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可译性限度的音译消解
中华文化可译性限度的音译消解
Oc.0 0 t 1 2
中华 文 化 可 译 性 限度 的音 译 消 解
邓 向 福
( 门海洋职业技 术学院 基础部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0
摘 要: 伴随着全 球经 济一体化,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日 趋频繁。 原属 中华文化的观念、 意象等元 素被译介到其他文化, 而融入、 进 丰富和发展 了 其他文化。 然而文化的可译 性限度却影响着中华文化 的译介。 文
涉及 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 的诸 多词语多采用
发展以及译者诠 释能力的提高和读者理解能力的增 强, 可译性限度将得到更好的调节。 具体而论, 有许多 方法可以消解文化可译性限度。 而音译法就是其中切
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音译(rnl ri )顾名思义 , Tast ao , i tn e 是一种以音代义
宜采用音译法
的方法。《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 , 音译即译
音, 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跟它发音相同或近 似的语音表示 出来 的翻译方法 。方梦之也说 , 音译即 转写, 它是用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 字符号的过程或结果。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民族 因为地域差异 , 从而产生与地域特征紧
特色 比较浓厚的信息时, 由于语言的差别而未能达到
完全对等的程度。
中华文化延绵 50 00余年 , 浩瀚 渊博 , 异于欧美文
化 。英译中华文化 , 向西方读者传播 中国几千年来 的
它包括语言文字结构障碍、 惯用法障碍 、 表达法障碍、 语义表达障碍和文化障碍【1 , 1 Ⅲ。正是 由于英汉语言 之间的非相似性造成 了翻译过程中意义的缺损 , 从而
产生了可译性 限度问题 ,以至于无 数中外译者为 了
“
一
哲学思想、 文学创作 、 政治历史演变以及 中国社会生 活习俗诸方面的文化信息 , 引领他们 “ 知之 ”“ 、 乐之” 甚至“ 好之 ”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 也是 国 家软实力的彰显 。
收稿 日期 :0 0 0 — 3 2 1 — 8 0
交流的形式。因此, 翻译 的实质是两种不同文化 的传 播交流。由于 自然环境 、 社会条件等差异 , 民族在社 各
会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包括思维模式 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内的文化差异 。由此导致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 的过程 中发生缺损 , 而且越是民族的东西 ,这 “ 种情形便越是严重,因其包含 了更多 的文化 内涵 , 受 文化因素的制约就更为明显” …。正是文化的差异 , 即
语言是文化 的组成 、 是文化 的载体 , 文化又深深
地植根于语言。而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传译
文化翻译有“ 大文化” 小文化” 。 和“ 之别 前者指文
本整体所反映或蕴含 的文化 ,它植根于某个民族、 某 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之 中, 如文学、 哲学、 政治等方面的 内容 。而后者是蕴含在语言各层面的文化因素 , 如衣 食住行、 风俗 习惯、 生活方式 、 行为规范等等。本文拟 就“ 小文化” 面, 层 即从语言层面出发 , 对音译法消解
名之立 ”而“ , 旬月踌躇” 。可译性限度在翻译的过
程中虽不可避免 , 但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从大处着
作者简介 : 邓向福 (9 8 )男 , 17 一 , 福建泉州人 , 门海洋职业技术学 院基础部讲师 , 厦 研究方 向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
7 ・ 1
眼, 随着文化的融合 , 思维的深化 , 翻译思想和方法的
化可译性 限度是 可 以通过诸 多方法加 以消解 的 , 而音译 法是其 中切实 可行 的方法之 一, 它在消 解 中华文化 可
译性 限度上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
关键词 : 中华文化 ; 可译性限度 ; 音译法; 消解
中图分类号 : 0 G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1(0 0 — 0 1 0 17 — 2 02 1)5 0 7 — 3 0
第2 卷 第5 6 期
V0. 1 26 No5 .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LJ lT ahr C l g(oi c ne d i ) orao a g g eces oeeS c l i cs i n 1 l aS e E t o
21 0 0年 1 0月
音译 法来 译介 。磕头 (ot ) kwo 、炕 (ag 、秧歌 w kn ) (ago 、 袍 (hoga 、 将 ( aj g、 极 y k) 旗 n cens m) 麻 mh n) 太 o
( i i、 ( n u) tc )风水 f g hi ah e s 等等。
( 中华文化特有的而译语文化不存在的事物 , 三)
异质性导致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中华文化可译性限度进行分析。
一
、
可译性限度的音译消解
宏观上讲 ,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 , 有着共 同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认知表达能力 ,因此 ,
文化在具有异质性的同时又具有同质性。奈达认 为: 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绝对沟通是不可能 的, 但是不
不同文化有其相似性 ,可以通过其载体语言来传译。
境、 风俗习惯、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等因素形成了 自身 的特殊性 , 这就造成 了传译 的困难。当“ 信息转换通
道” 1 受阻时 , [1 31 0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便应运而生。 可译性 限度就是指在语 言各层次中存在 着的使 语际意义转换不能完全实现的种种限制。英汉翻译过 程 中的可译性限度是由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
然而 ,不 同文化及其语 言因各 自民族特定 的生活环
管在同一语言区域还是不同语言区域之间, 人们之间
高度有效 的沟通还是可能的 , 因为人们 的思路、 身体 反应、 文化经历和对别人行为方式做出调节的能力都 是相似的。[ 因此 , 2 1 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被传译的 问题 。 只是在翻译涉及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