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主体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翻译主体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到底谁是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亦或是读者。

本文将从这个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主体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包括翻译的主体,翻译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体间性。

关键词: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A discuss on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subject studiesAbstract: so fa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ubject is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yet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in this field. Anyway who i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or the reader. This text, focusing on this topic an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es, will make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relevant to subject studies,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Key words: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一.引言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的从属性行为,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对立成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作者,译作也必须是原作目的语的真实再现。

这种“原著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实际上是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译者当成原作者的“传声筒”或“代言人”,而忽视了译文中隐含的译者主体与主体性。

二.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主体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 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 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

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称之为人性, 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性。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

这段话一方面讲了人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主体性最根本内涵。

首先, 主体是人,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也就是说, 主体与人不能划等号, 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

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其次, 我们再来分析主体性的内涵。

陈先达认为, 主体性最根本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

但他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

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也就是说, 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 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无视客体的制约性, 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互相规定,彼此依存,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

主体是任何一项活动的主动一方,即活动的发出者,客体为活动的受动一方,是主体活动的对象。

就翻译而言,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发动者和行为者,是具有许多不依赖于客体而存在的独立性的;客体也有不依赖主体意志而存在的独立性,它在没有成为译者活动客体之前也仍然存在的。

所以要探讨译者的主体和主体性问题,先从以上方面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三.译者主体性3.1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之各种翻译流派纷纷产生并重新确立了译者地位和身份。

如解构主义认为译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在作者和读者间逐渐开始显露其存在和作用。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也提出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也体现了译者的存在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 约翰•唐》中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至此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渐成热点,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查明建分析了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胡庚申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曹明伦指出要正确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李庆明指出要避免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和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等。

另外,许钧(2003)、胡庚申(2004)都有相关专著。

穆雷、蓝红军(2011)指出2010年“译者”和“译者主体性”是普通翻译研究中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

3.2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很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都有各自理解。

许钧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地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或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曹明伦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所具有的并在实施翻译行为时加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学者都认为“创造意识”“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

这种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底线的, 有的译者遇到自己读不懂的或不好译的就跳过或略去不译,或存在漏译等现象,他们误认为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那么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果可想而知。

翻译应当忠实于文本的原意, 因为“信”是翻译的底线。

坚持翻译实践是检验翻译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不能一味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想当然或断章取义来翻译。

要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译者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胡译乱译, 相反译者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它会受到诸如译者双语能力,相关学科知识、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翻译态度、读者期待、翻译职业道德、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

3.3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3.3.1 原文理解能力的制约理解原文是正确翻译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翻译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作品。

译者要在译作中对自己世界观和艺术观丝毫没有反映是很难做到的,但译者要学会抑制自己的情趣、方法观点,客观分析原作思想和风格特点,尽可能准确显现原作者的自画像,而不给他戴上译者特制的假面具。

3.3.2 目标读者的制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来翻译,而是采取了改译的方式,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民众,为的就是激起民众的觉悟。

所以说译文采用什么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得时刻想着读者,看读者能不能理解、接受,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会无疑受到目标读者的制约。

3.3.3 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1.双语能力的制约。

译者双语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是否可以去翻译某个作品或是否能翻译好一部作品。

要做好翻译,译者首先就要掌握所译语言和译入语言并且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的能力。

翻译时表达要得当,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

正如邱科夫斯基所言,译者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词汇贫乏,那么译文好比患了贫血病,显得干瘪乏味。

要做好翻译,译者需要扩大词汇量,要多读各类书籍,提高文学修养及阅读和欣赏能力;多做笔记,多写笔头练习,提高思维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

同时,翻译是一门杂学,要了解和学习双语以外的各种知识,否则就无法做到好的翻译。

2.译者审美能力的制约。

译者如果不具有对语言、文学等敏锐、准确的感受力,较强的鉴赏力,就难以保证译文不会被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大凡优秀作者,其作品充满了渊博学识,又具有优美的文学风格,只有在译文中能使两者都得以保留的译者,才算得上是合格的译者。

松散拙劣的译文可以使原作者的威名美誉毁于一旦。

正如有学者认为,如果有人非饱学博识、精通文学而试图从事翻译,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3.译者翻译经验及实践的制约。

是否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制约译文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翻译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翻译起来越得心应手,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思想道德修养的制约。

译者必须明白社会职责和翻译标准,要对原作者、译文、读者负责,粗制滥译、劣译会贻误别人和社会,这就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要树立崇高的事业心,不把翻译当做赚钱谋生的手段,不能一味迎合出版社及编辑。

要遵守翻译职业道德,不在翻译中投机取巧、不懂装懂;要不断进取、提高翻译水平,最终才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正确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无视其存在,也不能过分强调其制约性而完全排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度的原则,不要过分夸大译者主观能动性。

四.翻译的主体间性以往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主要强调的是译者的主体性,即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特性!近年来,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新课题,越来越受到译学界的重视,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这一研究正从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研究转向对主体与主体关系的研究,由此主体间性概念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内含着主体间性的人的主体性!4.1 什么是翻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哲学界多称交互主体性,是从个体单子(monad) 的意向出发,统摄(apprehend) 陌生经验及共同构造客观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或单子共同体, 它是一种综合,而非主体间的关系那么简单。

尽管它在某些方面也包括对主体间关系的阐述,但主体间性绝不等于主体间关系。

胡塞尔应是系统阐释主体间性概念的第一人。

他在《笛卡尔沉思》第二沉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概念。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主体间性概念被用来表示多个先验自我或多个世间自我之间所具有的所有交互形式。

考察翻译主体间性得从翻译主体入手!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它是人的活动,或者说是译者的活动!因此,人们倾向于把译者定位为翻译主体,毕竟译者才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然而,如果对翻译的过程做一番审视,我们也许会发现,情况并不像先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一过程起始于原作者的创作,终结于译作读者的阅读!整个翻译过程如下图所示: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因而,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参与了翻译这一活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主体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具个体性; 主体间性就是指他们之间的和谐共存,即翻译的主体性意味着翻译的共同主体而非个体主体的存在!4.2 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近年来,从整体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翻译研究,都在向主体间性理论方面做出努力,可以说主体间性理论是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的交汇点,这为中西翻译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架起一座理论桥梁,无疑是十分欣慰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