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作者:金燕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
内容摘要: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文化艺术创作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研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生存境遇、文学创作,对于探究其丰富而多变的内心世界,以及独特思想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苏轼的文学、书法创作包含了创作主体的人本精神,实现了文学、书法艺术在仕途受阻精
神压抑下的宣泄,同时又使其作为一种生命暗示,与个体的生命情态极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意味深长地承担了人类精神“原型”的含义。
而这一成就的实现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形成的,这一期间苏轼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之作。
2.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特点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书法创作的丰收期和艺术上的辉煌时期,这些文学、书法作品成功
地反映了苏轼思想上的隶变,体现出他超然物外、旷达自由的精神品位。
第一,在文学创作上,此时的苏轼,在经历了初至黄州的苦楚和寂寥后,已经渐渐习惯了黄州的生活。
其诗文创作中逐渐摆脱了苦闷惆怅的情绪,而流露出旷达之气,这也成为苏轼在黄州后期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
首先,在诗风上,苏轼创作的很多写景小诗、咏物诗,如《海棠》、《东坡》、《南堂》等,都洋溢着朴素的生活气息,丝毫看不出其初到黄州时期的郁闷之情。
其次,在词风上,既展示了其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又强调了他尝尽人世艰辛,但仍能坦然处之的内心感受。
最后,在文风上,一改其早期以议论文为主的文学创作模式,而是更多的将物寓意形上。
第二,苏轼在黄州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创作。
初到黄州时期,其书法作品成为淋漓畅快地表达其孤寂、穷困和苦涩感受的最佳方式。
以苏轼唯一的一幅狂草作品《梅花二首》为例,该作品是其赴任黄州途中创作的。
该作品由28个字组成,但是自然地由行入草,继而肆意由草到狂草,其不安、愤怒,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部展现在书法上了。
初始的行书只是其作为官员的
一种隐忍,后面的草以及狂草,才是其作为一个文人情感的释放。
还有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稿》,文章中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绪,在渴望随遇而安的自适中隐藏着悲愤与余悸。
2.2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观
在黄州期间,苏轼心态的基调是超越型心态,这种心态自然形成了苏轼的超越意识思想观,此时他更多的将时间转向内部,思考一些宇宙人生的终极性问题。
其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死观。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并未像西方哲学那样穷根究底地探讨这个问题,而是对此问题采取实用的态度,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黄州期间,苏轼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形成了一些个人的思想观,即乐观看待生死问题。
苏轼在总结了道教和儒教的思想理论后得出结论: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与人都是无穷尽的,从变的角度看,宇宙与人都是时时刻刻地变化的,死既然是人的宿命,那么,干脆泰然处之,达观地过好有生的每一天。
第二,关于道统与政统的认识。
道统是相对于统治而言的且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理想的观念形态,政统则是政权治理方面的传
统。
从历史发展看,道统是遵从于政统的。
苏轼的个人体验也证明了这点,这种经历使得他对道统与政统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理论思索。
黄州前的苏轼推崇以“道”抗“势”,他推崇变革,但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纲领,使得其违背“势”,同时,在前期的艺术创作中,他的大量文化作品也寓意了以“道”抗“势”的思想观,这最终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结论
黄州时期,苏轼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传世之作,而且其超脱旷达、豪迈进取、精神自由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后人。
苏轼的思想观不仅体现在本文所阐述的生死观上,道统与政统的认识上,还体现在他仁政爱民的政治思想中,其对现代青年的生命启示就是:仁者爱人,无往而不乐,放浪山水间。
金燕,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