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相同病因病机,给 予相同治法治疗。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
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
个性的、具有特定运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健脾补气
一、汗法(Diaphoresis)
阴阳
虚寒
实热 虚热
实寒
阴平阳秘 阳气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四、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虚则补之 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祛邪:
—— 实则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补虚泻实并举。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因病机不同, 正邪消长差异,运用不同治法治疗。
2、具体运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 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补 法(Invigoration)
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健脾养心,滋肝补肾 峻补、平补、缓补 3、注意事项 体实、邪实需慎用 配合理气疏导
八、消 法(Promoting digestion)
1、概念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也叫和解法,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 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协调内脏的 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适用于里寒证,或阳气虚弱,寒从内生 的虚寒证。
温 法(Warming interior)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
3、注意事项
温药多燥热,易耗伤阴血 热证禁用 孕产妇慎用
六、清 法 (Clearing heat)
1、概念:
又称清热法。应用寒凉性质的药物, 通 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 一种治疗方法。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 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张仲景《金匮要略》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指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
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 正 病因 内脏 旧病 原发病
标 邪 症状 体表 新病 继发病
(一)未病先防 调摄精神 加强锻炼
1、提高正生气活规律 人工免疫
2、防止邪气侵袭 3、养生保健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头常梳、面常搓、目常转、 耳常弹、齿常叩、津常咽、 腹常摩、足常揉、肛常提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 少药多食、少静多动、少忧多眠
预 防(Prevention)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控制传变 阻截邪气 先安未受邪之地
2、具体运用
消食导滞 行气化瘀 消积化坚 消痰化饮 利水消肿
3、注意事项
2、具体运用
里热炽盛者,均可运用。
清 法(Clearing heat)
气分 —— 清热泻火 血分 —— 清热凉血 热毒 —— 清热解毒 脏腑内热 —— 清泻脏腑 3、注意事项 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 体虚、寒证、孕产妇慎用
七、补 法(Invigoration)
1、概念:
又称补益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 以补益气血阴阳,消除虚弱证候的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或者各种相兼证 均可考虑使用。
和 法(Reconciliation)
和解少阳证 调和肝胃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相兼治疗
3、注意事项
病邪在表或在里均不宜
五、温 法(Warming interior)
1、概念:
也叫祛寒法。应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 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病后康复
治 疗(Principal and the Method of the Treatment)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即是治疗原则的具体化。 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预 治调扶病三 防 病整正治因 为 求阴祛异制 主 本阳邪同宜
一、养生与预 防
1、概念
也叫解表法。应用发汗方药,以开泄 腠理,调和营卫,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 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外感病初起,或病邪在表。
汗 法(Diaphoresis)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解表 —— 表证 透疹 —— 疹毒 祛湿 —— 风湿 消肿 —— 水肿
3、注意事项
不宜太过 津亏血虚慎用
二、吐法(Emetic)
1、概念
也叫催吐法。应用具有涌吐性能的方药, 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中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食滞胃脘、顽痰留滞胸隔、 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寒药 热药 峻药 缓药
3、注意事项
三、下 法(Purgation)
1、概念:
也叫泻下法。应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 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邪(寒、热、燥、湿) 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知识分子、 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发生率达70%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 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论》
预 防(Prevention)
未病先防 治未病 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本) 指逆其证候性质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标) 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偏盛:损其有余 (二)补其偏衰:补其不足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荣晓凤
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的表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 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 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 亚 健康状态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 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