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最新文档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最新文档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

相比孔子博大恢弘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篇幅不多,但其所占有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从研究周礼入手,找到了自己理想社会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只有一切都按照“礼”的形式去做,“道” 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境界才得以实现。

而乐是礼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礼,就有什么样规模的乐。

所以孔子对“乐” 的重视是可想而知的。

穿越时光的隧道,经典的光芒照耀百代,现代的音乐教育仍然可以从孔子那儿获取宝贵的教益。

、音乐与修身的内在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有了文采和思想的修养还不够,还需要加上音乐方面的修养,才能算是一个完人。

音乐是人的精神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

儒家音乐理论著作《乐记》是《礼记》49 篇中的一篇,开篇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旄,谓之乐。

”意即人心受了外物的感动,就有对于外物的知觉;由对于外物的认识而对外物产生喜怒等情感;人有了不同的情感,即会发出高、下、清、浊不同的声;不同的声在一定的规律之中配合变化,就成为音。

用乐器奏出音,并且配上舞,就成为乐。

人对于声、音、乐的感知自然有所不同,由此而形成了三个层次:感于外物而发出不同的声,这是人和禽兽所共同的。

音是人心受外物的刺激而有一定的情感,由一定的情感而发出一定的音、声,反过来也可以用一定的音、声使人有一定的情感,这就是乐的教育功用。

同时又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强调了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但知声、知音、知乐三个层次,彰显了音乐修身的重要性,因而《乐记》说:“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人所特有的,乐则是文化更进步的产物。

按照《乐记》的观点,正是由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初汉重修礼乐,视为国家大事。

而为了通过音乐达到修身以成为君子的目的,两汉文人奉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的信条;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温柔居中”表现音乐,在他们这里既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同时也是艺术修养的准则,从认识上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深化:对于道德修养,从“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从“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到“不骄不溢,好礼以畅其意也;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乐道而不失其操”,都对道德修养做了细致的规范。

尽管对作为“仁之和”的乐的认识,也在岁月流逝之中接受了“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无私无欲”和“琴道合一” 的道家思想的融通,但政治风云的变幻,更促进了魏晋文人通过抚琴自修进入精神高贵、言行风雅境界的努力。

国内学者之所以注意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原因在于这正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出现极具个性化发展特性的重要阶段,不仅琴家多出而且研究极深,并由此产生出诸多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琴境合一”、“弦外之音”等多种琴艺主张,更加丰富了通过音乐和琴艺达到修身完善的内容,促使儒家所主张的学琴修身思想走向文人与琴建立起极为独特的“合一”关系,琴艺对音乐的诠释也达到有史以来的峰值。

当然,综而观之,孔子所主张的“成于乐”达到修身的根本宗旨并未发生改变。

隋唐以降而至明清,“成于乐”的思想一脉相承,鼓琴之艺在“琴、棋、书、画”四艺中依然是中国文人的最高修养之首,弹奏古琴已成为文人修身养性通向“成于乐”的重要途径,甚至被视作“成仙”之途。

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发端于孔子的“成于乐”论,潜移默化地驱使人们自觉顽强地以音乐作为最高的修身之道,并使得许多优秀的封建士大夫成功地完成了修身角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力量。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无疑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支持。

其实即使在当代民间钢琴教育过热,媒体呼吁降温之时,国内音乐教育的有识之士仍然坚信音乐是现代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量尺。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就认为,钢琴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借用名家的话来讲,“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存需要音乐,人类的情感需要音乐,人类需要在音乐的美感中抒发情感,音乐的美和敏感性,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音乐也就成了最能在人们心灵中发生作用的艺术。

目前,生命科学研究已有充分依据就歌唱对于人体精神和身体健康的种种好处作出说明,同时证明早期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育发展,证明人之所以“成于乐”的道理。

比如,人类手指指尖的神经非常丰富,练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敏度,而在手指接触键盘或琴弦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指挥着手指,这实际上正是一个锻炼大脑灵敏度与适应力,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欧洲,音乐与内在素质的关系早已被注意,在毕达哥拉斯时代,音乐就被认为是有助于了解宇宙的关键所在,音乐的调性能够帮助解释数学和科学道理,并且某几个音的结合被认为对情绪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21 世纪初开始进行的著名的“莫扎特效应”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爱尔文分校的弗朗西丝?劳施和戈登?肖教授观察到:听音乐能够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空间想象力形成影响。

两位教授让大学生们分别聆听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听轻松的节拍,或什么也不听,最终的差别是:那些听莫扎特奏鸣曲不过几分钟的学生,他们在空间想象力预示中的成绩已经上升了62%,而听轻松节拍和什么也不听的学生,其成绩只分别上升14%和11%。

这种“莫扎特效应”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进行数学运算的神经途径恰好紧挨着处理音乐的神经途径,故而一旦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音乐训练能切实提高孩子的运算能力这一结论,还在皮博迪?普里普婴儿护理所的保以及育专家、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科达伊建立的科达伊音乐教育,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音乐训练中得到足够的证明。

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高等学校的埃?阿尔米勒教授研究发现,职业音乐家大都在大脑尚在发育的幼年就开始演奏乐器,因此他们的大脑也形成了相应的构造,此外,由于在比赛或音乐会上演奏关乎个人前途,因此演奏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神经活动的加强,也会增加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幸福激素的分泌。

“关键在于乐在其中。

”音乐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奏本身对演奏者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愉快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生及社会整体修养的硬道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塾学,开民办教育之先河,对“学在官府”体制的打破,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

而在其塾学所开设的“礼、乐、御、骑、书、数”六艺课程之中,“乐”被极其显赫地排在了第二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谓古今中外独一无二,至今无有超越。

不仅如此,孔子还把音乐素养的建立放到最终成人的高度来认识,认为人的一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从其对音乐理论的论述,参考历代先贤对孔子思想的诠释,我们不难领会其所谓的“兴于诗,立于礼”,所指不外乎人的“修身”过程,而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成于乐”,也即只有学会音乐,才能达到最终完善。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将音乐素养的积累和培养提到如此重要、如此之高的地步,可谓空前绝后。

从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上看,孔子不仅把音乐当作一种艺术形式,还将其当作治理天下的工具,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记》中也认为音乐教育与政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沿袭孔子的思想,《乐记》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将音乐的使用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的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 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 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张有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在孔子看来:礼,给人以上尊下卑的等级约束;乐,则能够左右社会风气,能够使人与人的关系亲和,即“礼别异,乐和同”。

他认为礼乐并用,就能造就一个既有上下尊卑,又和乐融融的理想的和谐社会。

据《论语?八佾》所记载,从对社会修养教育的重要使命感出发,孔子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意识来看待琴曲和琴歌,认为学琴必习“正音”,通过习琴来完成修养,最终成为完善的君子。

为此他将琴曲和琴歌视为“正乐”,认为可以通过鼓琴之学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修身效果,达到借歌乐演奏实现“仁之和”的目的,以复周礼。

关于孔子“成于乐”的理论,前古不论,即使近人今人也多有评述。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评述》(施昌东著)一书中即认为,孔子是从对于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修身)的意思上来论诗乐的”。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一书中也有阐释:孔子的成于乐”,核心点在于认为人的修养完成于“乐”,即“人生中的‘血气心知之性',由乐而得到一个大圆融”成”即人生修养的最后的“圆融”。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著)一书则认为,孔子是基于对音乐所固有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认识,主张极大地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

为此,他将音乐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内在修养,“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

艺术是获得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艺术最高境界的达到,有待于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

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反思现在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高艺术价值,应该是德艺双馨,而德艺双馨正是对孔子思想中善”与“美”统一的最好诠释。

那么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手段, 作为完善人身修养重要 工具的“乐”,何以受到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视?其实,音乐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文明的标 志,也同样是一个社会“仁之和”的量尺。

自古至今,不同的文 明社会都有自己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而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

在与国际先进教育体系 接轨的现代中国,教育部门如今已将美育列入与德、智、体并列 的地位,交响乐进校园活动也在落实。

但我们还必须承认,无论 认识还是实践,我们的音乐教育与西方国家还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音乐教育, 能够使学生们从在音乐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出的过程中获得集体观念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音乐为人们创造了了“教育”的狭隘定义, 学习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崭新的精神 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