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度法
测器,检测方向与激发光成直角。
由光源发射的光经激发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波 透光强度为I;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F。 为消除入射光的影响,荧光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 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长I0,经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吸收,
第二发射单色器的设置是为了消除可能共存的
其它光线的干扰,如散射光以及溶液中其它杂 质所发生的荧光,以获得所需要的荧光,让其 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相应的电信号,经放大 后作记录。 §3-5 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应用
一.荧光光度法的特点 1.灵敏度
与紫外—可见光度法比较,荧光法检测是在
黑背景下进行,所以其灵敏度要高出2∼4个
数量级,测定下限为0.1∼0.001g/mL。
2.选择性强
荧光法既能依据特征发射又能依据特征吸收
来检定物质。如某几个物质的发射光谱相
似,则可从激发光谱的差异来区分;而如果
它们的激发光谱相同,则可通过发射光谱将
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
光谱的特点:
(1)荧光发射光谱与激
发波长无关,如前所述,
无论引起物质激发的波
长是1还是2,但荧光
发射波长都为3。
这是由于分子吸收了不同能量的光子可由基 态激发到不同的电子激发能级而产生几个吸收
带;由于较高激发态可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
回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很高,远远大于由高能
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状况;
三.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产生荧光的分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物质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光辐射相同频
率的吸收结构,才能吸收激发光。
(二)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量之后, 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也称为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发 射荧光的本领,为发出荧光量子数和吸收激发 光量子数的比值。
级激发态直接发射光子的速度。 故在荧光发射时,无论用哪一个波长的光 辐射来激发,电子都从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以荧光发
射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只出现一个荧光谱带。
(2)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
系
将某一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它的吸收光
谱对比时,将发现这两个光谱间呈镜像对称关系。
效率成正比:
F Ia
根据Beer定律:A=lg(I0/It)=bc Ia=I0-It=I0· (1-10-bc) 代入上式: F I0 (1 e2.303 bc ) 式中I0是激发光强度, 是摩尔吸光系数, b 是 液层厚度, c是样品浓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又∵ e2.303 bc
值一般<1,如罗丹明B的乙醇溶液,=0.97; 蒽乙醇溶液的=0.30;菲乙醇溶液的=0.10。 有许多吸光物质不发荧光的原因在于激发态 分子释放激发能(去活化)过程中,除荧光发射 以外,还有许多非辐射跃迁与之竞争。显然荧光 效率与物质结构以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什么样的物质会发生荧光?
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波
长位置也一样,这是因为物质分子吸收能量的过
程就是被激发的过程.
二.荧光发射光谱 简称荧光光谱或发射光谱。如果将激发光波 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 测定不同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强度,即得到荧光发
射光谱。下图为萘的激发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
磷光发射光谱。
上式仅适用于稀溶液,对于较浓的溶液,
其bc超过0.05时,F与c的线性关系将发生偏离。 由于浓度过高,使荧光物质分子间以及荧
光物质分子同溶剂分子间的碰撞增加,导致无
辐射去活增加而发生自熄灭。 另外在荧光发射波长同化合物的吸收波长 有重叠的情况下,物质发射出的荧光可能有部
分被自身吸收,造成结果负偏差。
时间经紫外光照射,其F值没有显著变化;但
如果溶液的浓度在0.02g/mL以下时,F值就有
显著变化。
二.溶剂 同一种荧光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其F值和荧 光光谱都可能有显著不同。一般荧光峰的波长 随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即 增大。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苯氨萘磺酸在戊醇、 丁醇、丙醇、乙醇、甲醇中,随极性,;且 荧光光谱的位置与F和溶剂极性之间的关系没有 明显的规律。 三.温度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敏感。一般来说, 温度,荧光强度。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 0℃以下,每降低10度,荧光效率约增加3%。
其原因在于它们的分子和离子的电子构型不同。 如苯胺在pH=7∼12的溶液中会发出蓝色荧光, 而在pH2或13的溶液中,都不发荧光:
上式表明能发射荧光的是苯胺分子,而苯 胺离子是不发射荧光的。 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的荧光化合物受 pH值的影响更大。
pH一方面影响配合物的形成,另一方面影响配 合物的组成。
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度法
§3-1 分子荧光概述 分子荧光法的分 析一般都在溶液 中进行,如前所 述每个分子都具
有一系列严格的
分立能级:
图中S0表示分子
的基态,S1、S2
分别为第一激发
单重态和第二激
发单重态;T为激
发三重态;基态 和激发态都存在 几个不同的振动 能级。P.82
物质吸收了电磁辐射并发射出荧光的过程中 大致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4)体系间的系间窜跃:
受激分子从激发单重态转至能量较低的激发
三重态的过程称为系间窜跃。
如果两个能态的振动能级重叠时,这种跃 迁的几率较大;这些处于激发三重态的分子, 继续通过辐射光能而回到基态单重态的各振动 能级,所发出的辐射称为磷光。 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分析时所处的
化学环境不同,因此各去活化过程的速度也就
但很多无机阳离子能与一些有机试剂形成荧光 配合物而被测量。目前以形成荧光配合物方式 进行测定的元素达到了60余种。而常采用该方 法测定的元素主要有Be、Al、B、Ga、Se、Mg 及某些稀土元素。 某些阴离子如氟、氰等的存在能使共存物 质的荧光减弱,即所谓的熄灭效应,根据这一 效应可测定氟和氰等离子的浓度。
(2.303 bc)2 (2.303 bc)3 1 2.303 bc 2! 3!
当bc≤0.05时,可略去第二项后的各项。 ∴ e-2.303bc =1–2.303bc F=I0∙(1–e-2.303bc) F=I0∙[1–(1–2.303bc)]=2.303I0bc 当激发光(入射光)强度I0一定,并且浓度c 很小时,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浓度c成正比。 即: F=K· c
其区分。
3.试样量少,方法简便
因灵敏度较高,所以试样用量较少,如采用微 量池测定,用量仅为10L。 4.提供较多的物理参数 该方法能提供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 度、荧光效率、荧光寿命等许多物理参数。
这些参数反映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从不同的角
度提供被研究的分子的各种信息。
荧光法的缺点是它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 原因:(1)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可采 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法将非荧光的物质转化为 荧光物质进行分析;(2)由于方法灵敏度高,测 定时对环境较敏感,所以干扰因素也较多。 二.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无机物分析 无机离子中除少数离子外,一般不发荧光。
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激
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所致,其形状
荧光光谱是激发态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中各振动能级所致, 其形状决定于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状况; 而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与基 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相类似,因此荧光光谱与 吸收光谱形状相似,并呈镜像对称关系。
如镓离子与邻苯二羟基偶氮苯在pH3∼4的
溶液中形成1:1配合物,产生荧光。但在pH6∼7 的溶液中则形成1:2配合物,不产生荧光。 §3-4 荧光光度计 荧光分析所用的仪器种类很多,简单的有目 测荧光计,光电荧光计等。较精密的有荧光分光 光度计;它们的结构、功能和价格差别很大。
组成荧光光度计的有四大部分:激发光源、样 品池、 测量荧光的检测器及用于选择激发波 长和荧光波长的滤光片或单色器。
不同。如果荧光发射过程比其他去活化过程的
速度快,就可看到荧光发射现象;相反,则看
不到荧光,或其强度减弱。
§3-2 荧光分析法定量依据
任何荧光化合物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 光谱和发射光谱。它们是荧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基本参数和依据。
一.激发光谱 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 标,绘得的谱图称荧光化合物的激发光谱。 绘制激发光谱曲线时,在荧光的最大发射波 长处,改变激发光波长来测量相应的荧光强度。
实验表明:
1.具有共轭双键结构体系的分子容易发荧光;其
共轭度愈大,电子越易被激发,分子的荧光效率
也越大,荧光发射光谱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2.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具有较强的荧光。 这两个物质的荧光效 率分别为1.0和0.2。
这是由于加入了亚甲基使芴的刚性和共平面
性增大的缘故。这种结构可减少分子振动,即减
之则荧光减弱。
了解荧光和物质分子结构的关系,可以帮 助我们考虑如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 或将荧光强度不大或选择性不高的荧光物质转
化为荧光强度大及选择性高的荧光物质以提高
分析的灵敏度。
四.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按荧光发生机理,可得到溶液的荧光强度
和该溶液吸收光的强度Ia以及荧光物质的荧光
1.激发:
通常在室温下,大部分分子处于基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含有偶数个电子且自旋配对,处 于基态单重态(sinlet state;Pauli原理);当 其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光量子)后电子可 发生能级跃迁至第一激发单重态(S1),这一过程 称为激发。
2.去活化过程: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可通过几 种不同的途径回到基态,这一过程称为去活化。 去活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温度增加,荧光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分
子内部能量发生变化,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 碰撞机会增大,把能量消耗了。 四.溶液pH值的影响 如果荧光物质本身为弱酸或弱碱时,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