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上)-.PPT

物理化学(上)-.PPT


ΔZ = Z2-Z1

ΔT = T2 - T1,ΔU=U2-U1
(3)当系统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最后回至原来始态时,状态函数 Z 的数
值应无变化,即 Z 的微变循环积分为零
物理化学(上)- 绪论
(4)若 Z =f(x,y),则其全微分可表示为
以一定量纯理想气体,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T)为例,则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光学测量方法等。
学习目的: 学会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初步培养科研技能。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理论体系: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量化等三大理论体系。
主要学习内容: 研究物质系统发生的 p 、V、 T 变化,相变化和化学
变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与 这些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的结构及性质。
物理化学(上)- 绪论
3.微观方法与宏观方法的通道 统计热力学方法
统计热力学方法在量子力学方法与热力学方法之间构建一条通道,将 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平衡统计热力学是研究宏观系统的平衡性质,但它与热力学的研究不同 ,它是从个别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出发,根据事件发生的可几率而导出物 质体系的统计行为,然后再进一步去诠释体系的各种宏观性质乃至各式各样 的物理化学过程。所以统计热力学方法是统计平均的方法,是概率的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胡瑛,《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印永嘉、李大珍编《物理化学(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王文清、高宏成、沈兴海编著《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科学出版社, 1999。 范崇正、杭瑚、蒋淮渭编《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版社,1999。 霍瑞贞主编《物理化学学习与解题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卫永祉、肖顺清,编著《物理化学复习引导》,科学出版社,2000。
4、热力学平衡态(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各部分可观测到的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而 变,此时系统所处的状态叫热力学平衡态。
(2)隔离系统(isolated system)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质量传递亦无能 量的传递,因此隔离系统中物质的质量与能量是守恒的。
(3)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传递,而无物质 的质量传递。因此封闭系统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性质(macroscopic properties)
化学动力学所用的方法则是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的交叉、综合应用, 用宏观方法构成了宏观动力学,采用微观方法则构成微观动力学。
三、教与学的方法
1、四步循环并多次反复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三个关系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重点协调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
理论模型与真实结构等三个双结合关系。
3、两个并重 理论课(包括演算习题)与实验课(包括实验报告)两者不可偏废,
乃课程体系之两翼,必互动促进矣!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四、参考书目
黄启巽、魏光、吴金添编著,《物理化学》(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韩德刚、高执棣编著,《化学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傅玉普主编,《物理化学》(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编,《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姚乞斌、朱志昂编,《物理化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美]Walter J.Moore著,江逢霖等译,《基础物理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向义和编著,《大学物理导论》(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王正烈等编,《物理化学》(上册 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IRA.N.Levine:Physical Chemistry,2nd Ed,1983,中译本:诸德萤、李芝芬,
五、常用术语
物理化学(上)- 绪论
1、体系与环境
1)体系或系统(system)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包括大量分子、原子、离子等 物质微粒组成的宏观集合体及空间。
2)环境(surrounding):与系统通过物理界面(或假想的界面)相隔开并 与系统密切相关的周围部分(物质或空间)。
(1)敞开系统(open system)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质量传递也有能量 (以热和功的形式)的传递。
如:体积质量或密度
摩尔体积
物理化学(上)- 绪论
3、状态和状态函数 1)状态(state) :热力学体系的状态,是指体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综合表现。
2)状态函数: 用系统的各项宏观性质来描述系统的状态,这些性质即
为状态函数。系统处于一定的状态时,状态函数均具有确定的数值。
(1)对于定量,组成不变的均相系统,体系的任意宏观性质是另外两个独 立宏观性质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化学现象必然有物理现象的产生,如:酸碱滴定反应 ① 温度变化
电导率仪
T1
② 导电性变化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研究对象:化学问题
化学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平衡移动、反应速率、相态、 表面等问题。
物理化学(上)- 绪论
酒精生产
① 淀粉 发 酵 、 乙 温度 醇Q酶催化反应
C2 O
v
第一定律
热平衡— 热力学问题
物理化学(上)- 绪论
例如:一定量的纯理想气体 V =f(T,p),其具体的关系为
即 n 一定时,V 是 p,T 的函数,当 p,T 值确定了,V 就有确定值, 则该理想气体的状态也就确定了,其他任何热力学函数的值(如 U、 H、……等)也必有确定值。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当系统的状态变化时,状态函数 Z 的改变量 ΔZ 等于始终态函 数的差值,即只决定于系统始态函数值 Z1和终态函数值 Z2,而与变化的途 径过程无关。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统计热力学基础
统计热力学(或称“分子热力学”)是一门应用统计方法以 求出由众多粒子所组成的微观性质和宏观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之科学。
从微观角度去考察大量粒子集合运动的统计规律性,并确认体系的 宏观物理量乃系大量粒子之某一微观力学行为的统计平均值。
本课程主要介绍麦克斯韦-玻耳兹曼(Maxwall-Boltzmann)分布 原理,又以能量量子化的观点并借助数学方法导出各重要公式,通过粒 子的配分函数把粒子的微观性质与系统的宏观性质联系起来,用以阐述 宏观系统的平衡规律,同时还讨论统计热力学在某些领域体系中的具体 应用。
张玉芬译,韩德刚,周公度校,《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物理化学(上)- 绪论
韩德刚、高盘良编著,《化学动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J.Nicholas,吴树森译,《化学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J.W.Moore,R.G.Pearson,孙承谔,王之林等译,《化学动力学和历程》,科学 出版社,1983。 idler,Chemical Kinetics,3rd ed.,Harper & Row,New York,1987。 G.C.Bond,Heterogeneous Cat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苏班 P. 光化学原理,陆志刚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Eyring H,Lin SH,Lin S M. Baric Chemical Kinetics,John Wiley & Sorrs, 1980,中译本:基础化学动力学,王作新,潘强余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黄开辉、万惠霖、催化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定律
T
② CH2 = CH2 + H2O ---→ C2H5OH CH2 = CH2 + H2SO4---→ CH3CH2 — O — SO3H (CH3CH2O)2SO2 + H2O ---→ CH3CH2OH + H2SO4
此反应条件: 温度 325℃ 压力 1000 磅/平方吋 催化剂:磷酸、硅藻土
物理化学(上)- 绪论
1、经典热力学与化学热力学
热力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形式能量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对象 是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 离子及其他微观结构单元) 组成的宏观系统。 理论基础是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研究方法是应用演绎法,经过逻辑推理,导出基本的热力学函数和一系
列经典的热力学公式及结论。
(1)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 它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多少无关,
无加和性(如 p,T 等)体系无论如何瓜分,各部分的p(或T )均同值 ;
(2)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ies) 它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有加和性
(如 V,U,H…… 等),其值随各部分质量的加和而加和。
物理化学(上)- 绪论
3、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的第一个研究任务是确定各种化学反应的速率 以及各种因素(包括分子结构浓度、温度、催化剂、溶剂、以 及各种辐射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化学动力学第二个研究任务是探讨能够解释反应速率规律 的各种反应机理,即研究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所经历的具体途径 步骤。
物理化学(上)- 绪论
数等,再加上 p、V、T 这些可测量的宏观量作为系统的宏观
性质,利用这些宏观性质及其之间的联系,经过归纳与演绎, 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或结论,用以解决物质变化过程的各类 平衡问题。
特点是不依赖系统内部粒子的微观结构和过程细节,只涉 及物质系统始终态的宏观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