更的效力。 拘束力
行政行为生效后,对相关各方所具有的约束力。 执行力
行政行为成立后,行政相对人必须实际履行行政行为确 定的义务,否则,行政主体可以采取必要手段,使行政行 为的内容得以完全实现的效力。
行政处分的程序,大致有7个步骤:①处分的提起;②调查 对证;③本人申诉;④讨论决定;⑤批准备案;⑥通知本人 及归案;⑦处分的执行。
行政处分的种类由不同法规列举,如《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 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把行政处分规定为: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规定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 除,一次性罚款(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原则
5.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指对相对方的某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
类处罚。或者说相对方的一个行为违反一种行政法 规范时,只能由一个行政机关作出一次处罚。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程序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分类
4.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依职权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定职权主动实施而不需要行政 相对人提出申请再启动的行政行为。也称主动行政 行为或积极行政行为。
第五章行政行为(1)
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法定性——行为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行为的程序具有法定性; 行政行为的内容具有法定性。
行政裁量等等。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
1.行政命令
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所做的具 有强制力的规定。
行政命令类型:
(1)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作为的命令,如命令纳税、命令外国 人出境。
(2)要求相对人履行一定的不作为的命令,称作为禁(止)令, 如因修建马路禁止通行,禁止携带危险品的旅客上车等。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分类
3.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 要式行政行为: 是指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
行为。如颁布行政法规必须以国务院令这种特定形式;行 政处罚须有行政处罚决定书这种法定形式。
非要式行政行为: 是指不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或遵守一定的法定程序 就可以生效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紧急封锁、戒严、交 通管制等。
第五章行政行为(1)
2020/12/11
第五章行政行为(1)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
称。包括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指挥行为、领导行为、执 行行为、监督行为等等。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概念
2.狭义概念 是指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 中,基于行政权力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果 的行为。如行政命令、行政处分、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分类
依申请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机关必须经过相对当事人的申请,然后再依 法采取的行政行为。又称被动行政行为或消极行政行为。 如颁发营业执照、 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功能
行政行为的功能: 是指某种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集体影 响。 行政行为的功能的体现: (1)设定权利和设定义务。如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规章的规定,授予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以营业执照的行为;税务机 关要求相对方依法纳税,渔政部门要求不在禁渔区捕捞等。 (2)撤消权利和免除义务。如商标管理机关依法撤销商标专用 权,专利管理机关依法撤销专利权等;税务机关在特定情况下依 法免除纳税人的全部或部分税款。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处罚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 一种制裁,它兼有惩戒与教育的双重功能。处罚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处罚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行政行为(1)
行政处罚原则
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 相对方对行政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罚依法享有陈述权、 申辩权;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或 者提起行政诉讼。相对方因违法行政处罚受到损害 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
④行政命令是为相对人设定的行为规则,属于具体规则,表现在特 定时间内对特定事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规范;
⑤相对人违反行政命令,可以引起行政主体对它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