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翻译思想史

中国古代翻译思想史

LOGO
据此,道安的“五失本”给我们留下一个重要的启示:即 翻译存在的必要前提,乃是语言之间相互存在的种种缺 失,也就是彼有此无,或彼此相异的种种语言现象。正是 这些缺失,导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难以沟通。而 翻译的任务就是要补偿这些缺失,疏浚受阻的语际交流 渠道,从而保证语际交流的畅通无阻。所以,失本是翻译 存在的必要前提,相似是翻译实现的必要条件。没有前 者就不需要翻译,没有后者就不能翻译。因此翻译的本 质是补偿。
LOGO
3、对“五失本三不易”的评价 五失本三不易”
我国翻译术开宗明义之首篇 ——钱钟书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之程式成为 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 ——梁启超 详梵典之难易,诠释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 隐。 ——彦琮(跨越北朝、隋朝两
代的彦琮大师,是第一位将译经理论写成专文的人。在《辩正论》中提出翻译人才应 具备“八备”的条件。)
LOGO
4、结语
道安虽不通梵语,但他研究整理旧译佛经主持译场,并 亲自参与佛经翻译,对于佛教中国化,及佛教在隋唐以 后走向繁荣功不可没。他通过亲身实践并总结出的“ 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成为后世翻译的理论基础 与实践准则。道安不愧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和“译界之大恩人”。
LOGO
参考文献
LOGO
以上提到的一失本,讲的是梵语词序颠倒的情况,翻译 时应改遵从汉语语法。道安已经认识到梵(fàn)汉语法 结构间存在差异;二失本说的是梵汉之间存在着修辞方 面的差异;三失本,指梵经内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翻 译时被删简;四失本,说的是梵经中类似汉语乱辞(汉语 韵文中最后的总结部分)的义说,即在长行之后,另有偈 (jÌ)颂复述长行;五失本,讲的是梵经中一事叙完,另 论它事前,简述前言,而后继续,这些复述也被删除。从 三失本到五失本论及的都是梵汉在文体、语篇类方面 的 差 异 。
LOGO
三不易
道安认为,翻译佛经有三方面不易做到: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复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 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 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 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竞竞若此,此生死人平 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 其“三不易”反映了道安作为佛教信徒出于对佛教经典的顶礼膜拜, 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惟恐失真的畏惧与谨慎:作为“平平若此”之“ 生死人”,要在翻译中“删雅古以适今时”、要以“千岁之上微言 ”合“百王之下末俗”、“以近意量裁”离今千年的佛经,实属不 易,必须慎之又慎。
中国古代翻译思想史
——由道安的“五失本”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 由道安的
道安
1、生平简介
道安(312-385),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境)人, 12岁出 家, 20岁受“具足戒”, 24岁师事佛图澄(天堂人佛图澄,
本姓帛氏,自幼出家,钻研佛学。他天资聪颖,又受名家指点, 终于成为满腹经纶的高僧。他能背诵几百万字的经文,精通咒语 咒术,能呼唤天神役使鬼魔;他解晓铃音,据此占卜吉凶)。他
一生博览众经,注经作序,编撰经录,注释佛典,制定僧尼 规范,主持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和 僧团领袖”。正是在道安及其众多弟子的努力下,中国佛 教逐渐扎根中国,并开始走向隋唐发展的高峰。
LOGO
Page 2
2、翻译思想简介
在关中主持和参与译事的过程中,道安对翻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 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其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 经钞序》中所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其内容如下: “译梵为秦(当时中国称为'大秦')有五失本也。一者,梵语尽 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 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 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 ,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划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 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
夏廷德.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3(7) 俞森林. 道安之佛经翻译及翻译思想考述[J].宗 究,2011(1) 教 学 研
曹明伦.“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 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J].中国翻译,2006(1)
LOGO
谢谢观赏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