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例如: 1.阿霉素热敏脂质体
经肝动脉注射后,在肝脏部位升温至42℃,结果: (1)在肿瘤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组织; (2)温敏脂质体组的药物浓度明显大于未加热组。
2. 甲氨蝶呤热敏脂质体
尾静脉注射,肿瘤部位加热至42℃。结果 (1)局部加热科引导药物选择性作用于鼠皮下LEWIS癌; (2)局部加热组可使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增加,约为增加 14倍,从而增加抑瘤作用。
可以看出:长循环脂质体的血浆半衰期比注射剂的大,峰浓度是注射剂 的180,AUC是注射剂的96倍,说明在同样剂量条件下,注射剂的分布和消 除都比长循环脂质体快,长循环脂质体在体内能够维持较长循环时间。
☆免疫脂质体
设计原理:
免疫脂质体为机体修饰脂质体的简称。即通过在脂质体 表面接上某种蛋白质,如抗体来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b 按荷电性分
中性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c 按性能分
一般脂质体(包括SUV, LUV,MLV) 特殊性能脂质体(包括热敏、pH敏感、免疫、光敏脂质体 等)
(3)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被动靶向:是脂质体静脉给药的基本特征,即脂质体静 脉给药后主要被肝、脾等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吞噬,具有 肝、脾的自然靶向性。 主动靶向:即在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性配体,通过配体分子 与靶细胞的特异性作用,介导主动靶向。常见的配体如抗 体、糖、蛋白质等。 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作用部位的pH和温度等的变化来改 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使其选择性释放药物而实现的靶向给 药。较成功的粒子为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技术 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周建平 姚静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脂质体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6年——Bangham和Standish电镜观察发现磷脂分散
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 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20世纪60~70年代——Rahman等首次将脂质体作为药
与靶区pH密切相关
☆白喉霉素A P H 敏感脂质体
膜材料:二棕榈酸磷脂、十七烷基酸磷脂 结果:在Ph6.5和6.0时的药物释放量分别是中性 条件下的3倍和5倍。
★ 前体脂质体
阿霉素脂质体 (Doxil) IV期临床 阿霉素脂质体 (Myocet) verteporfin 脂质体 (Visudyne)
SEQUUS
卡巴氏瘤
Elan ,Nexstar 与环磷酰胺联用治疗转移 性乳腺癌; QLT,诺华 与激光相结合治疗湿斑退 化
(2)国内上市的脂质体品种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 质体(锋克松)、5-FU多相脂质体(国内第一个、较早 期)
二、定义和特点 (1)脂质体(liposome)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 型泡囊体,亦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2)分类
a.按结构和尺寸分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µm;靶向性较 强,在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长,但包封率较低。
大单室脂质体 (LUV):粒径在0.1~lµm;包封容积较 大,包封率高,但膜的稳定性不好。 多室脂质体 (MLV):粒径在1~5µ m之间。为含有多层双 分子层的泡囊,每层均可包封药物,包封率高,稳定性好, 而且较容易制备。
(3)国外正在研发的部分项目
药物 长春新碱脂质体,Onco-TCS 全反式维甲酸脂质体,ATRA-IV 奥沙利铂脂质体,Aroplatin Lurtotecan脂质体,OSI-211 紫杉醇脂质体,LEP ETU 白介素-2脂质体,Oncolipin 胸核苷酸合酶抑制剂脂质体, OSI-904L 前列腺素E-1脂质体,Liprostin 开发公司 Inex Antigenics Antigenics OSI Neopharm Biomira OSI Endovasc 适应证 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直肠癌 复发性卵巢癌,复发性 小细胞肺癌 晚期实体瘤 免疫刺激剂,与疫苗脂 质体联用 晚期胃癌 外周动脉疾病 开发阶段 III期临床 II期临床 II期临床 II期临床 I/II期临床 II期临床 II期临床 II期临床
长循环脂质体的特点
(1)减弱脂质体长期贮存的聚集,增加再分散性; (2)延长了在体循环中的时间,提高了半衰期,从而可使 脂质体有充分时间能够被肿瘤组织和炎症部位所充分 吸收; (3)可减少被MPS摄取的速度和程度,并降低对这个主要宿 主防御系统的不良反应; (4)具有剂量非依赖性,即具有线性药动学特性; (5)稳定性不与胆固醇相关。
的介导下,特异性交换脂类的顶部基团或非特异性交换酰 基链。
★融合: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的构成物相似而融合进入
细胞内,然后在溶酶体作用下释放药物。
★扩散:适于皮肤用脂质体制剂。
在实际作用时:可能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
三、研究发展趋势
靶向性:被动靶向→主动靶向(长循环、抗体、pH等) 载药性:抗肿瘤药→抗感染、心血管等其他药物 化学药物→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等 制剂特性:普通脂质体→前体脂质体 制备工艺:复杂、繁琐→简单、易行 载体特性改造:磷脂的PEG化等
★后两种方法较常用。
☆柔红霉素PEG偶联的免疫脂质体
PEG偶联的免疫脂质体又称为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 将特异性单抗通过聚乙二醇(PEG)连接到脂质体表面,以 BBB为靶点的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 特点:可将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通过单抗主动靶向BBB并 透过BBB进入脑内,从而提高脑内 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
物载体应用,随后关于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作用机制、体 内分布、药理毒理等特性研究不断深入。
☆1988年——第一个载药脂质体在美国进入临床实验;
随后包括阿霉素脂质体、顺铂脂质体等近14个品种先后被 FDA批准进行临床实验。
☆1990年左右——第一个脂质体产品(两性霉素B脂质
体)在欧洲上市;阿霉素脂质体为第一个抗癌药脂质体产 品。
……
载体-药物:磷脂复合物、药物-磷脂衍生物等
第二部分 新型脂质体技术
★长循环脂质体
设计原理:
改变脂质体的组成、粒径、形态或表面电荷,减少网状系 统吞噬作用,延长其血液循环周期。
★最常见的长循环脂质体为仿红细胞脂质体和PEG
化脂质体。
含神经节苷的仿红细胞脂质体
神经节苷可增强膜的刚性,降低血液成分的破坏,减少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故血液中的滞留量可提高几十倍。 缺点: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具有一定免疫毒性。
☆至今——已有多个相关产品上市,包括阿霉素脂质体、
柔红霉素脂质体(DaunoXome)、阿拉伯糖苷胞嘧啶脂质 体(DepoCyt)、紫杉醇脂质体、5-FU多相脂质体等。
◇上市情况 (1)国外已上市品种
药物 两性霉素B脂质体 (AmBisome)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 (Abelcet) (PEG稳定的)阿霉素脂质 体(Doxil/Caelyx) 柔红霉素脂质体 (DaunoXome) 阿拉伯糖苷胞嘧啶脂质体 (DepoCyt) 开发公司 Gilead , Fujisawa, Vestar Enzon ALZA,先灵葆雅 Gilead,Nexstar lymphomatous meningitis 适应证 真菌感染,利什曼病, 霉菌感染 曲霉病,侵袭性真菌感 染 卡巴氏瘤,难治性卵巢 癌,难治性乳腺癌 卡巴氏瘤的一线用药; 癌症 肿瘤性脑膜炎
缓释作用
与脂质体的膜材和类型有关。如神经鞘髓磷脂和二硬脂 酰磷脂酰胆碱为主要膜材制备的脂质体,体内存留时间较 长。——这也与药物的缓慢释放有关。 如阿霉素制成脂质体后,其消除半衰期由17.3h延长至 69.3h。
降低药物毒性
鉴于脂质体具有被动靶向特性,所以给药后集中在 肝、脾等组织,而心脏和肾脏组织中药物的累积量显著降 低,所以对心脏、肾脏有毒的药物,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 低其毒性。 阿霉素具有心脏毒性,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制 成脂质体后,既提高治疗指数,也可降低心脏毒性。 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毒性
提高稳定性
药物包封后可受到脂质双分子层的保护,口服给药时避 免被胃肠道环境破坏,同时还有促进药物吸收的效果。 胰岛素、疫苗等脂质体可提高主药的稳定性。
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
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结构,安全性高,而且可长时 间吸附在靶细胞周围,促进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并可能经融 合作用进入细胞内后再释放药物。 该特点在注射用纳米载体中最突出,故目前脂质体仍然 是纳米载体中最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载体,是靶向载体中的 研究“热点”。
★将抗体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成-SH基作为反应
部位
★目前常见的抗体是针对大鼠转铁蛋白受体的鼠源
单抗OX26、针对小鼠转铁蛋白受体的大鼠单抗8D3 以及针对人胰岛素受体的鼠源单抗83-14。
连接抗体长循环脂质体
Hale Waihona Puke 抗体与脂质体的结合方法(1)吸附法:单纯在脂质体混悬液中加抗体使之被吸附; (2)脂质蛋白融合法:将已以化学键结合有脂质的抗体蛋 白加到脂质体中,通过与脂质体脂质部分的融合而结合到 脂质体上,又称抗体衍生化学 (3)交联法:用交联剂将抗体结合到脂质体表面。或称脂 质交联剂衍生化法,将脂质经交联剂衍生化后制成脂质 体,再与抗体或衍生化后的抗体共价结合
★吸附:属物理吸附,有温度依赖型,即当接近或低于相
变温度时,流动性低的脂质体可吸附到细胞表面。
影响因素:粒子大小、密度、表面电荷等。
★内吞:主要机制,是非透过性载体穿过细胞的最普通形
式。 即指单核吞噬细胞对脂质体作为外来异物的吞噬行 为。尤适于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治疗。
★脂交换:脂质体先与细胞吸附,然后在细胞表面蛋白
(4)基本结构
脂质体结构示意图
特征:★脂质水分子膜 基本组成:磷脂、胆固醇等。 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即脂质体膜由“胶晶态”向“液晶态”转变时 的温度,此时水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性增加。 荷电性:酸性脂质(如磷脂酸等)——带负电; 含碱基(如十八胺)脂质——带正电; 不含离子的脂质——显中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