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古音研究整理

中古音研究整理

韵书《唐韵》1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4期2封传兵、刘晓南孙愐《唐韵》传本及佚文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1期3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期4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之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5期5徐朝东孙愐及《唐韵》相关资料考察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3期6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订误举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7丁治民《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兼论《大宋重修广韵》所据孙愐《唐韵》的写本语言研究2010年2期8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段注本之比较云梦学刊2014年3期9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励耘学刊2013年2期10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训异义同”用例的比较研究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11封传兵《唐韵》研究考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1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徐朝东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中国语文2004年2期14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15 谢艳红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16徐朝东与蒋藏本《唐韵》相关的敦煌韵书残卷考释敦煌研究2003年2期17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校大徐例释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18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构词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期19 P.2659为《唐韵》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1期20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1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23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重文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24徐朝东蒋藏本《唐韵》撰作年代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6期25徐朝东唐写本《唐韵》所引《说文》考辞书研究2011年4期26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2期27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28古德夫《唐韵》对《切韵》语音的改易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29饶星孙愐《唐韵序》中的一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3期《切韵》1)不同版本研究1陈平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考温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2陈平笺注本《切韵》引《说文》体例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1期3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敦煌研究2011年1期4丁山《唐写本<切韵>残卷跋》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月刊1937年13期5邓文彬《早期韵书的产生于陆法言<切韵>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6董作宾《跋唐写本<切韵>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季刊1930年4期7古德夫《宋跋本王韵与<切韵>》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8方国瑜《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跋》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年2期9高本汉、王静如中古音《切韵》系统及其演变国立中央研究院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4期10高畑彦次郎、李无未、董冰华高烟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和补充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11李无未、董冰华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和补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2期12吴风航《笺注本<切韵>——《s2071》声母异常音切再探》剑南文学2012年2期13吴风航《笺注本<切韵>反切考》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14魏建功《<切韵>韵目次第考源——敦煌唐写本“旧三十字母例”的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4期15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年16王显也谈《增字本<切韵>残卷第三种》古汉语研究1993年1期17肖文郁、董丽娜《切韵》传世版本之探究语文学刊2008年18期18郑民论《切韵》敦煌写本及传世本之正字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3期19《唐抄本韵书及印本切韵之断片》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6年5期2)性质研究20蔡宝瑞论《切韵》的性质语文应用与研究1996年4期21邓少君从方言词论《切韵》的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22董志翘《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期23黄典诚《切韵》性质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3期24高永奇《试论陆法言的语言观及《切韵》音系之性质》殷都学刊2000年3期25关伟华《切韵》音系性质之我见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1期26方庆蓉从颜之推看《切韵》音系的性质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3期27李新龙对《切韵》音系性质诸说之评价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28刘洋洋《切韵》音系性质观点阐述青年文学家2014年20期29刘欢《切韵》音系性质研究综述青春岁月2013年23期30谭海生一切多音: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一个设想学术研究2007年5期31谢玉屏浅谈《切韵》的音系性质华人时刊2013年6期32潘文国汉语音韵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论争——再论高本汉体系及《切韵》性质诸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219杨剑桥《切韵》音系性质的深刻论证:读33葛毅卿先生的《隋唐音研究》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34张金发再论《切韵》所反映的读书音及其音系性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张淑娟《切韵》音系性质浅谈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4期36曾晓渝、刘春陶《切韵》音系性质的再探讨2009年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37杨剑桥《切韵》的性质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国先生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38杨剑桥《切韵》的性质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国先生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39张琨、张贤豹《切韵》的综合性质书目季刊1983年1期40周凤玲论《切韵》音系的性质集宁师专学报2002年1期41潘柏年《切韵》性质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2赵胜启《切韵》性质纵横论文学教育(下)2008年8期43曾晓渝、刘春陶《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再探讨古汉语研究2010年1期44中古音讨论组关于《切韵》性质和音系基础的讨论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45胡和平也谈《切韵》音系的性质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2期46李海英《切韵》性质研究综述鲁东大学学报2014年3期47王昌东《再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上)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2期48王昌东《再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下)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3期49王显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与何九盈、黄淬伯两位同志讨论中国语文1962年12期50张玉来、徐明轩论《切韵》语音性质的几个问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3期51张民权试论《切韵》一书的性质——读《切韵·序》和《颜氏家训·音辞》南昌大学学报1993年4期52黄淬伯《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3期53赵光智试论《切韵》音系的语音基础昌潍师专学报1997年4期54《切韵》的综合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2期55张宁从《切三》又音看《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56张宇从《切三》又音看《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57胡万粉从《切韵》音系的性质看内部拟测法的局限性安徽文学2011年11期58黄淬伯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1-12期59黄淬伯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与王显、邵荣芬两位同志讨论中国语文1962年2期3)音系(声韵调)研究60陈静毅《切韵》S2071反切注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61陈会兵试论《切韵》系韵书的语音规范作用学术论坛2006年1期62陈志清《切韵》声母韵母及其音值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3陈瑶从徽语看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3期64储泰松、杨军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切韵》考语言研究2011年4期65代小军《切韵序》“俱论是切”考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66丁山《<切韵>非吴音说》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5-27期67冯蒸《切韵》咸、蟹二摄一二等重韵中覃哈韵系构拟的一处商榷——论前、央、后/a/不能同居于一个音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68冯蒸《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6期69冯玉映从《切韵》入手寻找汉越语声调与中古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东南亚纵横2003年7期70谷建陈澧《切韵考》“用字偶疏”条例之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71郭成韬《切韵》和《切韵》系统的韵书语文战线1980年10期72郜晓芹《从李白近体诗用韵看<切韵>系韵书的发展》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4期73黄笑山《<切韵>元音分韵的假设和音位化构拟》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74黄笑山《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1期75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4期76黄笑山《切韵》三等韵ABC——三等韵分类及其声、介、韵分布和区别特征拟测中文学术前沿2012年2期77黄笑山《切韵》于母独立试析古汉语研究1997年3期78黄笑山《切韵》韵目小注“同”与“别”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0期79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80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厦门大学1990年博士论文81黄笑山《切韵》27声母的分布:用黄伯虔师“轻重不平衡”理论处理《切韵》的作业汉语史学报2007年0期83黄薇《切韵》元魂痕同用之语音根据华侨大学学报2012年2期84黄薇《切韵》元魂痕同用之语音依据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2011年85黄淬伯《切韵》“内部证据”论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86黄典诚《切韵》的综合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87黄典诚《切韵》的作者——陆法言辞书研究1981年4期88黄典诚《切韵》图表化(上)华侨大学学报1986年0期89黄典诚《切韵》图表化(下)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1期90黄淬伯论切韵音系并批评高本汉的论点南京大学学报1957年2期91黄净伯讨论《切韵》的韵部与声纽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61期92李秋霞、马丽晶《切韵》的合口介音现代语文2013年11期93李秋霞《切韵》唇音字的开合问题名作赏析2013年36期94贺养州《切韵》中的唇音分化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3期95姜亮夫《切韵》系统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期96蒋至群、孙月香《切韵》语音规范性质简析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8期97金周生《切韵》以前反切上字用字之探讨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98康素娟《切韵》的音韵系统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99李于平陆法言的《切韵》中国语文1957年2期100李晓春《切韵》系韵书的演变过程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3期101李靖《切韵》音系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情况东京文学2009年2期102李荣《切韵》与方言——为第十六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方言1983年3期103李荣《切韵音系》语言学专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04李荣论李涪对《切韵》的批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85年1-6期105李新魁论《切韵》音系中床禅的分合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1期106李毅夫《切韵》韵部特多的原因齐鲁学刊1984年1期107李国华读《切韵》残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4期108李永新从会同方言看中古流摄和效摄的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3期109李思敬《切韵》音系上去二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去声次浊声母字在河北宁河方言中的声调表现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5期110刘恒志、牛守祯《切韵》研究述评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期111刘华江《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考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5期112刘冬冰试述《切韵》系韵书的相承和演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期113刘孝杰汉语音韵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以高本汉《切韵》音系的构拟为例语文学刊2012年3期114陆招英《切韵》系韵书歌戈韵与现代闽南方言比较福建论坛2005年s1期115陆招英《切韵》系韵书中歌戈韵与梵汉、汉藏对音比较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2期116陆招英《切韵》系韵书寒桓二韵分合性质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年3期117陆招英《切韵》系韵书歌戈韵分合性质研究——歌戈韵在韵书中的反切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118陆招英《歌戈等十三个韵分合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119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燕京大学1940年28期120鲁启华对《切韵》音系四声八调说的再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88年1期121罗伟豪从《颜氏家训·音辞篇》论《切韵》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z1期122罗伟豪关于《切韵》“又音”的类隔学术研究1983年4期123罗伟豪略论过去音韵学上一些审音的问题——有关《切韵》的“重纽”问题及其他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3期124罗长培《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1931125罗长培《切韵》探赜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5-27期126龙庄伟《切韵》研究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7林炯阳试论曾运乾《切韵》五十一纽说中华学苑1986年128马德强《重韵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129马德强《试论重纽问题提出的学术史背景》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6期130马德强不宜轻易否认《切韵》音系的真实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期131马德强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中开合口的来源考论扬州大学学报2012年4期132马德强《高本汉对等韵的认识和运用之评价》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5期133马德强《试论重韵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立的性质》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4期134马德强《重韵研究概说》语言研究集刊2010年0期135马德强《中古元韵问题论述》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4期136马德强《切韵》音系四等韵的介音研究平议汉语史学报2011年00期137马国良、罗季光《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原因中国语文1962年12期138木拉特中国古代韵书的起源及《切韵》的传承简述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6期139麦耘关于“益”、“石”分合的涵义和《切韵》的重纽——与张光宇先生商榷语言研究2003年1期140麦耘《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1期141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2期142麦耘《切韵》二十八声母说语言研究1994年2期143麦耘《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语言研究1991年2期144麦耘《切韵》“祭泰夬废”四韵不带辅音韵尾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4期145聂鸿音《切韵》重纽三四等字的朝鲜读音民族语文1984年3期147欧阳国泰《切韵》“俟”母质疑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4期148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2001年2期159朴庆松韩语的元音和谐律与《切韵》音系四个“等”的转化规律语言研究1999年1期160蒲立本、刘爱菊《切韵》和《韵镜》: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年0期161沈建民论《切韵》韵目用字的“同纽原则”语言科学2005年1期162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5期163邵百鸣《切韵》音系辩误职大学报2001年1期164邵荣芬《切韵》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4页165宋亚云、张蓉《切韵》系韵书重纽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166宋兆祥、郭敏朝鲜借音的韵母系统——与《切韵》及唐五代西北方音相比较现代语文2007年11期167仝小琳试析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韵类相混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5 期168仝小林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大韵相混现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7期169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170仝小琳《切韵》系韵书中的清浊音相混现象分析商丘师范学院2013年2期171仝小琳《切韵》系韵书韵目流变研究语言研究2013年4期172谭海生试析延续百年的汉语“切韵音拟测”的不合理性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173王为民《上古汉语元音音位研究——兼论<切韵>的元音音位系统》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174王为民《上古汉语元音音位研究-- 兼论<切韵>的原音音位系统》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175王启涛永明文学与《切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176王健庵论“内外转”的真义与《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4期177汪寿明《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语言科学2003年1期178汪波论《切韵·残卷三》诂训材料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1期179万献初《切韵》——金陵洛下读书音咸宁师专学报1986年2期180万波赣语建宁方言支脂之三分现象:兼论《切韵》支脂之三韵音值的构拟方言2010年1期181吴萍《从东晋李轨音切看切韵音系里的重纽现象》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3期182伍巍《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语文研究2000年4期183魏建功《<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附论韵书音类相从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2期184辛彩凤《切韵》S2071韵图贵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185谢纪锋《汉书》颜氏音切韵母系统的特点——兼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语言研究1992年2期186徐朝东《切韵》系韵书中四种异常音切之考察语言研究2006年1期187徐时仪《华严经音义引切韵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188徐通锵、叶蜚声《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0年1期189薛凤生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语言研究1996年1期190熊桂芬试论从《切韵》到《广韵》辞书职能的演变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191余迺永《切韵》系书切音与切字谐声相违的声母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5期192余迺永再论《切韵》音——释内外转新说语言研究1993年2期193余明象《切韵》庚三归清说南开学报1987年3期194于建松《现见<切韵>诗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11年4期195盂广道庾信用韵分析:兼论《切韵》等有关问题吴中学刊1993年4期196尉迟治平欲赏知音非广文路——《切韵》性质的新认识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0期197袁忠欢《切韵》系韵书韵图考正和小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198远藤光晓、张渭涛、陈小珍关于《切韵》的韵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期199尹凯从古代文人的“正音”意识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邢台学院学报2014年3期200杨春俏、阙建华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考辨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1期201杨剑桥《切韵》重纽A、B两类的归字问题东方语言学2011年2期202杨晓斌《切韵》的编纂与隋初大一统的文化建设古典文化研究2012年0203姚永铭《慧琳音义》与《切韵》研究语言研究2000年1期204闫玉山《切韵》音系声母娘泥归一证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1期205闫玉山等韵“门法”中的“类隔”切语(兼论《切韵》音系中舌音的分合)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7期206张渭涛、陈小珍关于《切韵》的韵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期207张忠堂《切韵》韵类考辨异同分析——对“止”摄分合的个案研究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208张建民《中古重纽韵系中舌齿音的归属研究述评》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3期209张琨《切韵》侯韵明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5期210张琨《切韵》止摄遇摄在现代粤语方言中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0年211张琨《论中古音与<切韵>之关系》音韵学研究通论1983年4期212张琨《<切韵>的前a和后a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5年1期213《切韵》â的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1期214张贤豹《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1985年2期215张新朋吐鲁番出土四则《切韵》残片考汉语史学报2014年00期216张汝州《切韵》声纽之商榷学风1933年4期217周傲生《切韵》的音韵格局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218周丹丹《切韵考》切语偶疏和借用条例之辨析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219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所集刊1984年220郑伟《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2008年第五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21郑伟《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中国语文2011年4期222郑伟《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2013年4期223赵彤《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语言科学2015年1期《广韵》[1]王进安. 从《广韵》《集韵》的影响看汉语多音字的审音[J]. 古汉语研究,2008,04:61-70.[2]刘明志. 《广韵》庄组声母在北方方言中的演变[D].山东大学,2012.[3]史俊. 《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4]张渭毅. 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广韵》异读字研究之一(增订本)[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9-60.[5]刘红花. 《广韵》方言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6]赵宏涛. 《广韵》、《集韵》反切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7]胡建升. 从唐宋科举诗赋用韵看《广韵》“文欣”同用的起始时间[J]. 语言研究,2010,02:38-42.[8]赵丽媛. 《广韵》《大广益会玉篇》语音之比较[D].吉林大学,2012.[9]张隽. 《广韵》训诂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0]黄萍. 《汉语大字典》引用《廣韻》切语抽样调查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12.[11]冯庆莉. 《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12]李开. 《广韵》重纽在古音构拟中的解释[J]. 语言研究,2012,04:76-84.[13]巫桂英. 《广韵》又音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14]赵娜. 《说文》《广韵》声音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15]鲁国尧,吴葆勤.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再申释[J]. 古汉语研究,2013,04:2-6+95.[16]刘红花. 《广韵》所记“方言”词[J]. 古汉语研究,2003,02:19-24.[17]孙绪武. 《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J].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01:61-66.[18]王婧. 《广韵》异读研究[D].兰州大学,2006.[19]石薇薇. 《广韵》动词新词新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20]雷励. 《广韵》、《集韵》反切上字的开合分布[J]. 语言科学,2012,04:425-431.[21]熊桂芬. 黄侃的《广韵》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6:758-763.[22]赵庸. 《广韵》不入正切音系之又音释疑[J]. 语言科学,2014,03:308-316.[23]国术平. 《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24]熊桂芬. 从引书看《广韵》的文献学价值[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01:35-40.[25]郭晓敏. 《广韵》古文疏证[D].陕西师范大学,2009.[26]杨嫦. 《洪武正韻》與《廣韻》音系的比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27]蔡梦麒,夏能权. 《王三》《广韵》小韵切语异同比较[J]. 古汉语研究,2009,01:8-16.[28]李无未,秦曰龙. 高本汉“二手材料”构拟《广韵》之检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115-122+160.[29]夏能权. 《王三》《广韵》反切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30]张晓凤. 《广韵》异体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31]赵群. 《广韵》入声韵同义又音字入声消失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32]纪雅茹. 《宋本广韵》俗字丛考[D].青岛大学,2010.[33]凌云. 《鸡林类事》和《广韵》入声字韵尾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4.[34]药丽霞. 《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35]杨小卫,尉迟治平. 《广韵》姓氏辩证例——《广韵》校勘拾零之二[J]. 语言研究,2009,04:70-74.[36]杨宝忠. 《广韵》疑难字考[J]. 古汉语研究,2005,04:32-36.[37]胡安顺,赵宏涛.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2:39-44.[38]刘琨. 陈澧《切韵考》所删《广韵》小韵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39]雷励. 《集韵》《广韵》体例之比较[J]. 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02:221-233.[40]潘新玲. 《篆隶万象名义》音系与《广韵》音系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41]王芳芳. 論《新刊韻略》與《廣韻》之關係[D].吉林大学,2014.[42]熊桂芬. 《广韵》“本音”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6,03:27-31.[43]徐陶. 从《集韵》与《广韵》小韵的比较看《集韵》音系的特点[D].苏州大学,2009.[44]黎珏辰. 《广韵》通、江两摄阳声韵同源词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45]宋辉. 《广韵》“去入”异读研究[D].温州大学,2008.[46]乔秋颖,史晶璐. 《广韵声系》和沈兼士的“右文”观[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51-55.[47]丁治民. 《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兼论《大宋重修广韵》所据孙愐《唐韵》的写本[J]. 语言研究,2010,02:33-37.[48]蔡梦麒. 从《广韵》看《汉语大字典》的注音缺失[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