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计划4篇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
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
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
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
记忆障碍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
(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
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
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
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
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
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
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
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
(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
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为主、康复训练为辅。
一旦病情稳定,就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2)恢复期发病后一周至6个月都属于恢复期。
在这个时期,病情基本稳定,存在的各种障碍有可能不断改善,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3)后遗症期一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可能留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手脚活动不便、谈话不清楚、日常生活离不开家里人的帮助等。
二、训练内容和方法(一)训练正确的卧姿适用对象为卧床的偏袒患者,目的是为了防治病法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三种方法。
1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垫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放置在枕头上。
2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枕枕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100度;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
3 、仰卧位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头稍转向患侧,患侧上肢伸展,下肢稍屈曲;该体位尽量少用。
(二)翻身训练适用对象为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者翻身有一定困难的偏袒患者,目的是为了:①提高患者在床上的活动能力;②训练躯干旋转,缓解痉挛;③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④防治病发症。
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训练两种方法。
1. 向患侧翻身训练患者仰卧,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压在健侧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双上肢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带动身体翻向患侧;健侧下肢跨向前方,调整为患侧卧位。
2.向健侧翻身训练患者仰卧,用健侧脚勾住患侧小腿;借助于惯性带动身体翻向健侧。
(三)卧床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的自我运动。
1.桥式运功适用对象为偏瘫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者。
目的是为了:①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②促进下肢正常运动;③训练腰部控制能力;④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训练者可给予如下帮助:一只手向下压住患者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的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
2.抱膝运功适应对象为偏瘫患者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时。
目的是为了:①缓解下肢和躯干的伸肌痉挛;②促进骨盆运动;③缓解上肢的屈肌痉挛。
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双腿屈膝;双手叉握;将头抬起,轻轻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训练者可帮助固定患手,以防滑脱。
偏瘫的康复训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运动疗科李洁辉一.基础知识(一)偏瘫的定义由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脑内病变所引起的以同侧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二)偏瘫发生的原因脑内病变:脑血管病变①出血性;②缺血性脑外伤偏瘫的康复评定1.基本概念康复评定是对患者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评定方法交谈、观察、检测、填表感觉的评定感觉分类1.浅感觉:包括痛、温、触压觉,是皮肤粘膜的感觉。
2.深感觉:包括关节觉、震动觉,是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感觉。
3.复合觉:包括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它是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等各种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的。
检查方法浅感觉1)轻度触觉:闭眼→棉花轻刷皮肤。
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2)痛觉:对痛觉减退的病人,从障碍部位→正常部位检查;对痛觉过敏的病人,则从正常→障碍部位检查,便于确定病变范围。
3)温度觉:闭眼→两支试管(冷5-10℃,热40-45℃)交替随意地刺激皮肤,指出“冷”“热”,接触时间2-3s。
深感觉(本体感觉)1)位置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置,请病人说出这个位置或用另一部位模仿。
2)运动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置,请病人说出肢体运动方向。
3)震动觉:闭眼→将震动音叉放置病人身体骨骼突出部位。
复合觉1)实体觉2)两点分辨觉: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辨力,舌部1mm,指端部位2-3 mm,在手掌1.5-3 mm,在背中心部位6-7 mm。
3)其他:大脑皮质感觉(如:重量、识别、皮肤书写觉、及对某些质地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可采用Brunstrom、上田敏评定方法和综合评定表平衡功能评定1.坐位:长坐位静态,自我动态,他动态平衡。
端坐位2.跪位:双腿跪位平衡,单腿跪位平衡。
3.立位:双腿立位平衡,单腿立位平衡。
4.步行中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肌张力评定协调性功能评定协调性:(不能,不准确,慢,正常)步态功能评定偏瘫的异常步态包括:足跖屈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
(三)偏瘫常见的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1、运动障碍特点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痉挛期: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痉挛、腱反射亢进,导致异常的运动模式。
反射抑制性抗痉挛体位(reflex inhibitory pattern,RIP上肢RIP: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指、拇指外展下肢RIP:轻度屈曲髋、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2、感觉障碍特点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本体感觉和视觉障碍。
3、语言障碍特点失语症①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③完全性失语;④命名性失语;⑤阅读障碍;⑥书写障碍构音障碍4、认知障碍特点包括:定向、注意、记忆、思维等功能障碍及失用症和失认症等知觉障碍(四)偏瘫并发症挛缩:肌肉性、神经性异位骨化肩手综合症起立性低血压肩关节半脱位易引起挛缩的部位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位前臂—旋前位腕关节—屈曲位手指—屈曲位下肢:髋关节—屈曲、外旋位膝关节—屈曲位踝关节—遮屈二.偏瘫的康复目标与训练计划三.早期床边康复训练(一)康复训练目标1.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2.抑制或减轻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或加重3.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4.强化健侧肌力5.提高ADL能力(二)训练计划1.良肢位的保持2.进行被动运动3.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4.体位变换,转移训练(三)训练方法1.良肢位的设计定义指为防止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2、良肢位的摆放3、体位的变换卧床期常采用的体位有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轮椅坐位及轮椅上坐姿调整(二)被动活动(Passive Movement)目的:通过被动活动维持或改变关节活动度(ROM),预防关节挛缩.在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之前,应做患肢的被动运动,每日两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持续充分牵拉,缓慢进行.(三)辅助运动到主动运动的训练搭桥训练(四)翻身训练1.翻身前的准备动作2.身体上部的旋转动作3.仰卧位翻身(五)诱发下肢的屈曲运动(六)分离运动训练1.髋伸展位时膝屈曲动作 2.髋内收外展的控制(七)卧位起坐训练(1)起坐前的准备训练(2)侧卧位坐起(3)仰卧位坐起:(八)坐位平衡的训练(1)躯干柔软度训练2、床边坐位平衡床边坐位的保持:包括介助下保持和独立保持.患者握住床栏杆,治疗师在肩部给以辅助手扶被褥努力不让自己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