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第一节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治疗仅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
雅克·拉康(Jacque Lacan 1901-1983)
拉康是回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家
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1901.4.13 ,巴黎出生
1919年,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
1932年,完成博士论文
1933年,在法兰西学院旁听亨利·瓦隆的儿童镜像实验
1938年,结婚
1941年,拉康夺人所爱,与知名女明星西维亚生下了女儿朱迪特
1953年,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66年,出版《拉康选集》
1969年,在巴黎文森大学设立第一个精神分析学系
1981.9.9,肠癌逝世
拉康的著作是难懂的,读懂了拉康,就读懂了潜意识,就读懂了精神分析。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回到弗洛伊德去
四、主体的结构——现实、想象、象征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索绪尔=拉康
弗洛伊德加上索绪尔等于拉康
索绪尔
一、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
语言符号是概念和声音意象的统一体。
声音意象被称作“能指”;概念被称作“所指”,两者结合构成语言符号。
我们可把语言符号比作一页薄纸,概念为其正面,声音为其反面,两者不可分离”。
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结构主义观点
声音意象(能指)意识
概念(所指)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一)镜象阶段
(二)俄狄浦斯情结
你照镜子,你说“瞧,那是我”。
那并不是你,它只是一个图象。
(一)镜象阶段——镜子是母亲,是他人
镜象的三个时期(6—18月):
第一时期把自己身体在镜子里的形象当成是现实存在之物
第二个时期儿童把它当作是他者的身体形象
第三个时期儿童终于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身体现象
镜象阶段的结果是,使婴儿从一个混沌之物发展为一个心理化的个体。
母亲是此时婴儿世界唯一重要的“他者”。
(二)俄狄浦斯情结
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
2、父母子三元关系阶段
3、父子二元关系阶段
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
2、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
父亲以阻扰者的身份出现,强迫母子分离,形成三角情感关系。
父亲是一个个以“法则”为代表的男人出现的。
3、父子二元关系阶段
儿童习得了父亲的法规,承认父亲的象征地位,接受了只有父亲才具有阳具,只有父亲才是母亲的欲望对象这一事实。
此后,父亲不再是他竞争的对手,而是儿童学习、模仿和认同的对象。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1、无意识是另一种语言
2、无意识具有与语言一样的结构
3、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4、无意识是主体之家
1、无意识是另一种语言
拉康说:我们千万不要把无意识想象为一种处在意识之下的潜意识。
语言的不连贯性正是无意识的基本形式。
无意识的呈现
无意识就是呈现在语言障碍这一裂口之中的闪烁躲避之物。
当我们的意识想去捕捉它时,它逃离我们而去,而当我们的意识不再去强求它时,它又回到了我们面前。
它总是在这种躲躲闪闪、摇摆不定中向我们呈现。
它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我们的意识连一秒钟都把握不住它。
无意识其实是另一种语言,它的活动与语言活动一样,都具有流通性。
2、无意识具有与语言一样的结构
我们完全可以用语言分析的手法来探索无意识现象。
如果你的耳朵真像一架机器,那么,在句子展开的每一时刻,都会有一种意义跟随。
3、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他者的语言”是拉康对精神分析的著名论断,是拉康结构精神分析的基础。
无意识这一话语是经过“他者”组织的。
无意识不仅是“他者”中的一种话语,而且它就是“他者”的话语。
4、无意识是主体之家
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笛卡兒﹝1596-1650﹞
笛卡儿——从普遍怀疑出发推断出“我思”主体的确定性。
“我思故我在”
弗洛伊德——则是从怀疑意识确定性出发,推断出无意识的确定性。
意识自主性是一种神话。
笛卡儿——不仅“我思”是不言自明的,而且意识或思维也是自主的。
弗洛伊德——意识自主性只是一种幻像,真正确定的东西是无意识。
无意识思维是原初性思维
意识--反思性思维
无意识--原初性思维--真正主体
拉康认为:
意识事实上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要比无意识思维出现得晚,因此不可能真实反映主体的存在状况,相反,无意识思维才是原初性思维,它才是主体真实生存的场所。
真正的主体寓于无意识之中。
四、主体的结构
1、现实界与需要--发展阶段I
2、想象界与需求--发展阶段II
3、象征界与欲求-―发展阶段III
1、现实界与需要――发展阶段I
拉康认为尚未做出分离的婴儿,存在于现实界。
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是无意识的界线。
2、想象界与需求――发展阶段II
自我是一个意象,精神分析治疗要设法使患者认识其意象。
想象界执行着自我的功能,是个体自我防御的手段。
3、象征界与语言――发展阶段III
3-4岁进入象征界。
象征界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
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无意识的形成过程。
本我——现实界
自我——想象界
超我——象征界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回到弗洛伊德去
四、主体的结构——现实、想象、象征
第三节治疗仅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
一、治疗的本质与目标
二、分析者是缄默的听众
三、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
一、治疗的本质与目标
精神分析过程就是对语言的直接分析过程。
治疗的目标就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的潜意识欲望。
精神分析治疗可以说是一种话语疗法。
病人的言语是在想象的层面上展开的,病人总在虚构自己的历史,在他的话语中,他把自己描述为另一个人,似乎他希望看到自己,或者说他希望被看到。
结构主义箴言--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
空体言语是无内容的且不可信的言语。
这时不是主体在说话,而是主体被话说着,主体与他的言语产生了分离。
治疗能否有效的标准,是病人能否使空体言语转变为有真实内容的实体言语,是否表达出了真正的潜意识欲望。
当他对你谈论他自己时,分析就结束了。
在分析性会谈中,“他者”既是被分析者的潜意识,也是分析者。
二、分析者是缄默的听众
拉康派的精神分析者让分析者做一个冷漠的缄默者,或一面中性的镜子。
1、缄默者
精神分析学家就他自身来说什么也不是。
拉康派分析师有三种角色:他者、翻译家、听众(缄默者:桥牌游戏中的明家)。
分析者是真实性的第三个证人,是被分析者的潜意识的发现者。
分析者应做一面中性的镜子,保持着冷漠的中性态度:
扳着面孔,嘴唇紧闭,时不时严肃地瞥一眼病人,或者透过镜片空洞地盯着某一处。
这种态度使得病人与分析者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屏障,拉康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
我能给他的只是一套空话而已。
分析师越沉默,病人则越发激动,最终,他失去对自己的言语的控制力量,在言语中将自己逐渐暴露出来。
这便是分析师保持沉默的目的,病人的言语最易泄露他的最内在的存在——潜意识的欲望。
2、解释(翻译家)
解释是在自由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拉康强调听出病人话语背后的潜意识文本,并对之加以恰当的解释。
解释本身就是治疗。
拉康从来不相信会有完全的解释,也没有绝对的完全的真实性。
真实性不来自于讲话者,而是来自于听者。
3、移情现象
移情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
移情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种过程。
作为一个事实,移情就是指病人把分析师认同为一些影像。
移情作为一个过程将标志着主体的倒退,即从他的自我形成的一个阶段倒退到另一个阶段。
唯有分析的中性化才能保持移情的结构。
三、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
试图针对每一次会谈都找到一个与病人所讲的东西相适应的恰当的停止点。
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的作用
1、可以消除病人的抵抗
病人往往把50分钟时间作为一种抵抗……他们两眼盯着钟表就像盯着远处隐约闪现的避难所。
许多病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分析者在什么时候会结束会谈。
因此他常常与分析者展开持久战。
2、诱发病人的自由联想,最终达到潜意识的语言化。
弹性会谈时间恰似一个刺激物,刺激了会谈中新思想或联想的产生。
弹性会谈时间首先使病人学会了切中要点,其次是尽可能快地多说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