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

它带电荷的性质,具有不同pI的两性电解质在同一环境中带有不同 性质和数量的电荷,
另一方面,溶液中的两性电解质又破坏了水的解离平衡:
H2O
H++OH-
使溶液的pH有所改变。当某一两性电解质的pI较低,即释
放质子( H+ )能力较强,使溶液 pH 值下降,这类两性电
解质称为酸性两性电解质;而pI高的两性电解质可使溶液
1.2.1组合摸式:双向电泳主要是电荷分离——分子质量分 离的组合摸式。 ( 1 )第一向为电荷分离: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 毛细管电泳将样品按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 2 )第二向为质量分离:通过 SDS—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 泳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
1.2.2分类:双向电泳根据其第一向使用的介质的不同可以
们到达净电荷为零的位置时才停止。
具有最低和最高等电点的分子带电荷最多,泳动速度最快, 所以pI梯度的形成开始在正、负级两端,然后不同pI的载 体两性电解质分子逐渐到达它们自己的等电点位置而形成
一个连续的pI梯度。如图所示。
A
B
C
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形成pI梯度的模式图
A 原始状态 B pI梯度的形成过程 C连续pI梯度的形成
出的优点。
图 等电聚焦的“聚焦效应”
等电聚焦电泳根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而将其分离,也可以根据蛋白 条带在pH梯度中形成的位置测定其等电点。
3第二向电泳——SDS电泳的基本原理
3.1蛋白质-SDS复合物
(1)SDS的作用: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在水溶液中
以单体和分子团(micellae)的混合形式存在,作为一种变性
中存在三个物理效应和四个不连续性的分离系统。
3.2.1三个物理效应
(1)样品浓缩效应:只是将较稀的样品浓缩成一条带再分离
(2)凝胶的分子筛效应: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过凝胶时 ,起到 分子筛作用 (3)电荷效应:蛋白质所带净电荷不同,在电场下迁移率不同 上述三种物理效应 ,电泳时任何一种效应都不是单独存在 的,三者共存于一体,作用相互关联
载体两性电解质是由脂肪族多氨基多羧基的异构物和同系
物组成,由于分子中带有不同比例氨基与羧基的脂肪族多 氨基多羧酸,各组分的等电点既有差异又相接近,其pI值 在大多数羧基的pK值和大多数氨基的pK值之间。在电场 作用下,可以形成平滑而连续的pH梯度
R1-+NH2-(CH2)2-+NH2-R2 + CH2=CH-COO
2等电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2.1蛋白质等电电性质
蛋白质由不同数量和比例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带有正负
两类解离基团:氨基和羧基,在一定 pH 下结合或解离质
子而使蛋白质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是典型的两性电解质。 蛋白质在某一 pH 时,所带净电荷为零,此时 pH 为该蛋白 质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当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
极每隔1cm用表面微电极测定凝胶的pH值。
2.2.4 pH梯度的制备方式
在等电聚焦电泳中产生pH梯度的方式有两种:
(1)人工 pH梯度 : 用两种具有不同 pH的缓冲液相互扩散,
在混合区形成 pH 梯度,由于缓冲液离子的电迁移和扩散
使pH梯度不稳定,一般用于制备电泳;
(2)自然pH梯度: 在凝胶中加入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作

H2O,70℃ 16-20 h R1-+NH2-(CH2)2-+NH-CH2-CH2-COO- | R2 反应式中的R1,R2是氢或带有氨基的脂肪基。这个反应的特点是生
成众多的异构物和同系物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等电
点的分布,取决于原料的性质、比例和合成条件。
瑞典LKB 公司生产载体两性电解质 ——Ampholine,其 pH范围如图 所示:
溶液 pH 范围的平均值。在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将其
混溶在凝胶中,在没有电场时,所有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 都带电荷,所带总的净电荷为零。 在电场作用下,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将向正极或负极方向 泳动,其中较低等电点的分子带有不同数量的负电荷,以 不同的速度向正极方向泳动;具有较高等电点的分子带有 不同数量的正电荷,以不同的速度向负极方向泳动。当它
pH 值上升,称为碱性两性电解质。所以,在溶液中的两
性电解质一方面受溶液 pH 的影响,决定其带电的性质;
另一方面它又影响周围环境,使溶液pH值有所改变。
2.2.3两性电解质pH梯度的形成
载体两性电解质是一系列多氨基多羧基的混合物,其pI分
布在 2.5—10 之间,载体两性电解质溶液的 pH 值大约是该
(1)载体两性电解质应溶解性能好,在pI处缓冲能力强,形 成稳定的 pH 梯度,不致被蛋白质或其它两性电解质改变 pH梯度;
(2)导电性能良好,具有相同的电导系数,在等电聚焦过程 中保持均匀的电场,可以适当加高电压,从而缩短电泳时 间,提高分辨率,避免由于两性电解质质量差而造成的凝 胶局部过热,严重时造成烧胶; (3)载体两性电解质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生物学效应 ,不影响蛋白质活性; (4)载体两性电解质紫外吸收低,与蛋白质可逆结合,相对 分子质量小,易从聚焦的蛋白条带中除去,有利于蛋白质
SDS- 电泳,梯度胶电泳,
等速电泳
IPG-Dalt 等电聚焦固相 pH 梯 SDS- 电泳,梯度胶电泳, 度 等速电泳
2 第一向电泳——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 瑞典科学家Rilbe H和Vesterberg O建立的一种高分辨率的 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它是利用蛋白质分子或其它两性 电解质分子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从而在一个稳定、连续、 线性的pH梯度中得到分离。
分为两类。 (1)等电点-道尔顿(ISO-Dalt) :是用载体两性电解质配 制成的聚焦凝胶系统。 (2)固相pH梯度-道尔顿(IPG-Dalt) :是将载体两性电解 质偶联在凝胶上的聚焦系统。 双向电泳的分类和基本组合方式见表1。
表1 双向电泳分类和基本组合方式 系统名 第一向 第二向
称 ISO-Dalt 等电聚焦pH梯度
不连续系统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可以使用很稀的样品电泳,
这是因为在样品进入分离胶之前 , 先经过大孔径浓缩胶的
迁移作用而被浓缩成极细的条带. 这种浓缩作用的原理,在
缓冲系统中的弱酸 ,如甘氨酸,在接近其 pKa的pH时,任何时
候都只有一部分分子带负电,假设一种弱酸
a若某弱酸部分被解离-X,并以负离子形式存在,也可以看作
双向电泳技术
1概述 2 第一向电泳——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3第二向电泳——SDS电泳的基本原理
4双向电泳技术
5双向电泳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办法
1概述
1.1双向电泳的含义
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简称2DE)
,是首先将样品在凝胶上进行一次电泳 (称为第一向),然 后沿它的直角方向在另一凝胶上再进行电泳 (称为第二向) 。人们把这种电泳方式称为双向电泳技术或二维电泳。 在生物体内,在细胞或体液中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按常规 的分离纯化方法将细胞内的生物分子一个一个分离来进行 研究,这个研究是漫长的,研究生物分子的数量是十分有 限的。
白质分子一旦到达它的等电点位置,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
,就不能再迁移,如果它向等电点两侧扩散,净电荷就不
再为零,都会被阴极或阳极吸引回来,直至回到净电荷为
零的位置,因此蛋白质在与其本身pI相等的pH位置被聚焦
成窄而稳定的区带 , 如图所示。这种效应称之为“聚焦效
应”,保证了蛋白质分离的高分辨率,是等电聚焦最为突
是全部时间中X时带电
b该带电分子的泳动速率为M
c该分子在X时间内的有效泳动速率为MX d在电压梯度为V的条件下,则泳动速度为VMX e 由 于 样 品用 pH8.8的Tris-Gly Gly-解离少, 泳动率慢。 Cl-解离多, 泳动率快 若使这两种的泳动速率相等,就需施 加一定的电压。
用下形成连续的 pH 梯度,凝胶的防对流扩散作用使 pH 梯
度保持稳定。
2.3凝胶的性质 1 凝胶无筛分效应:选择交联度高,弹性好的大孔胶 2 丙烯酰胺纯度高 : 过硫酸铵和 TEMED 的用量要少 , 否则会 影响阴极端的蛋白质等电点漂移.
2.4聚焦效应 蛋白质在 pH 梯度凝胶中受电场力作用下泳动,它的分离 仅仅决定于其本身的等电点,是一个“稳态”过程。当蛋
的检测和分析。
从载体两性电解质的结构看,它既带有酸性基团(-NH3+),又带有
碱性基团 ( - COO - ) ,即它既可接受质子,又可释放质子,反应式
如下:
/NH3+ H+ /NH3+ OH- /NH2 R R R ﹨COOH ﹨COO- ﹨COO-
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溶液的pH决定
蛋白质分子中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打开并不易再氧
化。在样品和凝胶中同时加入SDS和还原剂DTT后,由于
还原剂作用,蛋白质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形
成单链分子。
(3)蛋白质-SDS复合物(protein-SDS micelles)的形成:解聚 后的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与蛋白质结合后 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了仅保持原有分子 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所带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 子原有的净电荷量,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 间天然的电荷差异。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 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椭圆
棒的长度,也就是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函数有关。
图 蛋白质样品在100℃用SDS和DTT处理3—5min后解聚成 单链分子并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