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带曲线的整正

附带曲线的整正

道岔附带曲线的整正
一、前言
(一)《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规定:验收道岔时,同时检测两线间距小于5.2m 的附带曲线转向,用10m 弦量正矢,其连线正矢差:到发线不超过3mm ,其他站线不超过4mm ,附带曲线半径一般要求为50m 的整倍数,而曲线长往往不是5m 的整倍数。

目前附带曲线整正的方法有直股支距法和10m 弦绳正法、一弦法(长弦法),主要采用直股支距法和10m 弦绳正法两种,当曲线头尾不明或曲线状态不良时,可用支距法,当曲线状态良好,标志齐全时可用绳正法。

(二)本人在维修工队从事维修工作四年,其中维修道岔107组,后又调入新线工区(上联线茶亭工区)整治了5组新铺道岔。

在现场实际运用中采用了直股支距法和绳正法整正道岔附带曲线,均取得了不错成绩,优良率达100%。

二、确定附带曲线始、终点位置
(一)确定曲线三要素
附带曲线的整正要做好现场调查工作,首先在现场量得道岔号数N ,平均线间距D 及附带曲线半径R 。

1、道岔号数N :道岔号数一般为已知或用步量法测定。

2、线间距D :先拨直直股方向,然后用钢尺在附带曲线后两平行地段分别量取不少于三处,取平均值。

3、曲线半径R :在附
带曲线内,用10m 弦,量正矢三处,取平均数f 平,反求该曲线的半径:R=12500
f 平。

(二)确定附带曲线头、尾位置
1图中 N ――道岔号码 D ――线间距(m ) T ――附带曲线切线长 b ――道岔后长 a ――辙叉角
R ――附带曲线半径
S ――标准轨距(1.435m ) ZY ――曲线头 YZ ――曲线尾
R 为外轨曲线半径 R 外=R +s
2 =R+0.7175m
1)曲线头和曲线尾的横距X T =R.tan a
2
X=T(1+cosa)
2)直内股辙叉距轴线中心至曲线头的横距f f=
D
tana
+T-X-b=DN+T-X-b 〔根据曲线头、尾在直股上的投影点,用方尺或支距尺在所标记的投影点影出方向(注意垂直于直股),在直内股定出一条直线,方到附带曲线侧外股定出ZY 、XZ 点〕
根据f 确定ZY 点 根据X 确定YZ 点
2、附带曲线头尾在曲股上的位置
1)侧外股辙叉轨缝中心至曲线头的位置L 夹 L 夹=
D
Sina
-T-b 2)附带曲线头至尾的长度K K 上=Л
180
R 外a 。

三、附带曲线的整正
(一)直股支距法
长弦法拨正曲线,当弦比较长时,或受气候影响风力较大时,就不容易把弦线拉准,影响拨正附带曲线的质量,可改用比较精确的直股支距法进行。

直股支距法是以直股内侧钢轨作基线,从基线上量取附带曲线各点支距(用钢尺量取直内股钢轨工作边到附带曲线外股工作边的垂直距离),用以拨正曲线达到圆顺状态。

使用直股支距法前,应先将直股方向拨正。

支距点的设置:从辙叉跟轨缝中心开始,沿直内股量f 值,该点为附带曲线头在直内股的投影点,亦是支距点的始点,然后每隔5m 量一点,直量到附带曲线尾在直内股的投影点为止,最后一点的距离为X -5n(m)。

如图2
各点支距为 D 0=D - X 2
2R
D i =D - (X-5i)2
2R
D n =D 式中 D 0 ――曲线始点支距
D ――线间距
X ――为附带曲线头尾在 直内股的投影长度
D i ――为第i 点支距
D n ――曲线终点支距 各点拨道量 e i =D i -D i 实 式中 e i ――各点拨道量 D i 实――各点实量支距
当e i 为“+”时,曲线上挑,e i
例:某50kg/m 钢轨12#道岔测量结果如下: D 1=5.005m 、D 2=5.000m 、D 3=4.995m f 1=31mm 、f 2=32mm 、f 3=30mm (已知b =19.962m ,a =4º45'49") 解:1、计算法 1)确定三要素
D =D 1+D 2+D 33 =5.005+5.000+4.9953 =5.000m
f 平=f 1+f 2+f 33 =31+32+30
3 =31mm
R=12500f 平
=1250031 =403m 取R=400m
2)求桩点位置
①曲线头至曲线尾横距X
T=R ·tan a 2
=400×tan 4º45'49"
2=16.638m
X=T(1+cosa)=16.638×(1+cos 4º45'49")=33.219m
②曲线头至辙叉尾横距f
f=D ·N+T-x-b=5×12+16.638-33.219-19.962=23.457m 3)求各点支距 D i =D-X
2
2R
始点支距 D 0=D-X 2
2R =5- 33.219
2
2×400 =3.621m
D 1=D- (x-5×1)2
2R =5- (33.219-5×1)
2
2×400 =4.005m
D 2=D- (x-5×2)2
2R =5- (33.219-5×2)
2
2×400 =4.326m
D 3=D- (x-5×3)2
2R =5- (33.219-5×3)
2
2×400 =4.585m
D 4=D- (x-5×4)2
2R =5- (33.219-5×4)
2
2×400 =4.782m
D 5=D- (x-5×5)2
2R =5- (33.219-5×5)
2
2×400 =4.916m
D 6=D- (x-5×6)2
2R =5- (33.219-5×6)
2
2×400
=4.987m
终点支距=D=5m
(二)绳正法(如图1)
为了保持附带曲线圆顺,当正矢超限时,必须及时整正。

用绳正法整正附带曲线,调查、计算、拨正都很方便。

当附带曲线状态较好,可采用10m 弦绳正法整正。

现举例说明
例知50kg 钢轨12号道岔,线间距D =5.000m ,R =450m ,b =21.054m ,a =4º45'49",实测各点正矢如下表,计算各点拨量
解:1、确定各桩点位置
1)侧外股曲线头至辙叉尾距离L 夹
L


D sina -T -b =5
sin4º45'49"
-R ·tan 4º45'49"2 -21.054=60.208-18.717-21.054=20.437m
(其中T =R ·tan a 2 )
2)附带曲线头至尾的长度K 上
K 上=л
180 ×4º45'49"×450.7175=37.473m
根据L 夹和K 上确定曲线头、尾在侧外股的位置。

2、各点正矢计算
f c =12500R =12500450 =27.8mm 取28mm
f 1=f c 2 =27.82
=14mm
f 8=(1-A 22a 2 )f c =(1-2.52722×52 )×28=24mm
f 9 = B 22a 2 f = 2.4732
2×52
×28=3mm
f 2-f 7 =28mm 术中a =A+B =5m
B ――为K 上的尾数(2.473m ) A ――(5-2.473=2.527m ) 计划正矢总和为
50又不改变曲线要素,采用以上两种拨正方法,测量、计算简单,在现场采用中方便可行,效果良好,验收均为优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