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2016第三章本量利分析(新)
管理会计2016第三章本量利分析(新)
y(元)
y=P’x y=px
S0
aS1
B
A
y=a+bx
0
Q1
Q0
x(件)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一、单价的影响
a
• 根据Q= P b ,可知:价格与保本点呈反向变动关系。
• 依据图形可见:当价格上升时,保本点下降。
[例3-5]企业经营甲产品,预计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21元,固定 成本总额450000元。实际销售时,实际售价比企业原定价格高 了10%,其余资料不变。试比较其保本动成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变动成本 与其同期销售收入的比率。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率= 销售收入 100%
变动成本率 + 边际贡献率 = 1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 2、业务量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和销售收入函数表现为直
——基础理论、基础方法
2、作用:
促使企业努力降低风险;进行保本预测及确保目标利润实现的业务
量预测;还可以用于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投资不确定性分析;在全
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内容: • 保本分析
企业生产和销售 的最低限度
• 保利分析
测定实现目标利 润的途径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a Pb
,可知:单位变动成本与保本点呈同向变动关系。
• 依据图形可见:当单位变动成本下降时,保本点下降。
y(元)
S0 aS1
0
BA Q1 Q0
y=px y=a+bx
y=a+b’x
x(件)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二、单位变动成本的影响
•
根据Q= a ,可知:单位变动成本与保本点呈同向变动关系。
边际贡献总额
CM=∑[(P综-b合)Q边] 际贡献率
R=∑[
QP
(Q P)
P P
b
]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例3-1]某企业产销甲、乙、丙三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单位 公斤
件 台
单价 200 150 500
单位变动成本 120 75 200
销售量 100 200 100
解:变动前的保本点= 450000 = 50000(件) 30 21
变动后的保本点= 450000 (1 10%) = 55000(件) 30 21
由于固定成本提高了10%,从而使保本点销售量在原来基础上增 加了5000件。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四、产品产销结构的影响
水平、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以及市场需求等情况,在测算价格、成本、 销售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的利润目标。
保利点——企业在产品销售价格和成本水平确定的情况下,为确 保预先制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该达到的销售水平。 2、表现形式:
保利销售量 保利销售额
3.3 保利分析
二、单一生产条件下保利点的测定
根据I=Q(P-b)-a, Q= a I Pb
[例3-9]假定某企业在某年度只产销一种产品,预计该产品单位售价10 元,单位变动成本7元,年固定成本总额为30万元,如果目标利润 为12万元,试测算该产品的保利点。
Q=
300000 120000
10 7
=140000(件)
3.3 保利分析
三、多品种生产条件下保利点的测定 根据I=SR-a, S= a I
即:I=Q(P-b)-a ——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
若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则:
利润= 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 = 销售收入×综合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即:I=SR-a ——主要用于企业总量分析
3.2 保本分析
一、保本分析概述
1、概念: 保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支相等,即利润为零。 保本分析——是专门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保本时,在成
解:提价前的保本点= 450000 = 50000(件) 30 21
提价后的保本点=
30
450000 (1 10%)
21
=
37500(件)
由于价格提高了10%,从而使保本点销售量在原来 基础上下降了12500件。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二、单位变动成本的影响
•
根据Q=
•
产销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R的大小,根据S= 率与保本点呈反向变动关系。
a R
,可知:边际贡献
• 依据图形可见:当综合边际贡献率增加时,保本点下降。
y(元)
SS1 0 0
A B S1 S0
y=x y=a+(1-R)x y=a+(1-R’)x
x(元)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四、产品产销结构的影响
S= a R
[例3-4] 假定企业固定成本总额为31800元,综合边际贡献率为 53%,试测算保本点。
S=
31800= 60000(元)
53%
3.2 保本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一、单价的影响
a
• 根据Q= P b ,可知:价格与保本点呈反向变动关系。
• 依据图形可见:当价格上升时,保本点下降。
30 (1 10%) 21
由于价格提高了10%,从而使保利点销售量在原来基础上下降了20000件。
3.3 保利分析
(二)单位变动成本的影响
• 根据Q= a I ,可知:单位变动成本与保利点呈同向变动关系。
Pb
[例3-12]企业经营甲产品,预计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21元,固定成本总 额450000元,预计目标利润为270000元。由于企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从 而使单位变动成本提高了10%,其余资料不变。试比较其保利点的变化。
[例3-11]企业经营甲产品,预计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21元,固定成本 总额450000元,预计目标利润为270000元。实际销售时,实际售价比企 业原定价格高了10%,其余资料不变。试比较其保利点的变化。
解:提价前的保利点= 450000 270000 = 80000(件)
30 21
提价后的保利点= 450000 270000 = 60000(件)
•
根据Q= a I ,可知:固定成本与保利点呈同向变动关系。
Pb
• 依据图形可见:当单位变动成本下降时,保本点下降。
[例3-6]企业经营甲产品,预计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21元,固定成 本总额450000元。由于企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单位变动成本 下降了10%,其余资料不变。试比较其保本点的变化。
解:变动前的保本点=450000 = 50000(件) 30 21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例3-2]某企业产销甲、乙、丙三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单位 公斤
件 台
单价 200 150 500
单位变动成本 120 75 200
销售量 100 200 100
要求:计算甲、乙、丙三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综合边际
贡献率。
解:
产品销售比重计算表
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合计
解:变动前的保利点= 变动后的保利点=
450000 270000 30 21
450000 270000 30 21 (1 10%)
= 80000(件) = 104348(件)
由于单位变动成本提高了10%,从而使保利点销售量在原来基础上上升 了24348件。
3.3 保利分析
(三)固定成本总额的影响
R
[例3-10]假定企业生产多品种产品,其固定成本总额为31800元, 综合边际贡献率为53%,如果要实现目标利润21200元,试计 算保利点。
S=
31800 21200
53%
=100000(元)
3.3 保利分析
四、各因素变动对保利点的影响 (一)单价的影响
•
根据Q=
aI Pb
,可知:价格与保利点呈反向变动关系。
53%
变动后的保本点= 31800 = 56283(元) 56.5%
由于综合边际贡献率提高了3.5%,从而使保本点销售额在原 来基础上下降了3717元。
3.3 保利分析
一、保利分析概述
1、概念: 保利分析——是指企业在盈利条件下,在销售单价和成本水平既
定的情况下,为确保目标营业利润的实现而进行的本量利分析。 目标利润——是根据企业在计划期间的实际生产能力、生产技术
管理会计基础
主讲老师:王梅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1
本量利分析概述
2
保本分析
3
保利分析
4
本量利分析的延伸—安全边际与经营杠杆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一、本量利分析的概念
1、定义: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 在变动成本法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成本、 销售量、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 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也称量本利分析。
线方程 3、产销平衡及产品品种结构稳定 4、产品成本按变动成本法计算 5、除有特殊说明外,利润是指营业利润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四、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利润 = 销售收入-成本 =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
利润 = 销售量×单价-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要求:计算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产品 边际贡献及边际贡献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