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地区分区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1条为实现仲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效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报批稿),《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惠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以及国家、广东省和惠州市有关法规规范和相关规划,编制《惠州市仲恺地区分区规划(2007—2020)》。
第1.2条本次规划区范围:西、南部以四环路为界,北部以红花湖景区边界线为界,东部边界为自然山体和西坑工业区,规划区总用地面积26.21平方公里。
第1.3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7-2020年。
第1.4条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册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
规划文本和图册是本片区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规划说明书是规划思想的具体阐述及对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册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第1.5条本规划是仲恺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
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开发空间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1.6条本规划批准生效后,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任意更改。
本规划由惠州市规划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1.7条本规划由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第2.1条规划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孵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以仲恺大道商业化改造和园区整合为契机,把仲恺地区打造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创业氛围十分浓厚,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并实现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城和绿色园区”。
1.产业新城强调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为特色,成为与陈江-仲恺城市中心组团建设相适应,与惠城核心城区相融合并实现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城。
2.孵化基地规划期内要形成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在重点领域形成技术突破,成为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成长性行业的有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
3.创新中心规划区传统优势行业的产业升级(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兴产业(汽车零配件及汽车电子)的加速崛起和潜力型产业(先进能源、生物医药)的快速成长,都有赖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业家园在园区做到:最有潜力的企业在这里生根并成长、最有能力的人都到这里求发展、最有文化的人在这里居住。
第2.2条功能定位1.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1)发展以数码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发展以激光头及相关产品为主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3)发展与汽车产业相关联的汽车零配件、汽车电子产业集群;(4)发展先进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
2.惠州市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科技新城”(1)发展为生活配套服务的房地产和社会公共服务业;(2)发展为生产配套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3)发展服务于国内外大企业及本地企业的总部经济中心。
3.珠三角东岸科技创新“主阵地”(1)发展面向珠三角东岸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科技研发基地;(2)发展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3)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4)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创意产业。
第2.3条规划原则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仲恺地区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要从惠州市城市发展全局和土地利用的整体性两方面来把握。
2.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坚持节约用地,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有机衔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可操作性与生态优生原则一是合理确定开发布局与强度,引导和控制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的引进标准,以不破坏自然、不超过生态承载力为基本原则;二是充分依托现状山体、水体,有效形成各功能区间的生态隔离带,建构良好的生态整体格局。
4.保持规划延续性和维护规划权威性原则规划必须尊重上层次规划,对以往的仲恺地区各类其它规划也需要合理承接,以保持规划基本政策的延续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同时又能有效指导下层规划的编制和地区各项建设工作。
第三章发展策略第3.1条空间发展策略1.空间发展途径(1)重视土地存量优化:通过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更新、地下空间拓展和集约利用土地等进行土地存量优化。
(2)适量利用开发山地:规划区南部部分山地周边建设成配套设施齐备的科研孵化基地(新技术产业创业园)。
(3)市域跨行政区划协调: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惠州市高新科技工业园、数码园或相邻的陈江、镇隆、潼侨等地区寻求用地发展空间。
借鉴前期园区整合的成功经验,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为仲恺高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开用地空间。
2.空间整合的重点(1)优化空间结构:从大区域角度着眼,适应“新惠州”和仲恺高新区新的发展需求,加强与陈江镇隆等周边地区的产业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对接。
(2)调整用地布局:根据产业集群的发育要求,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科技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3)完善服务配套:合理调整生产与生活用地的比例,培育片区级中心区,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中心体系,引导各功能组团均衡协调发展。
(4)优化交通体系:加强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和完善区内交通系统,重点缓解仲恺大道的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惠盐高速、惠河高速阻隔用地联系的问题。
(5)营造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好红花湖景区等生态用地,增加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控制马过渡河滨水绿带,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绿色园区。
3.用地功能调整通过合法程序,把与仲恺地区产业发展不相适宜的用地(如农田和特殊用地),逐步调整为与仲恺片区相适宜的建设用地。
第3.2条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策略1.产业发展重点(1)发挥园区主导产业优势、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优化提高,形成汽零配件及汽车电子产业集群;(3)立足光机电产业优势,发展其他光电产业,形成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4)抢抓机遇,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5)发展高科技服务业,有选择地发展其他服务业,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功能。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1)把握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趋势,依据国际产业转移特点,承接高新适用技术产业的转移,把产业发展重点落在实处,带动整个惠州的产业升级。
(2)以土地开发利用与和谐发展为中心,拓宽招商引资之路。
(3)创新招商引资的手段。
(4)改进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确保仲恺地区成为活力型高效园区。
(5)提高产业集群水平,完善园区功能,切实转变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粗放发展模式。
(6)加强环境建设和居住生活功能完善,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配套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以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产业发展布局规划(1)仲恺大道沿线以科技信息、商贸物流、商务办公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配套服务中心,重点发展高科技服务业、生产服务业,适当发展部分住宅,构建研发服务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优势。
(2)平南工业组团远期将建设成为以居住为主的,含适量配套、商业办公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设施完善的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
近期以商业、办公、工业为主。
(3)惠台工业组团发展成为仲恺地区内主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型企业集棸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和科研孵化基地。
(4)仲恺高新区(松山)组团重点发展方向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汽配、汽车电子产业,巩固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形成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西坑工业组团先进制造业发展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适当发展配套服务业,作为仲恺高新区的产业配套区。
第3.3条旧村改造发展策略1.改造分类根据旧村所处片区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改造发展的用地性质及用地强度。
2.改造时序分为近期改造、中期改造和远期控制引导三个时期。
3.改造措施主要采取重建型、调整型和控制型三种模式。
4.改造主体以村企合作和开发商入股的模式为主。
第3.4条环境发展策略1.公共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完善绿地类型,提高建设及管养水平;2.道路绿地:增加绿量,丰富植物层次,增强生态性和景观性;3.山体:禁止开山采石,积极进行山林绿化,利用外部山体,营造景观地标和景观视廊,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4.水体:充分利用马过渡河,控制蓝线和绿线,保护河道绿化空间,形成蓝色水景轴。
第四章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第4.1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48.1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的93.4%;水域和其他用地172.89公顷。
第4.2条人口控制规模至2020年,规划区总人口规模控制在22.1万人左右。
第4.3条空间结构规划确定“一心、两翼、两轴、六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在仲恺大道两侧建设商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于整个仲恺地区。
两翼:依托服务中心,分别形成南、北两大集中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
两轴:依托仲恺大道和乐金路形成服务拓展轴,承载为工业区配套的服务功能。
六片区:根据主要发展功能划分为六大用地功能区,包括中心服务区、高新科技产业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科研孵化区、先进制造业加工区和商贸物流园区。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第5.1条规划区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两类。
第5.2条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用地。
规划期内城市各类建设均应控制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内。
第5.3条水域和其他用地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用地、河流水系等。
其中,自然生态用地指规划期内需保护的森林山体、自然植被区,是规划区总体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生态实体,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可用于城市建设,可保护性地建设城市公园等。
第5.4条工业用地规划规划工业总用地面积约为859.5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5.11%。
其中一类工业用地747.40公顷,二类工业用地112.13公顷,分为五个相对集中的工业组团:1.仲恺高新区(松山)工业组团: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核心区,采用“腾笼换鸟”的策略,将一些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置换成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具有产业补链功能的高科技项目,部分用地可改造为配套服务设施。
2.高新科技产业组团:通过集中规模化发展,形成新的高新科技产业组团,用地规模约1.8平方公里。
3.惠台工业组团。
利用未开发地块或需改造地块适当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各项功能。
4.科研孵化与创意产业组团。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管、设计、研发、创意产业、科研孵化等新技术产业,用地规模约1.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