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贺君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

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

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

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

《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
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详分类。

《隋书·经籍志》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明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

《总目》类目有所变动,《史部总叙》云:“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纪事本末、1)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2据此,史部类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正史——大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参考纪传者;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参考诸志者;史评——参考论赞者。

其中以纪传体史书即正史为核心,将其他14类区分为三组,层层拱卫正史,形成了“正史中心观”,有的学者认为将编年划在正史外欠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汗牛充栋的历代史书,能够构建一个如此完整严密的分类体系已实属不易了。

此外,史部目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科学的改革,比如根据史学发展的情况新创纪事本末类,诏令奏议类,在谱学普遍衰落的情况下,删掉谱牒一类,使得类目的划分更加详细、明了,这无疑是《总目》的过人之处。

其二,述源流。

中国学术发展至清朝,已经颇具规模,编撰如此一部集大成的史书目录巨著,必然要对前代史家体例和史学思想进行总结。

《总目》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还能够追根溯源,探究学术之源流,使后人得窥中国史传之全貌。

如《正史小叙》中对正史一类有详细的介绍:“《正史》之名,见於《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

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

今并从官本校录。

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

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

”3由此我们对正史一类之源流便一目了然了,此外《总目》对各小类也条分缕析的进行了总结,对每本史书都详述始末,介绍其版本流传,篇数散佚情况等等,《总目》所做的这些工作无疑对今人是非常有益的。

其三,精考证
清代学术以考据学为中心, 考据的领域, 由群经旁及子、史, 比汉代仅限于经书的考据学范围要广泛得多。

《总目》继承了清初学者考据传统,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典籍所载内容皆能旁引曲证,一一究其异同,核其虚实。

参与编修全书及《总目》的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等人, 都是考据学的赫赫有
名的人物, 所以精审的考证比比皆是。

正史之首部著作《史记》即是如此:“《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褚少孙补。

……《汉书》本传称其十篇缺, 有录无书。

张晏注以为迁殁之后, 亡:《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

今考…日者‟、…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 是为补缀残稿之明证, 当以知几为是也。

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 不云有缺, 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合为一编。

观其“日者”、“龟策”二传, 并有…臣为郎时‟云云, 是必尝经奏进, 故有是称。

其“褚先生曰”字, 殆后人追题, 以为别识欤? ……”4提要通过考证, 证明褚少孙补《史记》确有其事, 而且还说明“褚先生曰”很可能是后人所追题, 以示区别。

提要还举出:“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而讽一‟之语, 又摘《公孙宏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修宏子孙爵‟语。

”5焦宏谬称今之《史记》非司马迁原本, 走向另一极端, 提要则认为不符合事实。

这些考证, 重事实, 重证据, 严肃认真, 观点明确, 值得我们借鉴。

书名是典籍的标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典籍经常存在同书异名的情况,给读者带来不便。

遇到这种情况,《总目》往往考证书名演变脉络,确定典籍最确切名称。

如清杨捷《平闽记》,是他在康熙十七年征剿郑成功时所写成的奏疏及签启、咨文、牌檄、告示等文稿结集而成。

“冯溥、王广心序,叶映榴跋,皆称《平闽纪事》。

前有张玉书序,则又称《平闽记》。

盖初名《纪事》,复改今名也。

”6《总目》将此书书名的演变过程考证清楚:初名《平闽纪事》,后因张玉书序中称其为《平闽记》而改名并沿袭至今,两书本为一书。

又如唐李绛撰、蒋偕编《李相国论事集》,旧本题名《李身之文集》,“前有大中五年偕自序,称今中执法夏侯公授余以公平生所论谏,凡数十事,其所争皆磊磊有直臣风概,读之令人激起忠义,始自内廷,终于罢相,次成七篇,著之东观,目为《李相国论事集》云云。

其说本明,此本标题,殆后人传写所妄改欤”,7《总目》充分考证此书写作背景和成书过程,指出《李相国论事集》才是此书真正书名,《李身之文集》乃后人传写过程中妄改,与作者本意及本书主要内容不合。

其它如《礼白岳记》又题曰《蓬栊夜话》,明陈诚《使西域记》又名《西域行程记》,《闽中理学渊源考》又名《闽中师友渊源考》,此类种种,《总目》皆能一一辨证异名,考其书名演变,为读者提供实证。

当然,《总目》史部目录的特点不仅限于此,本文只是从较为突出的几点入手,浅述其特点及成就。

通过阅读《总目》,深感于史部目录之博大精深,确实有待于学人做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注释:
1原文本无,按照《总目》实际体例编排续加之
234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2003年版,397页(以下注释凡引《四库全书总目》作者、版本皆同此条。


6《四库全书总目》,490页
7《四库全书总目》,514页
参考文献:
1张子侠、张永瑾:《史部类目源流考略》,《东南文化》2000年第一期。

2杨绪敏:《论邵晋涵古籍整理研究之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9月,第五期。

3张永红:《邵晋涵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6月第5卷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