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惠州、儋州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旅10205023苏轼的一生中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

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

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

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作为终身事业。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新党、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

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叫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

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

东坡这块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

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

快哉!快哉!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

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是自嘲,足见这三次贬谪对苏东坡影响很大。

湖北黄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一站。

以后东坡在其所作的《书韩魏公黄州诗话》中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虽陋巷小民,知尊爱贤者。

”他谪居此地时,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流连忘返,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他创作的激情,如波涛汹涌而至,真是挡也挡不住。

日后流传千古的名篇,大都完成于黄州。

试想: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有谁没有读过前后《赤壁赋》与“大江东去”等等壮丽诗篇!广东惠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二站。

当时远贬岭南,大都生还无望,本是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但是惠州父老的热情欢迎,岭南气候的四时皆春,使他十分高兴。

《宋史·苏轼传》中说他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他为惠州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还天真地写诗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芽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在惠州的主要生活事件可概括为四:一是遇到好友吴复古,并相处多日。

关于吴复古的资料介绍甚少。

林语堂先生对吴复古的评价颇为生动“他与苏东坡要好,难道是有所求取?特别是等到苏东坡在朝得势吗?可是他向苏东坡从无所求。

……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

……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

”我以为,吴复古与苏东坡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又不同。

相似于他们的性情投机,不同于吴复古飘然若仙,超凡脱俗;而苏东坡虽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然毕竟身在尘世,甚至曾经仕途通达,但是一旦遭难,苏东坡便有着吴复古的心态。

这说明在心底里,两人共通。

苏东坡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透明玻璃杯,而吴复古是一个宜兴紫砂陶壶。

一点相同:里面装的都是绝好的清茶香茗!二是虽是贬谪,但充分显示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当地官员根本不将他看作贬官,反而以能有此机会与他一聚为荣。

惠州当地和周围的地方官员都争相与苏东坡结交,成为挚友。

有病有灾必有人探望;有事情需要帮忙必有人相助,可谓民风淳朴,世情不薄。

而且他的许多当年故友竟然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徒步行走数千里地,从中原去岭南看望他。

即便是现在疯狂的fans 们也不会粉到这份儿上的。

依据林语堂先生的史料:苏州一位姓卓的佛教徒,去看望苏东坡在宜兴的儿子,恰值两个儿子正因为久未听到父亲的消息十分焦急。

这位卓先生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是可以找得到。

”于是,“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庾岭,走得满脸紫赯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他在黄州的好友也写信,要行千里之遥前往看他,被他“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的回信所婉拒了。

三是苏东坡在惠州居住期间,与他当年在杭州西湖时一样,对惠州西湖(原称为丰湖)的水利建设十分关注。

捐献许多钱物用于湖堤、桥梁和停榭的建筑。

由苏东坡资助僧人希固所建的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的石堤的西新桥成为堤上一景,后人称为“苏公桥”。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

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

”四是苏东坡在惠州,有一段令他极为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可能因疟疾病死于惠州。

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

来惠州时,朝云三十一岁,死时只三十四岁。

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最称知己。

她死后,苏东坡遵照朝云遗愿,把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离寺院不远的小山的松树林旁。

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

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便资助栖禅寺僧人筑堤修桥,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便成了苏堤的来历。

所以我国有两个苏堤,分别在杭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此后,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

苏东坡曾写咏梅词怀念朝云: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退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海南儋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三站。

他到海南,已经垂垂老矣。

当时海南的环境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朝云已在惠州病逝,他孤苦伶仃地来到蛮荒之地,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并不气馁,在海南努力从事两件事情,一是著书;二是办学。

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在儋州完成;大量诗词,也已辑录成册。

这样一位天下奇才能到海南来收徒讲学,远近轰动。

许多学子都前来追随,照顾他的生活,亲如子弟。

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别海南黎民》诗曰: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在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

他也把黄州、惠州、儋州看做自己的故乡,视老百姓为亲人。

笔者在海南生活8年,了解海南的老百姓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全无兴趣,却以能够拥有“我们的苏东坡”而自豪。

他在当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如此爱戴,身后永享盛名,这恐怕是陷害他的小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苏轼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是圆融通达的,也是充满矛盾的。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却不会像魏晋名士那样佯狂,而是富有理智的;他犯谏敢言处世孤高,却有平易仁厚与百姓为友;他一生向往回归故里却又可以随遇而安;他精通佛利彻悟生命却又极重养生之道……苏轼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就因为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这常人的心态和喜怒哀乐,他不像其他文化伟人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他是一个惊世的才子,诗词书画都堪称奇绝,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是“苏黄米蔡”之一,画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集有宋一代文化之大成,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他惊世的才华令世人和后人仰慕,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更是令人向往。

他任道直行,敢为天下言,历经磨难而忠义不减;他一生刚强,浩然独立,他超然立世,卓而不俗;他儒释道兼容,达到了行云流水的境界;他有真性情,真文字;他坚贞劲节,临危不乱,不因忧患而堕落,他面对困境的智慧和超然令人折服。

更重要的是,他是人民的朋友,一生悯农济世,为人民奔走呼号,深得民心;他又极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人格魅力是他赢得了所有人的欢迎,他能随处变贬谪地为乐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居民的欢迎和爱戴让他感动,支撑了他的信心。

苏轼遇赦北归时,周行江上,白发萧散的他坐于船头,但见两岸万民蜂拥,争相以睹这位历经磨难而依然超然平和的文化伟人,以致苏轼自己开玩笑说:“莫看杀轼否?”实际上,然人们感动得不是这个萧然的老人,而是一种万里投荒仍能坚持到北归的顽强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灵魂实质。

我们知道,江州司马白居易,永州柳宗元,潮州韩退之,面对贬谪无不痛心欲绝,如临死难,而苏轼的遭际比他们要坎坷的多,却依然能够谈笑生死,超然旷达,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奇迹。

没有伟人的时代是悲哀的,有了伟人而不知珍重的时代更为悲哀,人们的争相观睹正是一个时代对苏轼这一文化伟人的认可和珍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景象,苏轼的命真不错。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文化人,就如流星般发出了耀眼的光辉,但一闪之后就归于沉寂了,只有他们的作品在提醒着人们他们曾经存在过,但也有人就像恒星,光芒温厚而不刺眼,他的生命力穿过了千年的时空,永远就那么活生生的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这个人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值得敬重的——永远具有人格和文化魅力的——练不识字的农妇都能津津乐道的苏轼,苏东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