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新史重点及答案补充

外新史重点及答案补充

34、《每日纪闻》答:公告式的手写新闻传播: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尤利乌斯·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不久,即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报告,务须每日公布。

”罗马政府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

时称“阿尔布(Album)”,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恺撒遇刺身亡后,其外甥屋大维成了罗马最高统治者。

屋大维恢复了《每日纪闻》。

报道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和议会纪录等等。

除公开张贴外,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分送给首都及各大都市、政界要人和驻各地的军队。

35、手抄小报答:发源地:意大利的威尼斯(原因);内容:商品行情、交通信息(船期等);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灾祸事件等。

发行:新闻屋;格塞塔(Gazzetta);扩散:意大利起源;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实物:现在维也纳图书馆还收藏有“富格尔商业通讯”共27册(1588-1605年)。

36、新闻书(16世纪逐渐定期化)新闻书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发源地是16世纪初的德国、尼德兰(原因);16世纪中期前后英法意墨西哥也出现了。

内容:大多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性很强;销售:多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定期新闻“书”(新闻性的印刷品): 16世纪后期逐渐出现的。

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专门汇编半年之内大事、半年一期的出版物;法兰克福一年两度的博览会上,也《博览会编年表》出售;局限性:多为编年表式的月刊、半月刊;刊期不太稳定。

37、约翰.密尔顿与新闻自由答:在英国革命过程中,人们逐步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新闻和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背景: 1538年开始实施的星法院控制着全英的报业,直到1641年才被废止。

但其后,英国议会实施《英国检查法》。

被认为“讨厌的作品”的作者、印刷者或被吊死、肢解或被砍去手足,或仅仅“根据法官一时的脾气”,就被罚款或被送进监狱。

约翰·弥尔顿未经出版检查官的审阅批准,连续出版了几本小册子。

1644年他被召到国会答复质询,约翰·弥尔顿趁机提出出版自由的主张并加以深刻的论述,系统阐述了他的出版自由思想。

《英国检查法》于1662、1685、1692年屡次被议会延续, 1694年正式废止。

1693年,英国议会下议院终于通过了废除出版物事先审查制的决议,但是上议院仍拒绝通过。

1694年,下议院请大哲学家洛克出场,说服了上议院接受了这个决议。

英国率先成为了言论自由的国家(1694年)。

尽管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比较系统、有说服力,却并没有在当时产生太大的影响。

到了18世纪,《论出版自由》重新发行,并在法国大革命中广为传播,影响也从出版界推广到了新闻界,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和争取新闻自由的锐利武器。

后来,出版自由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仅占据自由主义媒介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而且成了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

38、北极星报答:1837年11月,宪章派创办了《北极星报》即“The Northern Star ”,前后出版了15年,产生过重大影响;宣传特色:鲜明的旗帜、明确的观点、通俗生动的文字;地位: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报纸的卓越代表。

39、廉价报纸的特点答:在政治立场上,标榜是“超党派的独立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改变了过去重评论、政论与全国性重大新闻的风格,而以扩大报道面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为主,以满足中下层广大读者的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源于广告,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广告收入增加,报纸的规模由此逐渐扩大;在经营管理上,廉价报纸主要采用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报纸由此变成了一种产业、一种企业,报纸从此结束了政治斗争舆论工具单一功能的历史,读者对象更大众化了。

40、报业垄断答:原因:经济上是垄断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可以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消除风险);政治上是垄断资本力图控制舆论来影响政治的结果。

影响: (1)垄断的影响是积极的。

组建大规模的产业集团,可以在经济上形成规模效应与降低风险的能力,提高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以在政治上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或抵御来自政府或其它权势集团的压力。

(2)垄断的消极影响:第一种表述:认为报业垄断会带来如下不良影响——垄断使一部分报纸同属同一老板,这就势必会影响观点、言论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同属一个报团的报纸往往会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政治态度或报道方针);报团控制报业市场并进而使舆论与信息来源趋于单一,损害了新闻自由或政治民主。

因为其它报纸无法与之抗争,更谈不上提供其他信息或意见。

垄断使大多数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结果往往会使硕果仅存的报纸不求进取、质量下降;而且“一城一报”导致的垄断价格,必使消费者与广告主蒙受损失。

报团老板本身是巨大的垄断资本家,他们介入报业就会使报纸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的喉舌与代言人。

第二种表述:《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对媒介垄断的批评国际传播界对媒介垄断主要是持批评态度。

最典型的意见是:“新闻出版事业的集中已被认为是对读者、新闻人员和较小的同行业主的一种祸害和危险。

日报数量的减少缩小了新闻出版界观点的多样性,减少了供读者选择的机会,限制了意见范围与论争领域,助长了千篇一律并迫使人们接受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对那种民主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多元化构成严重的威胁。

”3、评价:关键是找准“度”。

一般认为,规模适中的垄断对新闻事业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规模较大的垄断也不一定就没有好处(“言论的自由市场”因编辑权、把关权问题而与垄断资本有脱钩的可能)。

要反对的是“一城一报式”的垄断(因为缺乏竞争)。

对跨国垄断,跨行业垄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与运作方式,他们对本国新闻事业的冲击也不一定都是灾难性的,这种垄断要与“一城一报式”的垄断区别对待。

发达国家对现代报业垄断进程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鼓励”到“限制”到“适度鼓励”的过程。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大多“鼓励”垄断;到垄断已达一定规模、社会对报业垄断的批评之声渐起的时候,就采取了“限制”报业兼并、约束报业垄断的措施。

目前正处于“适度鼓励”的第三个阶段;41、英国“二战”后的特点答:二战结束后,报业全面恢复60年代中期后,报刊的销数与种数一起逐步下降,整个报业出现了停滞与衰退的态势,全国性大众报纸下滑趋势更为严重。

原因是整个经济形势欠佳;广播电视的冲击;报业设备陈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80年代中后期,英国报界为了脱困,开始了一场新的改革浪潮。

重点是更新设备、全面使用电子计算机、实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变革扭转了报业亏损的局面。

二战后英国报业的垄断程度继续发展。

尤其是在60、70年代的衰退时期,财力不济、经营不善的报纸更是难逃厄运。

到80年代初,地方报业几乎被垄断化了。

二战后的竞争与兼并在报团与报团之间进行,报团的格局因此不断地出现变化与改组。

不少先前显赫一时报团日趋衰落;出现了汤姆森报团、新闻集团和马克斯韦尔集团等新兴报团;其中最著名的是默多克集团。

42、黑人报纸答:美国第一份黑人报纸是1827年的《自由报》,最著名的是1847年在纽约出版的《北极星报》。

高峰时多达3000种,现还有230种,其中大部分是郊区周报,而且销数日跌。

黑人报纸的内容主要是抗议警察的镇压、黑人受教育权的歧视及住房与职业的不公平待遇。

但由于普遍财力不济,黑人报纸的印刷质量普遍较差。

20世纪60、70年代黑人报纸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给了黑人更多的权利。

黑人报纸因此失去了感召黑人的力量;二是好的黑人记者被大报陆续挖走,报纸也已经掌握在黑人报业资本家的手中,黑人报纸因此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

43、免费报纸答:美国现有2000余种免费赠送的报纸,通名叫《顾客报》或《广告报》。

这种类型的报纸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广告,偶尔有些新闻与特稿,一般是周三或周四发行,为美国人的周末大采购提供建议,发行方式是直接送报上门。

由于针对性强、采访成本低而且以广告为主,因而刊登广告的价格相对低廉;但又由于能直接送入顾客手中,广告主往往也愿意在这类报纸上投放广告,从而对主流大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44、《读者文摘》摘选的原则答:适用性(适合于一般读者的口味);持久的兴趣(文章的故事和情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再读,仍然有兴趣);建设性(内容是健康向上,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

45、“实际恶意”原则答:布伦南大法官代表法庭阐述判决理由时,提出了“实际恶意”原则。

主要内容是:如果政府官员要在与其相关的名誉损失和诽谤案中胜诉,必须举证说明被告/媒体在做出那些具有诽谤和诬蔑的报道时带有“事实上的恶意”,即媒体在进行有关原告的报道时清楚地知道自己使用的材料或信息是“虚假不实的”,或对其使用的材料和信息的真伪予以“肆无忌惮的无视”。

46、当前通讯社的业务类型答:业务与项目:不仅提供快讯、简讯、详讯、摘要、述评、新闻资料、新闻要目、报刊文摘、专家评论、一周回顾、一月综述、一年大事……,而且还提供一些不属于新闻报道范畴但又是人们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商业行情、证券行情、外汇牌价、金融信息、科技信息、服务业信息、经济报表、统计资料、天气预报、新书目录、社会调查、民意测验、旅游指南、节假日交通情况等。

47、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答:英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1、英国广播公司独家垄断时期(1927—1973);2、由“独家垄断”发展到“双头垄断”;3、“双轨制”的广电体制。

目前,英国的广播电视台分别属于三个系统:英国广播公司、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广播局。

相关主题