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稀土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稀土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稀土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思考一、新闻背景:2009年以来,“稀土”成了世界的热门话题。

最早是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于2009年3月9日撰文《中国掌握技术未来钥匙》,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稀土金属供应的“最大垄断国”,这一主导地位将使中国控制消费类电子和绿色技术的未来。

以这篇文章为标志,国内外众多媒体对“中国稀土”给予了极大关注。

一时间众说纷纭,热度至今不减。

综合看来,国外媒体关注的核心是中国稀土出口政策也就是稀土出口配额,表达了国外公司对稀土稳定供应的担忧;而国内媒体关注更多的是“稀土堪比黄金却卖土价钱”这一稀土价格问题和稀土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诸多媒体和专家对稀土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

中国的稀土行业在承担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中,在2010年3月以后逐渐迎来了稀土市场的一片“繁荣”。

这里的繁荣是带引号的。

虽然中国稀土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为什么稀土资源会在世界范围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什么是稀土。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57-71号的15个镧系元素和同处在第三副族的21号元素钪与39号元素钇的统称。

其中镧铈镨钕被称为轻稀土,钷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被称为中重稀土,钪被归类为稀散元素。

这是一组很有魅力的元素,它们丰富的磁、光、电特性为人类提供了打开现代高新技术材料宝库的钥匙。

这些材料主要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贮氢材料、磁制冷材料、光导纤维、磁光存储材料、巨(庞)磁电阻材料、稀土激光材料、超导材料、介电材料等。

稀土材料在航天、航空、信息、电子、能源、交通、医疗卫生等13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以稀土有现代工业维生素之称,很形象地描述了稀土对现代工业的重要性。

稀土材料在新兴绿色能源技术、电子工业和国防军工等现代高新技术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照明与显示、计算机、移动通讯、导弹制导、智能炸弹等。

这些技术都属于“稀土依赖性技术”,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稀土材料来实现这些重要技术。

发达国家都将稀土列为战略资源,将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和相关应用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二、产业背景:我国稀土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稀土开发应用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而确立了我国在稀土生产规模、供应和消费的国际地位。

我国稀土生产企业可生产各类稀土产品,供应量占世界市场的94%以上(图1)。

可以说中国为世界稀土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 2009年世界稀土产品供应比例下面就从稀土资源、生产、市场和环境的角度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稀土产业的现状。

1、资源: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我国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83%)、四川(8%)、山东(3%)地区和南方七省(3%)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海南,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稀土资源量占世界的比例很高,达到70%以上。

根据有关统计,在1998年,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的41%。

但经过多年的开采和世界范围内新的稀土资源的发现,在2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有稀土资源,其中很多国家稀土储量巨大,中国稀土资源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33%左右。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中国稀土储量目前占36%(图2)。

图2 2009年世界稀土资源分布2、生产概况:中国多数稀土企业分布在大型稀土矿山所在地区。

以区域稀土资源为核心,中国稀土产业形成了三大基地和南北两大稀土生产体系的格局。

三大基地分别位于内蒙包头、四川冕宁和江西赣州为代表的南方七省。

其中包头和冕宁地区以轻稀土为主,江西等南方七省以中重稀土为主。

两大生产体系,即以轻稀土为主的北方工艺体系和以中重稀土为主的南方工艺体系。

中国目前拥有稀土冶炼分离企业100家,未来整合目标是20家。

稀土冶炼分离能力保守估计已经达到17万吨,实际可能超过20万吨。

其中稀土金属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 5 万吨的水平;其中单一稀土金属的年生产能力达3 万吨,混合稀土金属的年生产能力约为2 万吨。

我国稀土企业可以生产4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成为世界上目前唯一能够大量提供各种品级规格稀土产品的国家。

3、稀土产品消费情况图 3 1988至2009年中国稀土产品消费结构变化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重视稀土行业中下游产品的开发,稀土在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978年~2009年的32年间,中国稀土年消费量从1000吨增至7.3万吨,净增73倍。

2004年以来,稀土新材料领域消费稀土迅速增长,占总消费的55%左右,总的稀土消费量从1987年的1%增加到2009年的57.34%。

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消费国(图3)。

4、市场:稀土市场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2004年以前,中国生产的稀土产品基本上有70%用于出口。

2004年以后,出口比例逐渐下降,由于国内稀土消费迅速增长,出口比例约为30%左右。

据统计2009年出口稀土36074吨(不含走私出境的稀土产品),约占2009年生产总量的30%,若将走私稀土产品量估计为2-4万吨,则2009年中国稀土产品的仍有50-60%出口)。

所以说,中国的稀土产业对国外用户的依赖性很强,同时国外用户也需要中国的稀土产品作支撑。

受市场需求和原矿品位影响。

不同稀土产品价格差别很大。

其中中重稀土产品铽、镝、铕在矿石中含量较少,价格很高;轻稀土镨钕产品是稀土市场标志性产品,其价格走势被称为稀土市场的晴雨表;轻稀土镧铈产品产量占稀土总产量的75%,因而最便宜。

所以说对稀土产品的价格不能一概而论,并不都是萝卜白菜价,一些产品还是很昂贵的。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稀土产品出口价格情况。

从1979年到2009年这31年间的稀土产品每公斤价格看(图4),稀土市场波动很大,除了1987-1991年、2007-2008上半年和今年三月以后稀土价格较高之外,就是年代价格相对稳定,其它时间段稀土产品价格在低位徘徊。

从价格波动曲线看,平均每四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据此估计国际稀土用户平均至少有3-5年的储存量。

1979年到1986年,稀土均价为7-9美元/公斤;1987年至1991年,为9.5-13.5美元/公斤;1992年至2001年,价格比较稳定,在9-11美元之间波动;2002年到2005年,由于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稀土平均价格为5.5美元/公斤,跌倒历史性低点。

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稀土市场回暖,价格回归到9-17美元/公斤。

但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2月,由于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稀土价格再次跌倒9美元以下。

2007年金属钕的最高价格36万/吨,是2009年最低价格的3-4倍,下跌幅度相当巨大。

2010年3月以后,稀土价格开始迅速上升。

截止到2010年12月金属钕的价格已经达到33万元/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图4 1979~2009年稀土出口量与平均价格对比分析有一种说法—中国稀土的价值堪比黄金,却买了个土价钱,或者说卖了个葫萝卜价。

这个胡萝卜价就集中体现在2002年到2005年这四年时间里(见图4)。

据美国一家公司测算,该公司生产稀土金属的环境成本是2.8美元/公斤,而中国企业生产稀土金属的环境成本是5.6美元/公斤。

由此算来,我们在2002年-2005年出口的稀土产品均价5.5美元/公斤,总计出口了约21万吨稀土,算上环境成本,基本上是白白送人。

导致中国稀土产品廉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及廉价的劳动力,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对市场的供给远大于需求。

如果说稀土产品每年的市场价值是10亿美元的话,那么稀土相关高技术产品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绿色新能源产品的市场价值则高达数百亿美元。

就稀土相关高技术产业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来讲,长期以来,我国稀土产品确实太廉价了。

尽管相关政策因素、大的历史事件和灾害会对稀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稀土市场的价格体系最终还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市场经济,稀土价格还是市场供求说了算。

5、稀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稀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稀土产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最关键的问题。

稀土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矿山开采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二是稀土冶炼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碴和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北方矿中含有氟和放射性钍。

氟的污染造成的骨质疏松,掉牙,驼背,放射性钍可以导致癌症。

这些对人、对牲畜都有影响,被污染的水源不适于饮用,也不能用于农业灌溉,被污染的土地不适于耕种。

南方地区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储量仅占中国稀土资源总量的3%,十分有限,目前的平均利用率只有20%~50%,且一度盗采无证开采严重。

南方稀土矿山单体规模小且分散,地处偏远地区,不适合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集中开发。

这也是非法开采、盗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规划设计的低水平开采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与地下水及河流的污染。

而在稀土的冶炼分离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学原料,如酸、碱和萃取剂,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

很多中小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备,有的小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环保措施。

这些废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矿山的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仍较严重,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稀土资源采选、冶炼分离等生产过程污染环节较多,一些稀土企业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生态恢复措施,“三废”普遍超标,放射性废渣也未完全妥善处理,矿区植被破坏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仍需加快解决。

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把资源节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升稀土企业环保水平是未来稀土行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稀土污染物排放标准,随着新的国家环保标准的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稀土产业在环保方面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环境会有极大改善。

三、发展稀土产业的思考纵观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成长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期、1991-1998年属于稳步成长阶段、1999年以后进入快速膨胀阶段,随着国家对稀土行业各种管控措施的实施、行业组织的建立和稀土生产企业环境意识的觉醒,今后中国稀土产业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图5)。

图5 1979~2009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及产业发展阶段1985年至1998年,我国实行稀土产品出口退税政策,鼓励稀土出口,促进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

在1999年实行出口配额到2006年长达8年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看到稀土配额政策调控出口贸易的预期效果。

稀土走私应该是这种局面产生的罪魁祸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