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200410.28-29复杂非线性系统的一些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陆启韶王士敏f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北京10083)E-mail:qishaolu(岔hotraail.eom摘要本文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关键词非线性,复杂系统,动力学,控制前言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非线性系统丰富的运动模式和演化过程,是非线性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深刻揭示非线性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复杂性来源于多个方面,例如几何关系、本构关系、约束条件、拓扑结构、激励因素、耦合方式、时空尺度、演化机理等,它们都会带来复杂的运动模式。
30多年来,尽管非线性动力学对单自由度简单振动系统和低维映射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了大量新的非线性现象。
提出并发展了基本的理论方法,但是面对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遇到的高维复杂系统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仍然缺乏有效的分析策略和手段。
因此,复杂非线性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根据当前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希望引起同行关注,共同开创该方面研究的新局面。
1.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组合振动、全局分析和同步实际非线性振动系统通常是多自由度的,且存在多种外界激励,因此组合振动和模态相互作用是普遍的重要现象。
对单自由度系统来说,组合共振只能在多种激励并存的情形下出现。
但是对多自由度系统,由于可以存在内共振和自参数共振机理,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72011)资助项目此在单个激励作用下也可能发生组合共振。
内共振(或自参数共振)发生在其线性化系统的各模态的固有频率可以通约或接近通约的情况,其类型依赖于非线性项形式和相应的分岔类型。
在没有内共振时,系统的共振响应只包含由外部激励直接激发的主共振或亚,超谐共振模态。
但是内共振会引起与非线性项有关的间接激发模态,并导致多模态相互作用,产生诸如饱和、跳跃、锁相、周期调制、混沌调制等复杂现象,造成弹性结构中由高频激励引起的低频大幅共振事故。
现在对多自由度系统的组合振动和模态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并且扩展到梁、板、壳、弦线、悬索、传送带、流一固耦合结构等系统,涉及不同的本构关系(包括粘弹性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等)、约束条件和控制方式,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具体问题,对于组合振动的一般规律和分析方法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高维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全局动力学分析是十分重要且难度很大的问题。
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数值模拟手段.成功地用于全局分析的理论方法不多,主要是高维Melnikov方法和Shilnikov方法。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大重新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除了混沌激变、瞬态混沌、奇怪混沌不变集之外,还有超混沌、Wada吸引域、筛形吸引域、混沌鞍等,需要从机理上予以明确阐述。
因此,当务之急是将动力系统理论、强非线性系统的定量方法和数值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研究同、异宿分岔、环面分岔、吸引子和吸引域结构及演化等全局分析问题。
同步是耦合振子系统的~种常见现象,在机械、电路、控制、生物系统中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上,同步研究只涉及振子周期运动的相位和频率关系。
但是近年来,同步研究已经扩展到非周期运动,特别是混沌和随机运动;同步的含意也包括完全同步、相位同步、滞后同步、不完整的相位同步、广义同步、测度同步、随机同步等不同概念。
此外,不同形式的激励和噪声对于同步的耦合作用也有不同的影响。
在应用上,目前混沌同步研究以电路和信息系统偏多,其它领域仍然较少。
因此,全面研究各个领域的不同类型的同步现象的机理、存在性和稳定性判据、实现同步的方法和实际应用,这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
2.非线性时变参数系统或时滞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动力系统理论主要研究自治(时不变)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然而,在大量的力学、工程、控制、生物系统等实际问题中会遇到非自治系统,这里着重提及时变参数系统和时滞系统。
以往研究较多的时变参数振动系统主要是参数随时间作简谐变化的缓变系统,它们通常可以用适当的摄动方法处理,至于参数随时间作非简谐变化的一般情形研究很少。
研究表明,参数时变对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有很大影响,例如,当参数随时间变化经过定常分岔值时,定常分岔图一般不再保持,会出现分岔转迁的滞后或跳跃现象;振动过程对初值和参数变化规律有明显敏感性;有时产生记忆效应、双稳态、动滞后环、脉冲振动等。
至于参数时变规律对吸引子、吸引域和安全盆的影响也很大。
对于一般的时变参数振动系统,拟静态处理方法已不再适用。
摄动方法也有很大局限性。
为此,应当重视时变参数系统定性规律和定性方法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配合数值研究的开展。
许多力学、电学、控制、生物系统存在时间滞后现象,可用时滞微分方程、时滞微分-积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
研究表明,时滞对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有很大影响,即使很小的时滞量,也会导致与无时滞情形截然不同的结果。
由于时滞动力系统是无2限维系统,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难度很大,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对线性、单自由度、固定参数等情形进行的。
在非线性时滞系统方面,稳定性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特征值法和Lyapunov泛函法;解的定性研究包括振动性、周期性、有界性、稳定性和渐近性等:分岔分析主要是Hopf分岔,对其它分岔很少涉及:混沌研究大都是数值结果,其机理和判据的理论分析极少。
因此,在非线性时滞振动系统中,多自由度、多时滞、时滞参数等情形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此外,时滞状态控制、参数控制、鲁棒控制和最优控制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内容。
3.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在实际系统中往往存在碰撞、冲击、干摩擦、开关、阈值、脉冲控制等大量非光滑或不连续因素,它们主要是由约束条件、本构关系和控制方式决定的。
传统的动力系统理论是针对光滑系统的,而非光滑系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特点,例如向量场的不可微性或间断性导致的强非线性和奇异性,能量耗散机理的复杂性,参数测定的困难等,使得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引起广泛兴趣。
目前讨论最多的是有分段光滑向量场的系统和有刚性约束的脉冲系统。
非光滑系统研究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模型,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约束力。
以碰撞为例,需要在传统的刚性碰撞或弹性碰撞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针对单面或双面约束、完整或非完整约束等不同情况,对系统状态变量的协调性、耗能机制与碰撞过程等给出合理假设,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之后才能建立更合适的模型。
非光滑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数值分析主要依靠Poincar6映射去实现。
虽然目前理论分析多限于低自由度筒谐激励的碰振系统和电路系统,但是在冲击机械、地震、转子碰摩、航天技术、运输设备中的实际应用开始受到重视。
为了透彻地认识非光滑动力学现象的本质,必须发展非光滑系统的定性理论和计算方法,特别是约束系统的降维方法、约束分岔理论和规范形计算方法、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等。
对于非光滑系统特有的擦边分岔现象和通向混沌的道路,以及相应的控制问题更应深入探讨。
4.非线性随机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随机动力学主要研究动力学系统在非确定性激励(包括外部激励和参数激励)作用下的动态相应特性,在航空航天、通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工程、地震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现在已进一步扩展到生物、经济、信息等领域。
线性随机系统的研究比较成熟。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需要考虑随机激励与非线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难度很大。
近年来虽有较大进展,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非线性随机系统的Hamilton体系的建立为其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非线性随机响应预测方面,传统工程上使用的统计线性化方法不再适用,FPK方程的精确求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实现。
人们发展了一些近似方法,如等效非线性系统法、随机平均法等,以及FPK方程数值解法,但它们仍限于低维系统。
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和可靠性估计问题尚无实用可行的方法。
在非线性随机系统定性研究方面,首先,有关随机稳定性的定义较多,比较常用的有矩稳定性、平均稳定性、概率稳定性和几乎必然稳定性等,但是它们的应用背景和合理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清楚;研究方法主要是Lyapunov函数法和最大Lyapunov指数法。
其次,随机分岔也有不同研究思路,主要依靠最大Lyapunov指数或平稳概率密度去确定,目前仅对低维系统的跨临界分岔、叉形分岔和Hopf分岔有较多研究。
至于随机混沌的概念和识别问题仍然在探索之中。
随机共振现象的研究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课题,其表现为弱噪声可能诱发较强的随机响应,在电路、神经、信息等系统中有重要背景,受到人们关注。
目前随机共振的理论研究主要靠FPK方程求解和线性随机响应特性,也有一些电路、光学和神经方面实验结果,不过迄今对随机共振的机理和特征尚未了解清楚。
此外,随机自共振(相关共振)现象的研究也受到关注。
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状态控制和最优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是先用统计线性化方法化为等效线性系统,再应用线性控制策略处理,显然很不成熟。
今后应当重视多自由度系统和非Gauss白噪声的随机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随机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
此外,还可进一步考虑时滞控制或脉冲控制策略在非线性随机系统中的综合应用。
5.分岔和混沌的控制分岔和混沌的控制是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现象,起初人们主要关心在参数变化的条件下,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性态的相应变化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控制手段去改变以及利用分岔和混沌的阋题。
分岔控制的本质是对系统的奇异性加以控制和改造,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镇定不稳定的分岔轨道、调整分岔点位置、改变分岔类型或分岔轨道形式(例如控制平衡点和极限环的数目及定性性态)、引进新的分岔、优化分岔行为、通过控制分岔过程去进行混沌控制等。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及非线性反馈法、差值滤波器法、规范形法、频域分析法等。
分岔控制对于调整实际系统在临界工作状态附近的性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事故等有熏要意义,并在机械、电力、电路、航空航天工程、化工、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混沌系统具有极端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对控制中使用的扰动也十分敏感:混沌吸引子中稠密地嵌入了大量的不稳定周期轨道,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控制。
因此混沌控制具有与常规控制显著不同的特色和优点。
由于混沌运动在实际中广泛存在,因此混沌控制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混沌控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抑制混沌的出现、镇定平衡态或周期运动、调整混沌吸引域、将混沌状态转换为指定的周期运动或其它混沌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