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
大连金州新区高城山小学范庆朝
【摘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效,是每一个教者思考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现这些目标,以问题为驱动是一个有力的契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数学教学离开问题的“驱动”,新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呢?怎样才能让数学中冰冷的美丽化为火热的思考?笔者认为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出问题问题驱动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数学家们无一不强调问题在整个数学发展以及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问题驱使数学家付出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答案,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希尔伯特23个问题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著名数学问题。

同样,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
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

下面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谈一下“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身心卷入课堂,必须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内容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时,也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为教学埋下伏笔。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教学片段一]
1、(出示“数数”)谁能读一下这个词?数来源于数。

2、(出示“量量”)这个词怎么读,量来源于……
3、(出示一条线段)要想测量这条线段,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厘米(出示1厘米长的线段),我是不是这样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课件在长线段上依次显示1厘米),这样就产生了尺子。

(课件配合演示)
4、要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我是不是这样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在长方形上依次显示1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5、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要量出它的体积,要用到什么单位?假设这是1立方厘米,我们是不是这样量(在立体图形上依次显示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6、再出示一个立体图形(全部显示1立方厘米),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7、你发现了什么?(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1、出示(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长方体透明盒子实物,我们把它的厚度忽略不计,你能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二、合作交流研究问题
合作交流,研究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有了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背后的答案。

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将自己的疑惑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片段二]
1、老师为同桌每人提供了一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个)。

下面请你利用这些小正方体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它的体积并展示。

(只汇报装满盒子要用30个小正方体的那种情况)
4、出示(长为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盒子,你能
量出它的体积吗?(每四个人发一个),学生动手量。

5、你们遇到问题了吗?遇到什么问题?(小正方体不够)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6、学生汇报展示。

(先让铺满一层,再摆出高的来汇报)(再让只摆长宽高的来汇报)通过的刚才的量,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吗?
7、看大屏幕,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刚才动手摆,现在不让你动手摆,你能想出这个长方体是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摆的吗?它的体积是多少?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完汇报。

8、(再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快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9、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板书)
三、思维碰撞升华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让人走得远”的教学不把传授系统知识视为教学的本质,而是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其思维一定会得到拓展,探究的问题也将得到升华,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

问题探究重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但同样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

[教学片段三]
1、是不是长×宽×高得出的就一定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呢?
(通过长可以知道一排有摆几个,通过宽能知道摆几排,长×宽得出一层摆多少个,高就是几层,乘积就是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如果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长用a,宽用b,高用h,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板书字母公式)
3、现在要求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用体积单位量吗?为什么?那量什么?
四、巩固反馈分享问题
学生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去分享问题成果,并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信心。

[教学片段四]
小练习。

(出示图)长宽高量好了,你会求它的体积吗?(依次出示1-3小题)
(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

(课件配合把1题的图缩成2题的图)
(3) 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课件配合把2题的图缩成3题的
图)
你们发现了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字母a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吗
( V= a×a×a=a3)
(4)a3表示什么意思?
五、总结归纳生成问题
总结归纳是数学思维活动延续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很难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创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因此每当一节课结尾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盼。

[教学片段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为下节课做准备)
让学生说一下想法。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通过“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质疑探究,进
而互动生成,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当然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