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实验设计专题

遗传实验设计专题

图解分析: aa X Aa 白眼雌性 X 红眼雄性 aa X AA
一、确定何种染色体遗传
XaXa XAXa 红眼
X
XAY XaY 白眼
Aa
aa
Aa
无性别差异
无性别差异
结果预测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部红眼,雄果蝇全部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 色体上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子代中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体会:用显性的雄性和隐性的雌性杂交后代的雌雄性状差异来判断是否X遗传
分析: 红眼 白眼
XAXa XaXa XAXA XaY XAY
图解: XaXa X XAY
杂交方式: 白眼雌果蝇 X 红眼雄果蝇
XAXa 红眼
XaY 白眼
结果: 子代中白眼为雄性,红眼为雌性
体会:伴X遗传,如果用显性的雄性和隐性的雌性杂交就可以用性状分辨后代雌雄
情景1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隐性性 状为白眼,雌雄个体两种性状都有。通过一次 杂交,判断这对性状是否是X染色体遗传?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请你设计 一组杂交方式,通过一代杂交来判断是否是X 染色体遗传?
1、假设在X染色体上: 正交:XAXA X XaY XAXa XAY XAXa X XaY 反交: XaXa X XAY
正反交 XAXa XaY 红眼雌性 XAY X白眼雄性 XaXa
正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AXa
XaY
50年代初,Barbara Mclintock 在玉米中发现可 动遗传因子即转座因子,但是这个过于超时代 的发现当时并未得到承认,甚至受到讥笑。
60年代,阐明mRNA、tRNA 及核糖体的功能、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中心法则”等。
70年代,发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人工分离 和合成基因取得进展 1972年P.Berg 成功实现了DNA体外重组 1973年S.N.Cohen 通过DNA的体外重组成功 地构建了第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细菌杂交质粒, 从而兴起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 研究。 90年代,1992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 投资30亿美元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30亿个 核苷酸对的碱基序列,是在破译生物体全部遗传 密码的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 .
2、假设在常染色体上:
♂ ♀ ♂ Aa X aa AA X aa 红眼雄性 X 白眼雌性 反交 ♂ ♀ ♀ ♂
Aa aa Aa
结果预测
体会:不知道显隐性,可以通过正反交后代是否与后代性别有关来判断是否伴X遗传
1、假设在X染色体上:
正交:XAXA X XaY XAXa XAY
XAXa X XaY 反交: XaXa X XAY
孟德尔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德弗里斯(Hugo de Vires,1848-1935), 月见草 德国士宾根大学教授柯伦斯(Carl Correns, 18641933),玉米 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的年轻讲师丘歇马克 (Erich Von Tschermak Seysenegg, 1871-1962), 豌豆 三人的论文都刊登在1900年出版的《德国植 物学会杂志》18卷上,都证实了孟德尔定律。 这就是遗传学历史上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
遗传实验常见的材料
果蝇
豌豆
玉 米
授之予鱼 不如授之予渔
《老子》
遗传实验设计的总思路
性状
基因的遗传方式
核基因
遵循伴性遗传和孟德尔遗传规律
性状 = 环境因素 + 基因型
遵循细胞质系遗传
质基因
寻找遗传实验设计的基本规律
一、确定何种染色体遗传
知识准备: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对白眼 为显性。且为伴X染色体遗传,请你设计一组杂交 实验,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毛身雌果蝇×正常身雄果蝇(2分)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部正常身,雄果蝇全部
毛身,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分)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正常身,则这 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分) ③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正常身又有毛 身,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分)
情景2:
一、确定何种染色体遗传
Vires
Correns
Tschermak
1902年,鲍维丰(T.Boveri)和1903年萨顿W.Sutton) 在研究减数分裂时,发现遗传因子的行为与染色 体行为呈平行关系,提出染色体是遗传因子载体, 可说是染色体遗传学说的初步论证。 1909年的约翰逊(W.Johannsen)称孟德尔假定的 “遗传因子”为“基因”,并明确区别基因型和 表型。 1909年,詹森斯 (F.A.Janssen)观察到染色体在减 数分裂时呈交叉现象,为解释基因连锁现象提供 了基础。
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 对果蝇的实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伴 性遗传的规律。他和他的学生还发现 了连锁、交换和不分离规律等。并进 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从而发展了染色体遗传学说。 1926年摩尔根提出基因学说,发表 《基因论》。这是对孟德尔遗传学说 的重大发展
摩尔根
果蝇
1944年艾弗里(O.T.Avery)等在用纯化 因子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 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1952年赫尔希(A· D· Hershey)等用同位 素示踪法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 再次确认了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
赫尔希
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 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遗 传学以及整个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的新时代。
遗传学发展中的伟大科学家
魏斯曼( August Weisman,18341914)种质学论: 种质:性细胞和产生性细胞的细胞 体质:身体除种质以外的所有其余 部分的细胞 种质负责传递保持物种种性的全部 遗传因子,其自身永世长存,在世 代之间连续相续;体质保护和帮助 种质自身繁衍
魏斯曼
孟德尔(Johann Gregor Mendel,1822-1884) 奥地利的一个修道士,他从1856 年开始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 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的假设,并应用统计学方 法分析和验证了这些假设。但是他 的发现并未引起重视,而是被埋没 了35年之后才被3位科学家重新发 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