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

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

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

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

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

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

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

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

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

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我们称之为“第六感官”,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在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书法家有书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

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有以下两种因素构成: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

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

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了草,欹侧,险绝,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用它铺毫抽锋,皆能挥洒自如。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

”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二、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解释对我们理解书法节奏感很有帮助,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

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章法的对称、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

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充分显示书法的节奏感,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唐大书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笔划欲如舞蹈,忽轻忽重,忽枯忽润,忽大忽小,急中有缓,动中有静,最富有节奏感。

无独有偶,酣醉如泥的怀素和尚,泼墨挥毫,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有的字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好似一曲激昂豪迈的交响乐,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宋朝米芾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这“排、勒、画、描、刷”就是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谓认识节奏感的知音。

三、朦胧感:书法的朦胧感,首先是由书法形象的特点决定的,它所显示的形象,既具体而微,又抽象而玄。

朦胧者,含蓄,蕴藉也,诗有朦胧诗,画有朦胧画,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

就是一首朦胧诗,表现的是一种烟雨凄迷,恍惚如梦的朦胧境界。

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迷离恍惚,如烟似梦,也是一种朦胧景界。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它含蓄、有期待、有渴望,让人神秘,让人寻觅,如门户大开,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讲的都是一种朦胧美。

唐二王父子的书法,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古往今来,朦胧美的书法代表作,如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

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这狼藉、纵横、显晦、行藏就是朦胧,欣赏这样的作品如望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神,从中得到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四、空间感: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就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通过空间感来体现,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观点,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虚代实,因虚得实,黑白对比来显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色。

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

”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

宗白华先生对此更有生动地描绘,“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沦漪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当代大书家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

故他的作品给人以淡远、简朴、空灵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空间感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掌握虚与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

书法作品要有一定的空白,字与字,行与行有空白,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达到此处无墨胜有墨的境地,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这正是书法艺术空间感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五、时代感: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

纵观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

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至,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