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三、社会不和谐现象与个体心理不和谐呈正相关性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个体)结合而成的, 人(个体)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而个体心理不和谐则是诸多社会和家庭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我国现有200 多万人精神残疾。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心理疾病患者,大约占到总人口的20 %以上[3]。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当代普遍的疾病,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

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师案,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

2008年内,类似的杀师案已有三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做出如此冲动鲁莽的事情呢?心理学家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个别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却没有被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当这些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不仅给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财产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胁,对于个体本身来说,有时也是可以致命的。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的公民自杀案例数目不断攀升,而多数自杀者的行为属于冲动型自杀行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659例自杀未遂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46%的人不超过10分钟,37%的人不超过5分钟。

约有60%的自杀者近一两天内出现过急性诱发事件,其中,心理失衡、经济困难等是最常见的诱因。

随着社会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社会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人们表现出焦虑、抑郁、紧张、疲惫,或出现躯体症状和失眠、头痛、心悸、胃痛、食欲下降[4]。

面对社会的变化,竞争的剧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心理应激,这无疑是增加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

人们的心理也随之出现大大小小的偏差。

当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反映在群众社会心理变化上, 事理性的矛盾冲突最后往往都会转化成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 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又会反过来推动事态向着不和谐、严重化的方向发展。

可见,各类的心理疾病都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破坏社会和谐。

社会不和谐现象与心理失衡呈正相关性。

要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先实现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发展。

四、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上面的事例与统计数据表明,促进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结合而成的, 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每一个人都要面临如何处理与自身关系的问题, 并以此为核心准则来处理与社会、他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自身的和谐可以说是其他和谐的基础。

1.心理和谐可以促进家庭和谐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家庭文化建设,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谐则是家庭和谐的关键[5]。

家庭生活最基本成员是夫妇及其子女。

夫妇心理和谐、心理相容,双方都感到亲密感、温暖感与安全感,促进身心健康。

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和谐、相容,则有助于两代人的心理协调与感情融洽,促进两代人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家庭和谐。

社会是由诸多的家庭组成的,这个庞大的系统要求所有子系统必须是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家庭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必然会健康和谐。

2.心理和谐可以促进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

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首先,个体的心理和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给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逐渐走向成熟。

学生的心理和谐,使得学生更为理性地分析教师的劳动,对教师的劳动更为肯定、更为感谢,从而使学生珍惜教师的付出,尊重教师的劳动。

教师心理和谐,则使教师更为感受到学生的信任、尊敬与爱戴,从而心里会感到温暖,使得教师更加关爱学生,更为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与自豪。

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其次,学生的心理和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学生心理和谐,使得学生更为关心、体谅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

同时,亦正确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学生心理和谐,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7]。

3.个体心理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个体心理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条件。

个体的和谐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和谐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实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融洽和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享用社会发展成果方面自然会存在差异。

有些人在看待差异时怀着不公的心态,而有的人看待上述问题能秉承的合情、合
理、合性。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是成熟的,由此而带来的心气比较顺、心态平和、交往时能谦让有礼、互敬互助,愿意遵循公共规则,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这样的人是成熟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是具备和谐心理的人。

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只有个体心理和谐才能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客观地评价他人和社会现实;只有个体心理和谐才能使社会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和谐的心理,社会也就达到了和谐境界。

反之,由于个人心理的不和谐,势必给社会带来矛盾、冲突和不稳定的因素。

一、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

这些社会的不和谐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心理的不和谐。

人们心理的不和谐、不健康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严重的影响了社会和谐。

例如: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和男女朋友分手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太弱,无法控制自己,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父母失去了一个儿女,社会也失去了一个人才,国家这么多年的苦苦栽培都白费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了。

因此,社会的和谐与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密切相关,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更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美好的追求。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和谐的问题。

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集中表现为人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

心理的和谐状态能够为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1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需要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够善于调节自我,以乐观、永不服输的精神对待挫折,以谦虚、永不骄傲的态度对待成功。

2.促进人与人和谐需要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能够诚信待人,真诚待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帮助他人化解社会矛盾。

3.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需要心理和谐。

拥有和谐心理的人,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