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关

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关

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摘要:面临后工业时代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遭遇诸多危机,这场社会学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后现代社会理论范畴中的社会学理论从本体论上重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上进行了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转换,从而完成了社会学理论自身的转型。

较之于传统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其反思性和多元论的特征,成为社会学理论解放和理论拓展的力量之所在,也为社会学危机的突围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学危机:表现与原因西方社会学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在其成立之初,就肩负起描述、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服务于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任务,社会学术语创始人孔德曾赋予社会学在科学序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学在经历种种辉煌与困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位。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出现了一些其他学科没有出现的混乱”,[1](P1)默顿说日益学术化和专门化的社会学已经进入“慢性危机”状态。

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霍罗维兹(horowitz)在《社会学的瓦解》一书中说,社会学这门学科渐渐变得枯燥无味了。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即使社会学理论在欧洲出现了新的繁荣,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学理论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上,很难说取得了成功,社会学在知识领域中整体性下滑的局面并没有得到遏制。

社会学遇到的困难不仅体现在锐减的学生需求和研究经费资助、作为一门职业的低回报率上,其学术状况也越来越糟糕。

社会学常常被指责没有一个恰当的调查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或者说一直以来社会学都没有像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那样清晰的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

即使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退化,许多研究变成了纯粹的经验研究,再也没有有价值的理论视角为指导。

社会学常常研究一些明显是常识的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也常常被批判没有启发作用,认为社会学就是用某些讨厌的术语武装起来的常识。

[1](P4)相比其他立场,社会学也很难给普通个体带来什么收益,社会学的学习者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获得了这种哪怕已经“相当科学”的社会学的知识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简言之,社会学危机除了客观上表现为该学科在学界、民众和政府地位的下降,还主观表现为社会学学术研究场域自身的危机意识:即对一直以来社会学学科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和理论范式的忧虑、社会学知识服务于个人、群体、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冲突,甚至包括社会学对现代性之危机性解读的乏力。

面临后工业社会时代来自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需要作出合时宜的调整、突破与适应。

吴小英认为,社会学学科当前所遭遇的危机状态,与其说是智识学术方面问题的表现,不如说是社会文化变迁造成的结果。

为了应对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学理论自身正在进行一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方面的转型,这场尚未完成的转型既是社会学危机源之一,亦是缓解危机的可能途径。

笔者认为作为后现代思潮组成部分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理论转型的具体体现,且这种转型是以对日益严峻、显著的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为出发点的,鲜明地表现出社会学学科的忧患和反思的学术性格。

学界在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学理论转型的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存在不同的意见。

大多数人倾向的观点是: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养分将是社会学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

后现代思潮的涌现,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中蕴含的诸种理论假设、提问方式、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描述事实时的关键概念。

如,刘少杰认为:后现代社会学不是名义上的求新,而是当代社会学发生了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的概括,是在思维方式、现实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背景、理论原则和理论对象等方面的重大转向。

[6](P75)他认为从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转向意味着从控制论研究向解放论研究的转向,标志着社会学进入了快速而成熟的发展时期。

瑞泽尔认为由于对后现代批评和分析持高度开放态度,社会学也成为一个多范式的、文本化的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后现代社会理论被视为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种选择。

[7](P14)但是后现代在开始走出旧的现代性理论樊笼的同时,砸落了一地的碎片,留下的仍然是一片理论的虚无状态。

“各种‘后’论,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做法,甚至是一种学术上的懒惰,因为它们只是确定我们再也不能使用旧的概念了”。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考察后现代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究竟是缓解还是加剧社会学危机进行梳理和考察。

二、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转型瑞泽尔认为,后结构主义以及它对现代理论的反动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兴起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政治上,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失败,人们感到对企图(对社会问题进行一揽子)大解决的老的希望是一种幻觉,宏大解决能轻易带来希望,也能轻易带来恐怖。

经济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以福特主义的制造性工作为主向以后福特主义的服务性职业为主的转变。

社会文化上,由于更少地强调生产而更多地强调消费,我们正进入一个“消费社会”。

后结构主义者试图对社会思想“去中心化”,将它从“人”这个焦点上移开,移向其他的现象尤其是语言现象上。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末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明晰的阐述。

后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摄影、风景雕塑和雕刻等艺术领域都有反映。

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在本质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析视角。

如利奥塔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不是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而是现代主义范畴之内的循环的历史阶段。

后现代“毫无疑问是现代的一部分”,我们以前就在现代主义内部经历过后现代的阶段,以后也会再次经历他们。

由此,如果不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看成是相互更替的时代,也可看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式。

哈维同利奥塔持类似的观点,他说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并非是不连续的,它们都是同一个资本主义深层运动过程的反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共存于当今的世界上。

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个对现代世界有着独特理解的分析者,他非常敏感地洞察到后现代世界的到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他比较倾向于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是反观自身并估价其力量和弱点的现代主义,他还以“散步者”、“流浪者”、“旅行者”、“游戏者”为比喻形象的传达出后现代性那种短暂易逝、支离破碎的现实。

布希亚以“消费社会”概念来概括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问题而著名,他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詹明信所说新的认知图式。

瑞泽尔则认为最好把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看成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在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生产出来的知识上关键在于是否相信它们的问题,而不在于这些观念是否为真。

在比较系统的意义上,詹明信构想出了后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或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肤浅和缺乏深度;第二个特征是“情感的病态”;第三个特征是历史性的丧失;第四个特征还是以再生产技术取代生产性技术;第五个特征是在后现代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存在着一个“跨国化资本主义体系”。

2、后现代社会理论:研究对象的重建与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转换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建和理论视角的转换起到积极的启发、借鉴作用。

研究对象的重建。

大体上,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多关注的是为传统社会学理论所忽视的边缘性问题。

如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以下问题:理性(尤其是精神病学)对疯癫的分离和统治,临床医学以及通过解剖学而将焦点(和控制)集中于人的身体之上这种视点的诞生,对犯人施加酷刑的结束以及控制性的监狱体系和全景敞视原则的开始。

福柯还对性经验领域进行了同样的检视,认为在性领域存在着权力的微观政治,即权力可以通过一些规则对性加以限制,“性是权力运作和爆发对它的反抗行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领域”。

又如布希亚用象征交换、符号和符码等概念对消费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布希亚对与当代社会及其相连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符码统治了我们这个社会,时尚是符码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符码的统治,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模拟的时代”。

布希亚认为用革命的手段解决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他以“诱惑”、“宿命策略”等概念为分析手段,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那些被排除在符码之外的人群,如学生、黑人、妇女等之中,他提出“弱者的力量”这个简洁的概念来概括他对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各种问题时所表达的那些思想。

理论视角的转换。

瑞泽尔认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四个方面提出的论题或观点有助于社会学认识论转向: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去中心化观点导致对更加边缘的实体和取向的关注;解构主义的观点帮助社会学理论家更多地关注自我意识和进行更多的自我批评;反对宏大叙事的观点推动社会学家去建构各种叙事(瑞泽尔称之为各种地方叙事或微型叙事);非理性化的观点则使各种创造性的理论工作得以复兴。

总而言之,后现代社会理论在认识论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学理论以一种与传统的社会学视角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社会世界。

还有学者则提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大视角转换,即反思转向、叙事转向和修辞转向。

反思转向让我们站在更自觉的立场上来从事社会学事业,理论的建构者也不再成为一种可以豁免于自身理论之外的权威声音;叙事转向突破了狭隘的逻辑———形式思维定势,拓展出一个崭新的讲述人类故事的空间;修辞转向则让我们回复到学术活动的本真状态,即学术是我们建立联系和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

在后现代社会理论启发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建和理论视角使得社会学理论的转型成为可能。

鲍曼指出,我们无需接纳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但我们的确需要一套关于后现代社会世界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的发展与完善只有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种种问题,才能穿越转型时代的急流险滩,渡过来自内外的危机与挑战。

而后现代在指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许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反应,留给社会学理论的工作就是将对这些变化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化水平。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有那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变化与主题呢?后现代的叙事转向倡导的是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社会的不同故事,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则认为,我们实际上处于一个“多重世界”之中,即我们同时处在信息社会、消费社会、世界社会和风险社会之中,正是这些社会各自所独有的具有裹挟力和穿透力的运作机制,使我们越来越趋于分享同一时空框架的力量和逻辑。

三、可能的出路:后现代社会理论之反思性与多元论特性相对于后现代理论而言,传统社会学理论在问题视角、思维方式、立场观点等方面的不足和弊端日益凸显。

前述后现代理论在传统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建构和理论视角的转换方面对社会学理论的转型起到积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