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与“仁”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步得到重视与亲睐。
谈到“以仁为本”,自然会提及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是以伦理及教育为主的思想。
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 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
在孔子的思想里, 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孔子最注重道德的修养。
他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符合上层社会道德标准的“士”、“君子”。
因此, 可以说, 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就是教人伦、道德, 这正是儒家教育的传统。
一、孔子关于“仁”的内涵阐述。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贵仁,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最根本的规定。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二是就人和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亲爱,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凝结于孔子的“仁”中,使其体现了具有普遍的人道原则,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忠恕违道不远”
忠恕, 简而言之就是“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从深层次看, 就是“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不论从单纯还是深层的方面看, 都是从己出发, 以己之所好, 推及人之所好, 以己之所恶, 推及人之所恶。
这种推己及人的办法就是“恕”道。
所谓“仁者爱人”, 也就是对别人的同情心, 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 要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
这些话听起来并不新鲜, 但确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关系中道德经验的总结。
人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社会的人。
(二)“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 复礼是符合于礼。
孔子所谓的“礼”是周礼, 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之礼,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 分封制, 世袭制。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
礼与仁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孔子是用仁来充实礼的, 因此“克已复礼”复的是周礼。
但孔子引用这句话, 则赋以新的含义。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 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因为完全因袭周礼已不在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 所以,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由此看来,“仁”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儒学思想中,“礼”则是“仁”所付诸的形式,二者是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
二,儒学思想“仁”与“礼”的关系。
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与‘礼’的统一。
‘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仁’是属于个人自由方面的东西;‘礼’是属于社会制裁方面的东西。
‘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这一方面的东西;‘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这一方面的东西。
自然的礼物和人为艺术是对立的。
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
但是相反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
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反映的是当时“礼”中不再包含的原始人道精神的趋向。
而“礼”,就其本义而言,则是包罗氏族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一整套习俗规范。
它世代相承,且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带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统一的。
只是随着阶级分化,礼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分离,其中所反映的原始人道精神趋于淡薄和消失。
调节生活、表达全体成员思想感情的“礼”,逐渐变成只供贵族显身份摆威风的“仪”。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想用克己的手段恢复和达到传统之礼中所包含的原始人道精神的内容,使礼在内容与形式上重新统一。
周礼的核心要义是依据血缘“胶带”来确定
等级关系,孔子用这种性质的周礼作为仁的表现形式,必然有违“仁”的原始人道精神,从而产生了仁与礼的矛盾。
这一矛盾就是人道精神与非人道精神的矛盾。
这是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也是整个儒学的内在矛盾。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
正是“礼”从某些方面阻碍而又辅助了“仁”的人道精神的实现。
孔子是在继承前人关于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仁与礼彼此浑然一体。
它们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和途径。
”
三、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仁”反映了在宗法等级制度和规范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孔子维护“克己复礼为仁”的旧观念,“亲亲”和“尊尊”宗法等级制原则就不能不渗入爱人之仁当中。
这集中表现了孔子之仁的爱具有的另一方面———爱有等差,它对“爱人之仁”所蕴涵的人道精神构成了一道屏障。
而孔子当时超越现实的思想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所采纳。
相反,儒学已经成为统治者为了所谓的“仁”来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被统治者利用。
因此,孔子讲的伦理是带有封建性的伦理道德。
四、“仁”的人伦道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不能一概抹杀。
就其从哲学、伦理学的发展上进行分析研究, 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论语》中所记关于孔子的教育, 大量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
孔门四科中也以“德行”为先, 德行就是伦理道德的实践。
2. 伦理学是实践的科学。
它的特点是注重知行的统一, 言行的一致,强调“行”的重要, 言行一致, 这在哲学和伦理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3.他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以后人性论问题成为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上重要问题之一, 这在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研究。
4.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虽然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对一些道德规范和道德格言还是可以批判继承的。
总结以上叙述可以得出:儒学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
而我们对于孔子的误读也必须有所纠正,孔子只是处在特定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评判他。
作为特定时期的孔子,他的贡献我们不可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