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体育活动可使情绪得到调控。
不良情绪是导致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这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一样。
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缓减,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运动促使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
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
众多研究已表明, 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肌肉力量与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正相关, 通过力量训练, 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当然, 经常不间断地从事体育锻炼, 有助于养成终身喜欢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这与全民健康、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这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益于正确认识自我, 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
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状况, 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体育运动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通常说的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
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2.什么是应激?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哪些?控制应激的方法有哪些?
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或者统称为“心理压力”状态。
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
(1)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心理性应激源与其他类应激源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但也常常是外界刺激物作用的结果。
例如,心理冲突往往在人际关系出现困难或发生目标冲突时产生。
同样,较低的自尊感多产生于难以胜任学习和工作任务之时。
(2)社会性应激源:是指能导致个人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
所谓生活风格,是指组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许多“经验和事件”。
社会性应激源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扰。
应激性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重大的变故。
日常生活困扰是指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激源如每天挤车上下班,处理家庭事务,操心孩子学习等。
日常生活困扰因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警察的日常生活困扰为“司法系统的效能低下”和“歪曲的攻击性评价”;教师的日常生活困扰如“完成论文”和“工资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困扰则为“专业好坏”及“寻求职业或兼职”。
(3)文化性应激源:是指因语言、风俗和习惯的改变而引起应激,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将面临一种生疏的生活方式、习惯与风俗,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顺应新的情况。
(4)躯体性应激,指作用于人的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
,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刺激。
3.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有何意义?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
4.你最喜欢观看何种体育比赛?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