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
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
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
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
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1)景观学派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
道路。
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
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
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
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
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
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
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记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4)行为学派行为学派往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
在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
尽管中心地模式是以消费者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为前提的,但事实上,除距离外决定购物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为因素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又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
制度论学派认为入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
马克恩主义学派则注重社会各阶层之回的力量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政抬、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
时间地理拳派(Tbowt bob)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空问结构的影响。
4.1.2城市社全空间结构研究方注1)景观分析方法一个小消费城市的内部地域结构可能只由交换流通功能的商业区和居住功能的居住区组成,比较简单;而城市规模越大,功能区分化就越明显,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就越复杂、对这些复杂的功能地域的配置组合状态进行研究,并进行模式化表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领域。
迄今为止,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模式。
实际上,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形态、区位、功能、结构、配置等的城市地理学而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模式研究最为重要。
这主要在于:任何城市功能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城市地域范围内迸行,井形成一定的空间秩序,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各种要素空间投影的内部地城结构的研究.又有助于理解整个城市社会的全貌。
2)城市填图方法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社会室间结构在城市地域上的综合反映,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骨架。
因此,一般从分析各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组合状况出发来说明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资料,但因它是为城市规划所制,往往土地利用分类过细,各种用途上地的分布范围杂乱,也难以进行量化分析。
在日本,城市上地利用研究中还经常使用建筑物用途表示图(l/3000)、城市住宅地图级地籍图(1/600)等。
城市土地利用图的显简单表示方法就是方格法.即每个方格内只填一种用途,其特点是间单明了但没有量化和混合土地利用的划分。
比方格法较为精确的有分数(分子、分母)表示法和三分表示法。
4.2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追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由来已久。
胡尔德(R M Huld)和加尔平曾于1904年和1918年就城市扩展的形状和方向提出过自城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推进和沿主要交通线呈放射状推进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对如问产生这种推进形式的内部机制分析不深入,地域结构的模式不典型.所以没有构成一派学说。
4.2.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主要是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1)同心圆模式美国艺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
以芝加哥为例。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
这一理论实质上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划分为中央商务区(CBD)、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
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城布的中心区。
居往区分为三个层次,紧靠中心区的第一圈层力海外移民利贫民居住带;第二圈层为低收人工人居住带;第三圈层为中产阶级居住带。
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良好的郊区。
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人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从本质上看,伯吉斯的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为城—郊二分法,即中央商务区和居住区组成城区,通勤区组成郊区。
很显然,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没有考虑交通线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据此,巴布科克于1932年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轴向-同心圆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扇形模式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依特通过对142个北美城市房租和地价分布的考察发现,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区内,并且从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一定的扇形区域内又成楔状发展:其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向外延伸,扇形内部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动.据此得出了与巴布科克类似的结论.即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量小的路线向外延仰。
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城市成长和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霍依特认为:城市地域的这种扩展,与其说是同心圆形,还不如说是扇形。
于是他于1939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扇形理论霍依特通过研究得出加下结论: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主要依园形形式丽变化.因地租的差异形成分布格局。
具体表现为1、最高价的居住区从城市中心向外扇形排列2、中产阶级在高租金区的两边3、低租金部门位于高租金区相悖的地方;4、形成商租金区的原因是富裕阶层沿主要道路向外扩展.或为躲避洪灾向高地迁移.或倾向于靠近领导阶层的住所。
按照霍依特的扇形理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被描述为:中央商务区位居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状延伸,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导致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区的过渡,高房租区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低房租区开始向郊区呈楔状延伸。
霍依特的扇形理论虽然强调了交通干线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但它仅仅分析了城区结构形态,而忽略了城区以外广大地域的描述。
扇形模式与同心圆模式的最大差异在于扇形模式是针对居住用地,而同心圆模式描述的是城市全境,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
3)多核心模式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时发现,除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副中心的存在。
这些核的形成与地域分化相关.原因是1、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
如零售业需布局在通达性最好的地方,工业区需要广阔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②同类活动有集聚效益。
③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如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之问。
④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因此,他们认为越是大城市其核心就越多、越专门化。
行业区位、地价房租。
集果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主要困素。
现代城市正是由于这4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遗自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导致城市地域多极核心的产生,于是他们于1945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多核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
如图所示,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城市几何中心,但是是市区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靠近市中心,但又位干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
居住区仍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常常偏向城市一侧发展,而且它们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则布置在城市的郊区。
多核心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相比更具现实性。
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通常是复合核心结构。
这对现代大城市研究与规划很有启示,因为当今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多核化,城市地域规划的倾向是分散多核型。
多核心城市地域结构虽然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按功能区组织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向郊区发展的趋势,比同心圆结构和扇形结构也更接近实际.在城市社会空问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式中,同心圆模式注重城市化原因,其基本原理是流入城市的移民集团的同化过程;扇形模式往重社会经济地位,焦点是不同地价往宅地区的发展移核心模式强调各种不同社会集团经济活动的次地区发展。
因此.这三者的关系并不对立,扇形和多核心以同心圆为基础。
另外.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又是社会区分析和因子生态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城市因子生态结构分解后即是同心圆、扇形和局部集中的三种成分,所以说,这三种空间成分是城市地域结构组合的基本因素。
4.2.2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巾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区对其周围地区越来越保持着一种非常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