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场所的设计重点:
•1.形式:
营造特定的纪念氛围,即场所感。
存在一个语义解读和认知的过程,它依赖于形式感直接产生的对氛围和景观的主导与暗示,也依赖于暗示,也依赖于其他形式对信息的表达。
先例:
欧洲死难犹太人纪念馆
•在欧洲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纪念馆10日正式对外开放。
该纪念馆是为600万遭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所建。
•纪念馆的地上部分是一个庞大迷宫,由2711块灰色巨形水泥墩组成。
•这座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斯曼设计,耗资约3500万美元,坐落于柏林市中心靠近勃兰登堡门的地方,占地约2万平方米。
•最高的水泥墩达4.7米,最低的不到半米。
各个水泥墩以不同的角度微微倾斜,其间地面高低不平,行走起来颇为困难。
设计者说,水泥墩的数量并没有特殊象征意义,只是根据场地面积来确定。
参观者必须在这片极易迷路的水泥“丛林”中找寻出路,并从中体会到当年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行走在集中营里的感受———失落、恐惧和无助。
在这片冷峻的水泥墩下面,是一座地下信息中心,收藏并展出大量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展览大厅的门口,是6张巨大的犹太遇难者照片,象征着600多万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
•具有深刻意味的是,整个纪念馆几乎就坐落在纳粹统治中心的旧址之上,这里离希特勒自杀的地下室不过咫尺之遥。
•修建这个纪念馆的初步方案早在1988年就被提了出来,之后一直争议不断,反对声不绝于耳,修建工作也一拖再拖。
一些批评者抱怨说,这个纪念馆的设计太尖锐,表达太直白,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太痛苦。
•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反复讨论和考虑之后,德国联邦议会终于在1999年正式通过了由纽约著名建筑师彼得•艾森曼提供的设计方案。
2000年1月27日,这座大屠杀纪念馆正式在柏林破土动工,整个工程历时五年方完成。
•
•2.材料和结构:
•从地震本身出发的思考:地震再次呈现了建筑的基本问题
•在地震之前,建筑设计都偏形式、偏艺术、偏文化。
追求自我的,地标性的。
•地震一来,很多人都感到无力,到底怎么最节约、最有效地利用材料,怎么结合各种当地条件盖房子。
但以地震为契机,应该把工作的重心从偏艺术文化的建筑上移开。
当中国跟全世界一起,都在追求标志性的“纪念碑式”建筑时,而地震则是把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以一个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你的房子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好用、是不是经济等等”。
•先例:
•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注重的是摆脱对建筑的单纯审美追求,面对社会问题,从建筑的角度寻找并思考建筑的意义与价值,并探寻建筑的表现和实现方式。
也在于质疑权力对环境的破坏性规划,阻断今天的建筑与传统的生长关系. 这次
展览提出了“应对”的主题。
“应对”针对的是一些最普通的情况,满足的是建筑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支架栖所: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
童明《支架栖所》
给脚手架钉上木板,让造房子的工具变
成可以人住的房子
•如果持久性的结构所对应的是建筑,那么临时性的支架所对应的就是栖居所。
脚手支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建造之中的房屋的临时栖所,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
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经济性、即刻性与便捷性。
再生砖:灾区重建中推广的生产项目
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
而是一个正在灾区重建中积极
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
建筑师
的构想是用破碎后的废墟材料
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做
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
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
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
它既
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
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
情感方面的“再生”。
再生砖
采用小型半手工机械,利用了
原有遍布乡村的手工业资源,
适应性强,使用简单方便,无
需长期培训即可投入生产,利
于遍地开花,以利于灾区群众
的自救自建生产。
集水墙: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井”
一间屋顶向中间凹陷,能将
雨水收集重新利用的房子,
集水墙是为灾民临时社区设
立的一口“井”,以及一个
开放的社区中心。
灾民在集
水墙获得饮用水的同时,也
在这里交换各种信息,提供
相互支持,并且通过适当的
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释放对灾难的恐惧,以及憧
憬未来的生活。
纸砖房: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
以纸箱作为“纸砖”砌筑“纸
墙”,以图纸作为“纸梁”搭建
门窗过梁和楼板、屋顶,从而用
纸材料建造起一所可供坐卧起居
的房子。
一方面“纸砖房”是对
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及其质
量问题使其成为埋葬活人之坟墓
的悲剧的直接反应——为什么建
筑不能轻一些从而安全一些呢?
另一方面,“纸砖房”暗示着当
下中国生产式输出的建筑设计状
态。
这是一种典型的减震构造。
“纸砖房”不是建筑模型,而是
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是建
筑的另一种可能性。
默默:低语筑起一公共领域
葛明的默默,意为威尼斯处女
园中一群集身体-装置-建筑于
一身的特殊物体,彼此低声
细语,以微弱的声音构筑起
一公共领域。
以钢为主材,
由若干空房子构成,集体对
环境作出默默反应。
房子移
动,互相低语,形成另一状
态,又一次归于集体。
作品
以动为静,并以此纪念5月中
的国难。
它试图讨论建筑如
何成为公共领域的边界条件,
建筑如何在公共空间和私密
空间中自然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