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三一、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1.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 人际关系的庸俗B . 社会风气的败坏C . 商品经济的发达D . 价值观念的更新2.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
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A .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B .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C .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 .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3.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
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C .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D .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 . ①③④B . ①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②④5.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
据此可知()“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A .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B .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 .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 .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6. 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 . 铁农具——春秋时期B . 耧车——战国时期C . 筒车——西汉D . 曲辕犁——唐朝7.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
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
这主要说明()A . 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B . 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C . 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D . 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8. 下面材料说明()时间人物观点或措施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1776年亚当·斯密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1936年凯恩斯强调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A .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 .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 .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 .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9. 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
这说明()A . 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B . 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C . 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D . 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10.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
这种现象()A . 推动法国城市化水平提高B . 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C . 说明法国工业革命未完成D . 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1. 18世纪后英国议会出台一系列法律,规定产权所有者有出租、抵押、出卖等权利,公用土地的产权可以分给个人,也可转换用途,如住房或厂房,允许建立法定的公共机关,用于建设、运行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些法律规定()A . 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 显示了议会的立法地位C . 扫除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D . 促进了立宪政制的完善12.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A . “珍妮机”B . 水力纺纱机C . 水力织布机D . 蒸汽机车13.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是在()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 . 国民政府统治前10年(1927—1936)C . 抗日战争时期D . 解放战争时期14. 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
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租。
这反映出()A . 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自主发展B . 经费不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C . 清政府的阻挠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D . 朝廷没有摆脱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15. 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
这些措施旨在()A . 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B . 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C .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 . 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16. 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生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个企业、复旦公学等370多所学校,还修建了原料基地、港口、电厂、公路、船运公司、博物馆、剧场种种设施,其家乡南通也因此成为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的这些做法()A . 属于恶劣投资环境之中的无奈举措B . 诠释了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宏伟理念C . 显示了民族资本家造福桑梓的情怀D . 是近代中国人建立垄断集团的尝试17. 阅读1878年轮船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1873年得利六万七千余两1874年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1875年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1876年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肖古分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万两)1877年得利回十一万先两(与两右分可竟,少得利十万两)1878年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美商太古分议和,故有所增长)A . 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B . 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C . 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D . 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18. 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7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 . 《马关条约》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 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D . 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 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B .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C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20.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主要阐述了()A .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 . “科教兴国”战略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 刘少奇曾经气愤地说:“……人相食……是要上书的。
”他的这段话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A . “文化大革命”期间B . 新时期C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 . 过渡时期22. 安徽风阳县自1956年以来的二十二年间没给国家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千克粮食。
但1979年风阳个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1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D . 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23. 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四川的森林覆盖率是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只剩下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人口急剧增长B . 盲目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C . 长江流域洪灾频繁D .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24.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材料说明()A .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 .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C .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 .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蒸汽机车和轮船大量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收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
——《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财富大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蒸汽机产生的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6. 经过百年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促使工业经济短暂发展的政策因素有哪些?(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为此,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请指出工业化的积极影响。
(3)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
(1)1956—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2)这一时期,为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重要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4)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实行“又好又快”发展,反映了我国坚持怎样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